因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局部缺血、坏死出现神经功能损害
常表现为偏瘫、偏盲、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
轻者可恢复良好,严重者危及生命
高龄、有心血管、代谢问题及脑卒中家族史者
脑梗死是什么?
定义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
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或软化,进而出现神经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
发病突然,起病较急,病情进展迅速。
发病情况
多发于40岁以上,50~70岁为高峰。
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80%。
男性与女性患者比例约为1∶1。
分型
主要根据病因、梗死部位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动脉粥样硬化型:因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造成狭窄而引起。
心源性栓塞型:因各种栓子进入血管造成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而引起。
小动脉闭塞型:因脑内小动脉硬化造成血管狭窄而引起。
不明原因型:未能查明原因的脑梗死,约占30%。
根据梗死部位分类
全前循环梗死。
部分前循环梗死。
后循环梗死。
腔隙性梗死。
脑梗死发病有什么前兆?
脑梗死发病的前兆包括身体麻木、肢体无力、头晕、眼前发黑。
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发病前并没有明显不适。
少数患者会出现身体皮肤有麻酥酥的感觉,像有蚂蚁爬。
肢体虽然可以活动但是感到力量下降、不灵活。
头部沉重,头晕眼花,还可能出现眼前发黑,看不清东西。
这些症状可能会自动缓解,也可能持续加重直至发病。
治疗脑梗死的特效药是什么?
治疗脑梗死没有“特效药”。本病治疗重点是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治疗。
脑梗死是局部脑组织因血管堵塞造成缺血、缺氧、软化坏死所导致。
本病治疗关键是在发病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常用药物为重组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神经细胞坏死、脑功能损伤,改善预后,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得了脑梗死如何锻炼?
脑梗死患者锻炼方法包括肢体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训练、言语吞咽训练等。
肢体功能训练包括患侧活动关节,避免僵硬、痉挛,练习坐位、提腿、伸膝、站立、步行等活动。
锻炼上肢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包括梳头、穿衣、解纽扣等日常生活自理动作。
言语吞咽功能训练包括舌肌、唇肌力量训练、咽部刺激与吞咽训练等。
致病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栓塞
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使血管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导致的局部
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的脑梗死。
小动脉闭塞
主要病因为小动脉硬化。
其他病因
其他少见的病因,也可引发脑梗死。
主要为各种
血管炎、
血管畸形、夹层动脉瘤、肌纤维营养不良、脑淀粉样变性、血液系统疾病等。
不明原因型
约30%的脑梗死病因不明。
包括两种或多种病因、辅助检查阴性、未找到病因和辅助检查不充分等情况。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主要包括
血栓形成、动脉到
动脉栓塞、载体动脉病变堵塞穿支动脉、低灌注等。
血栓形成
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
反复的血栓形成,最终可导致管腔闭塞。
管腔闭塞可引起脑动脉内栓塞事件发生或原位脑动脉血栓形成,从而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动脉到动脉栓塞
指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脱落的栓子,堵塞远端动脉血管。
可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从而导致脑梗死。
栓子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碎片及动脉粥样硬化部位形成的血栓。
载体动脉病变堵塞穿支动脉
穿支动脉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也可导致脑梗死。
主要由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穿支动脉开口导致。
低灌注
低灌注严重时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引起脑梗死。
危险因素
高龄。
高血压。
糖尿病。
脑卒中家族史。
长期吸烟、大量饮酒。
肥胖和超重。
缺乏运动。
各阶段症状略有不同,具体症状主要取决于梗死范围、部位、栓子数目等。
典型症状
偏瘫、偏身麻木
偏侧肢体无力、麻木。
手握物体掉落。
跌倒,不能独立行走。
偏侧面部麻木、口角歪斜。
言语障碍
言语不流利、说话不清楚。
不能命名或断续语言。
听不懂他人说话。
严重者无法说话。
吞咽困难
常伴有吐词不清。
记忆障碍或精神改变
突发
记忆障碍,认知功能减退,如刚刚发生的事情记不起来,计算能力下降。
精神改变表现为性格突然改变,如以前开朗的突然变得沉默寡言。
头晕、头痛等
急性起病时可有头晕、头痛、局限性疼痛、呕吐等。
意识障碍
神志不清,呼唤无应答。
抽搐。
视觉障碍
视野受损,面前的物体只能看见一部分。
视物模糊,甚至视力丧失。
各阶段主要症状
发作前症状
部分患者发作前有如下症状。
身体不同部位感觉麻木。
肢体无力感。
头晕。
发作时症状
吞咽困难。
声音嘶哑或失声。
意识障碍。
头痛、眩晕。
意识改变,如嗜睡、昏迷。
并发症
尿路感染:好发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患者。
营养不良:主要由吞咽困难引起。
应激性溃疡:脑梗死后身体可处于应激状态,应激因素影响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应急性溃疡。可表现为
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等症状。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095
脑梗死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急诊科
突发说话不清楚或出现偏瘫、头痛、嗜睡及昏迷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神经内科
如出现身体不同部位感觉麻木、肢体无力感、头晕等,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若每天有监测并记录血压、血糖的习惯,可将记录提供给医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肢体活动有问题吗?走路腿有劲吗?
是否有头痛、头晕等症状?
看东西清楚吗?
说话是否有大舌头的感觉?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
有长期吸烟或饮酒史吗?
是否有脑梗死家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
经颅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数字减影、磁共振动脉成像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095
脑梗死风险自测
疾病诊断
诊断依据
脑梗死可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结果,作出诊断。
病史
有高血压、
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吸烟、长期饮酒等病史。
临床表现
体征: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发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提示神经功能受损。
医生可能会使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实验室检查
抽血检查
有利于及时发现危险因素,评估身体整体情况,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部分项目可能需要定期检查,以便监测身体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脑脊液检查(CSF)
感染性脑梗死,CSF细胞数增高可达200×10
6/L或以上。早期以
中性粒细胞为主,晚期则
淋巴细胞为主。
脂肪栓塞CSF可见脂肪球。
影像学检查
可明确脑梗死部位、范围及水肿情况。常用检查项目如下。
脑CT扫描
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包括平扫CT、多模式CT等。
平扫CT可判别早期脑梗死与脑出血,有助于鉴别非血管病变。
多模式CT可区别是否为可逆性缺血,有助于指导卒中治疗。
脑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MRI)包括标准MRI、多模式MRI。
可在脑梗死发病数小时后,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DWI弥散受限的病变区域。
可发现脑干、小脑梗死及小灶梗死。
但诊断急性脑出血不如CT灵敏。
超声检查
可发现颅内大动脉狭窄、闭塞。
可评估侧支循环及监测微栓子,评估脑血液循环状况。
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血管狭窄及闭塞。
其他检查
包括血管造影数字减影(DSA)、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动脉成像(MRA)、X线检查等。
可显示脑部大动脉的狭窄、闭塞和其他血管病变。
其他
诊断标准
出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头痛、呕吐甚至意识障碍等症状。
发病24小时后脑CT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天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
脑梗死数小时内,病灶区即有MRI信号改变,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改变。
鉴别诊断
脑出血
相同点:均有头痛、恶心、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
不同点:脑出血多于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脑梗死多于安静时起病。头部CT可明确鉴别。
颅内占位性病变
相同点:均有头痛、呕吐等症状。
不同点:
颅内占位性病变虽可急性发作,但多为慢性渐进性病情发展。影像学检查可明确占位。
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
相同点:均有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不同点:硬膜下或
硬膜外血肿多有头部外伤史,多呈进行性加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诊断。
蛛网膜下隙出血
相同点:均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不同点:蛛网膜下隙出血头痛剧烈,常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头部CT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治疗目的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坏死前恢复正常血流。
治疗可改善脑循环,减轻缺血缺氧所致的脑损害。
包括对栓子来源器官病变的治疗和脑梗死的治疗两部分。
除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外,也会注重康复治疗,以恢复言语功能、认知功能等。
一般治疗
多卧床休息,保持乐观,保证睡眠,房间要安静。
低盐低脂饮食,有糖尿病患者需要糖尿病饮食。
吸氧,维持氧饱和度>94%。症状严重时,可能需要气道支持和辅助通气。
心电监护。
体温增高时用冰帽、冰毯或酒精擦浴等方式物理降温。
血压增高时,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病情,用拉贝洛尔、
尼卡地平、
硝苯地平等药物控制血压。
低血糖(<3.9mmol/L)时,常用10%~20%的
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纠正。
脱水及营养不良时,需要及时补液,加强营养。
根据病情发展,选择适宜的方法补充营养。不能进食的患者,经鼻饲管给予营养补充。
加强护理,防止肺炎、泌尿系感染和
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静脉溶栓药
符合溶栓适应证,在溶栓时间窗内,会进行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主要的恢复血流措施。
发病4.5小时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rt-PA)。
发病6小时内无法应用阿替普酶(rt-PA)时可能会用尿激酶。
抗血小板聚集药
脑梗死发病后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十分重要。
可预防心内新
血栓形成,防止血管内血栓增殖扩展,避免症状加重。
脱水降颅压药
是治疗脑梗死伴有脑水肿,预防脑疝的主要措施之一。
常用药物为高渗脱水剂、利尿药、糖皮质激素。
抗凝药
合并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和
肺栓塞风险者,需要用预防剂量的抗凝药物治疗。
大多数合并
心房颤动的
急性脑梗死,医生会根据患者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在发病后1~14天之间开始使用抗凝药物。
神经保护剂
常用钙通道阻滞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自由基清除剂、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节苷脂等神经保护剂。
脑保护剂
可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常用药物有自由基清除剂、阿片受体阻断剂、电压门控型钙通道阻断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镁离子和他汀类药物等。
降血压药
调整血糖药
血糖过高可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调整。急性期可给予胰岛素调整血糖。
血糖过低可静脉注射葡糖糖等。
降血脂药
常用他汀类药物。
中药制剂
通过活血化瘀改善脑梗死症状。
降纤治疗药
其他治疗药物
丁基苯酞、人尿激肽原酶是近年国内开发的两个新药。
对脑缺血和微循环均有一定改善作用。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原则
适用于梗死面积较大,出现了严重的
意识障碍危及生命时。
需要由外科医生评估是否能行外科手术治疗来挽救患者生命。
手术方式
颈星状交感神经节封闭
可减轻脑梗死的症状。操作简易,无须特殊的器械和药物,故常用。
治疗一般在早期进行,开始越早,疗效越佳,临床常见在起病24小时内封闭可明显好转。
血管内介入
可以减轻栓子对血流的阻塞,增加脑部的血流量。
包括动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等。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适用于颈动脉明显狭窄阻塞。
可使狭窄的动脉再通。
骨瓣减压术
适用于严重的颅高压有脑疝形成征象者。
中医治疗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中经络”范畴。
在辨证的前提下,以化痰行瘀、活血通络为主。
也可应用针灸、按摩、理疗等治疗急性脑梗死以减轻病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急性期并发症治疗
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可降低颅内压、维持足够脑灌注(脑灌注压>70mmHg)和预防脑疝发生。
床头抬高20°~45°。
癫痫
是否需要用药,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癫痫发作频率、发作类型选择用药。不建议预防性用药。
感染
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应用敏感抗生素。
采用适当的体位,经常翻身叩背及防止误吸,可以有效预防肺炎的发生。
上消化道出血
可用冰盐水洗胃、局部应用止血药(如口服或鼻饲
云南白药、
凝血酶等)等方法治疗。
出血量多引起休克者,需要输血治疗,或通过胃镜下止血或手术止血。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尽早活动,抬高下肢及肢体被动活动。
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康复治疗
早期
早期以患侧肢体正确体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为主。
偏瘫肢体摆放
仰卧位:头部置于调节高度后的枕头上,将患侧肢体以舒适的方式置于身体一侧。
健侧卧位:患侧肢体在上方,身前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自然伸展,患侧下肢屈曲。
患侧卧位:患侧肢体在下方,背部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伸展,下肢微屈,健侧上肢自然位,下肢呈迈步位。
每2小时换一次体位,可有效防止患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改善和提高患肢功能。
根据患肢的肌力情况进行训练
肌力0~Ⅰ级患者:假想手指或脚趾在运动,由思维带动肢体活动,然后再做助力运动,逐渐增加肌力。
肌力Ⅱ级患者:可自行翻身或者左右移动身体,健侧手握住患侧手做伸展运动,训练手指功能,进行坐位训练。
肌力Ⅲ级患者:以健肢为支点在床上进行上下移行。健手握紧床头栏杆,辅助患肢直立于床面。
坐起训练
上半身抬起由30°增大到70°,70°半坐位可以坚持30分钟,即可练习坐位。
健侧手握患侧手于胸前,健腿伸到患腿下面,以健侧肘关节为支点,健腿用力蹬床的同时转上半身至健侧卧位,患肢朝上,身体前屈,用力坐起。
家人手扶患者肩部左、右、前、后轻轻摇晃,嘱咐患者用力对抗保持不倒,坐稳后开始练习坐床边、下床坐椅子等。
恢复早期
恢复早期以患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及协调性训练为主。
可以进行坐位及站位转换、跪位及爬行位训练、有人搀扶下的步行平衡训练。
每次训练以心率加快不超过平时心率的20%为宜,做到适可而止。
训练不能一味地强调拉力、握力,否则会影响后期康复。
床椅转移训练
患者双手掌心相对,环抱辅助者颈部,十指交叉,患侧拇指在健侧拇指上方。
辅助者拽住患者腰部衣物,圈住患者身体,身体向前倾,重心移至脚部,使患者臀部离开床面,转身将患者移至轮椅。
站立训练
患者能坐后,就应开始站立功能训练。
先由家人从座位上用力扶着站立片刻,以后逐渐延长站立时间和减少搀扶的力量,锻炼患者下肢力量,直到患者自己能用拐杖从坐位站立起来。
行走训练
肌力Ⅳ级的患者,可以进行行走训练。
第一步先迈健腿,第二步患腿迈上,第三步健腿向前跟上。
当独立步行走稳后,要及时进行复步训练。
上楼梯时,患肢先上;下楼梯时,健肢先下。
步速平稳缓慢,培养正确步态。
穿脱衣裤训练
穿开衫上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衣袖;脱开衫上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再脱患侧衣袖。
穿裤子时,将患腿屈曲放在健腿上,套上裤腿,拉至膝盖以上,放下患腿,健腿穿上裤腿拉至膝盖以上后,站起来向上拉至腰部整理;脱裤时与上面动作相反,先脱健侧,再脱患侧。
恢复中、后期
恢复中后期可以进行各种灵活性及技巧性的训练,提高耐力为主。
上肢锻炼
训练手的精细动作,恢复手的灵巧功能,应经常做各种手指的屈伸、开合等练习,如抓皮球、捡豆子、扣纽扣等,以提高生活技能。
健脑手指操
两手有节奏地交替更换“握拳”“布”“剪刀”,也可交替做“二”与“三”、“六”与“八”。
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训练的时候,需要有家人陪伴,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发生。
保证训练环境安全,训练时要移开周围尖锐物品,不让杂物阻碍路线。
选择合适的训练时间,空腹以及饭后饱腹时,不宜立即训练。
训练时如果发生肌肉抽搐,要立即停止训练,适时放松休息。
如有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需谨防低血糖反应,及时监测心功能情况。
保证训练强度适宜,循序渐进增加训练频率。训练早期,动作以5分钟一组为宜。
治愈情况
脑梗死无法自愈。
预后与年龄、梗死部位、梗死面积、是否伴发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
心源性脑梗死预后差,致残率高,急性期病死率为5%~15%。
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比其他类型脑梗死的预后好,死亡率和致残率较低。
危害性
可引起梗死后出血、癫痫。
可导致瘫痪、失语等。
可能会遗留下永久性残疾。
病情加重时,可危及生命。
日常生活
注意饮食
平衡膳食,选择多种食物,达到营养合理,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体重。
多用蒸、煮、拌、水溜、煨等少盐少油烹调方式,易于消化和吸收。
多进食蔬菜水果及全谷类,蔬菜烹饪时可适当减少时间,或凉拌,对水果及蔬菜的种类没有特殊限制。
如果伴有糖尿病,则不可吃含糖量过高的水果。
不宜吃含盐高的菜品或腌制品,如咸肉、咸菜、熏酱食物等。
不宜吃辛辣调味品及咖啡、浓茶等刺激食物。
针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将固体食品改为泥状或糊状,或留置鼻饲管。
昏迷的脑梗死患者可经鼻饲管管少量多次补充水,保证水分摄入。
调整生活习惯
戒烟酒。
保持情绪平和。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适当锻炼:有助于控制体重,帮助降脂和控制血糖。
积极应对其他并发症
如果有肢体瘫痪,可以借助拐杖、轮椅帮助日常活动。
如果有言语功能障碍,进行言语功能训练。
预防
一级预防
尽早戒烟戒酒,不吸烟者远离吸烟环境,吸烟者戒烟。
每日饮食种类多样化,使营养和能量的摄入趋于合理,采用包括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低的均衡食谱。
建议低钠摄入量,食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克。
每日总脂肪摄入量应小于总热量的30%,少吃糖类和甜食。
保持乐观、保证睡眠。
肥胖和超重者应减轻体重,来降低脑梗死风险。
成年人适当锻炼(部分高龄和身体因病不适运动者除外)每周至少有5天,每天30~45分钟的体力活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者其他有氧代谢运动来有助于康复。
二级预防
控制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控制体重等。
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降至2.07mmol/L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