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麦粒大小的艾炷黏附在穴位上施灸来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忌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麦粒灸治疗后不宜立刻沾水、洗澡
术后适当休息可恢复正常活动
定义
麦粒灸是把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直接放置在特定穴位上烧灼,借助灸火及药物的作用调节全身结构,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属于艾炷灸中的一种直接灸。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麦粒灸疗法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可用于治疗临床各系统疾病,如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还可以用于各系统慢性疾病的康复。
麦粒灸尤其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如
脑卒中后遗症、
带状疱疹、
面神经麻痹、
肱骨外上髁炎、
周围性面瘫等。
治疗效果
麦粒灸不仅具有普通艾灸疗法调畅气机、温补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还具有艾炷小、定位准、刺激强、时间短、收效快的特点,大多数患者通过麦粒灸治疗疾病常有较好的疗效。如卒中后遗症、面瘫等,麦粒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安全性
麦粒灸疗法简便,易于操作,安全性较高。其不良反应多见于晕灸,灼伤皮肤后出现水肿、水泡、破溃、创口感染等,风险较小。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麦粒灸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是一种安全自然经济的疗法,可在正规医疗场所由专业医生操作。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麦粒灸治疗费用受疾病种类、挂号科室、操作医生职称、医院等级、耗材种类、施灸穴位数量等不同因素影响,会有所差别,单次费用通常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
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以及门诊与住院报销的比例也不同,均会导致治疗费用存在差异。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情况下,各级中医院的多个科室均可做这项治疗,西医院的中医科、针灸科也能进行操作。这项治疗一般是在门诊完成。
古籍记载
《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
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
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
《丹溪心法》:“久病大肠气泄……仍用艾炷如麦粒,于百会穴灸三壮。”
《神灸经纶》:“海藏谓带病太阴主之,灸章门穴麦粒大各三壮神效。。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麦粒灸可以调节神经、消化、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以及心脑血管等功能。
麦粒灸可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表达,从而增加脑血管流量,改善脑组织在局部缺血缺氧状态下的损伤进展,适用于慢性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肢体活动、感觉、失语、认知等功能障碍的治疗。
麦粒灸可以抑制局部组织炎性因子水平,并促进其凋亡,同时提高身体免疫因子水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方式,减轻关节组织炎症、水肿、疼痛等症状。适用于颈肩腰膝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痛、头痛、痛经等慢性疼痛性疾病的治疗。
麦粒灸可以纠正呼吸系统细胞代谢障碍,并具有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适用于慢性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适宜情况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肱骨外上髁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跟骨痛等。
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高脂血症等。
不宜情况
患者在饥饿、疲劳、醉酒、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禁止麦粒灸,以免出现晕灸。
孕产妇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面部穴位、心前区、大血管附近、乳头、外生殖器官、不明原因肿块部位等处均不宜使用麦粒灸,以免烫伤形成
瘢痕。
部分经期妇女谨慎使用麦粒灸。
关节活动部位、肌腱处亦不适宜用麦粒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
抽搐痉挛、大病初愈、大汗淋漓、昏迷、温度感觉障碍及糖尿病患者禁灸。
治疗前检查
麦粒灸是一项临床上较常使用的外治法,治疗前一般不进行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但对于皮肤感觉障碍,或伴有皮肤病变者,如
脑外伤患者、糖尿病患者等,需谨慎使用。
治疗前准备
掌握患者的基本病情
施术者在麦粒灸操作前应掌握患者的病情,包括现病史和既往史,排除麦粒灸疗法的禁忌证,勿在患者过饥或者过饱、不能配合的情况下操作。
调整正在接受的药物
如果正在使用药物、尤其是中药治疗疾病,可能需要调整或者停用,但具体要遵循医嘱。
衣着配饰要求
患者来就诊时应尽量穿着宽松的衣服,以方便充分暴露施术部位;施术部位在头颈部、腕踝部、双手等部位时,注意提前取下配饰、假牙等物品。
施灸前准备
物品准备
麦粒灸应选择精细柔软纯净的艾绒,并检查艾绒有无霉变、潮湿。通过手工或艾炷模具将选好的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圆锥体艾炷,要求艾炷紧实,能放置平稳,耐燃而不易松散。
准备好火柴或打火机、线香等点火工具,以及治疗盘、弯盘、镊子、灭火管用品、消毒棉签、消毒棉球、消毒镊子、凡士林、蒜泥液、消毒纱布、垃圾缸、清水、碘伏等辅助用具。
穴位选择及定位
根据病症选取适当的穴位或治疗部位。
体位选择
可采取卧位或坐位,应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易于深透肌肉为准。同时应便于施术者正确取穴,方便操作,受术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
环境要求
环境应保持通风,避免艾烟过浓,可配合使用艾灸排烟装置。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环境温度适宜,勿过热或过寒。
受术者准备
麦粒灸前受术者不可过饱或过饥,并要保持心情平静舒缓,可适当准备温开水,灸后适量饮水以利于代谢物排出。并在治疗前应自行清洁施术部位。
消毒
用含75%
乙醇或0.5%~1%碘伏的棉球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做环形擦拭。
术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含75%乙醇棉球擦拭。
病情告知
医生会详细向患者或家属说明麦粒灸治疗情况,以及操作风险和注意事项等,如有任何疑问及时询问,积极配合治疗,避免操作不当烫伤或感染。
医生可能会通过举例进行充分解释,使患者了解麦粒灸疗法的意义及疗效,以便患者接受麦粒灸疗法。
医生会提前告知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如施灸后宜适当休息后再进行活动,灸后不宜马上洗澡,要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
施灸原则
一般艾灸的施灸顺序应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施灸手法有补有泻,需根据辨证而定,虚者宜补,实者宜泻。
具体临床施灸,也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因病制宜,特殊情况,宜灵活掌握。
麦粒灸操作
先在穴位皮肤局部涂些大蒜泥、凡士林或清水,以增加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在其未干时将麦粒灸艾炷放在指定穴位上。
用线香从麦粒灸艾炷尖部点燃,根据补泻情况,任其自燃或者微微吹气助燃,第1壮燃至艾炷剩余2/5~1/5,受术者烧灼感明显时,施术者须用镊子将未燃尽的麦粒灸移去或压灭,更换麦粒灸艾炷再灸第2壮。
第2壮仍在原处,再次出现烧灼痛时,施术者可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按摩或轻叩穴道周围以减轻痛苦,当疼痛难以忍受时,即再次用镊子将未燃尽的麦粒灸移去或压灭。
非化脓麦粒灸者以穴位局部出现红晕为度。化脓麦粒灸者,如不出现剧烈的烧灼疼痛感,可以让麦粒灸着肤烧完,直至灸足壮数,灸后穴位局部常可能变黑、变硬、结痂,第2天应在结痂处继续施灸,不出数日,即能达到化脓的目的。
治疗感受
患者通常感到施灸部位皮肤温热略烫,后期可能有轻微灼热痛感,但在可耐受范围,若难忍受可告知医者,以提起灸材暂缓施灸,或减少操作次数来减轻刺激。
若需刺激量重,施灸局部皮肤可有较强潮热、灼痛感,医者可在患者施灸部位周围拍打或指压来减轻疼痛。
配合治疗
在麦粒灸的治疗过程中,可能还会配合一些其他治疗方式,如针刺治疗。针刺治疗是指运用不同的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临床常将针刺治疗与麦粒灸疗法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如麦粒灸联合针刺治疗风寒袭络所致的面瘫,可以增强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功效,利于改善血循环、降低局部流体静压,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能够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针刺联合麦粒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组织代谢,减轻局部炎症反应,进而减轻疼痛程度。
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艾灸火力应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以使病人逐渐适应。
操作中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受术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治疗时间
该治疗总过程大约需要10~40分钟,治疗时间可能会受到疾病情况、治疗部位、治疗手法等因素影响。
灸量
麦粒灸的灸量取决于运用艾灸治疗时所用艾量,以及局部达到的温热程度,不同的灸量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麦粒灸的灸量一般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计算,一炷即是一壮,炷小、壮数少则量小,炷大、壮数多则量大。麦粒灸宜每穴5~7壮,具体灸量可根据患者病情、体质、施灸部位增减,以施灸部位皮肤出现潮红为度。
病情如属实寒、阳气欲脱者,灸量宜大;若属外感、虚寒,则应掌握适度,以灸量小为宜。
凡体质强壮者可灸量大;久病、体质虚弱、老年和小儿患者,则灸量小为宜。
麦粒灸部位如在头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两股等皮厚而肌肉丰满处,灸量可大。
治疗疗程
麦粒灸疗法的疗程应依据病症辨证确定。一般初灸时每日治疗1次,3次后可改为2~3日治疗1次,若急性病或病情较重可每日灸2~3次。施灸5~15次,可为一个疗程。
护理
注意事项
施灸后,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
麦粒灸治疗后不宜立即离开医院,应适当休息后再离开或进行日常活动。
近期不做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运动锻炼的时间和强度。
麦粒灸治疗后不宜立刻沾水、洗澡,应保持清洁、干燥,以防感染,注意防寒保暖。
饮食营养
忌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海鲜、韭菜、羊肉等)等,以免影响疾病康复,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牛肉、鸡肉、鱼肉、鸡蛋、牛奶、豆类等食物,这样有助于膳食营养的补充。
注意搭配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晕灸
通常发生在治疗初期或治疗过程中,多因患者处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等状态而诱发。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汗出、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出现神志昏迷、跌仆、唇甲青紫、
二便失禁、大汗。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延迟晕灸现象。
应对措施:操作者治疗前多会询问患者是否有晕灸的现象,可与医生多进行交流,缓解治疗前的紧张感、恐惧感。一旦出现晕灸反应,应立即停止治疗,并让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休息、平躺,抬高双下肢。同时,可适当饮用温热水或
葡萄糖液,以缓解症状。
经过以上处理仍未缓解者,应及时根据医生建议采取其他医疗手段及急救药物。
灸后起泡
灸后起泡者,小者直径在1厘米及以下,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穿破,放出液体,敷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即可。
灸泡皮肤可以在5~8天内结痂并自动脱落,愈后一般不留
瘢痕。愈合期间保持灸泡部位清洁、干燥,以防感染。
灸后皮肤水肿、溃烂
主要表现:灸后有时会破坏皮肤基底层或真皮组织,发生水肿、溃烂、体液渗出,甚至形成无菌性化脓,即形成所谓的灸疮。灸后治疗局部呈黑痂状,周围有红晕色,继而起水疱,约7日左右,皮肤溃烂,出现无菌性化脓,脓液呈白色,此即灸疮。
应对措施:对灸疮的处理,可于灸后立即贴敷
玉红膏、
伤湿止痛膏或创可贴,可1~2日换贴1次。数天后,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亦应勤换,经35~45日,灸疮结痂后脱落,留有永久性瘢痕。如偶尔发现有灸疮不愈合者,可到医院外科进行处理。
感染
灸后出现伤口红、肿、热、痛,严重时有脓液形成。可在局部做消炎处理,一般短时间内可消失;如出现红肿热痛且范围较大,在上述处理的同时口服或外用消炎药物;化脓部位较深,则应请外科医生协助处理。
恢复过程
麦粒灸是一项临床上较常规的治疗项目,如未出现伤口感染、灸疮等,治疗结束适当休息后即可正常活动,一般不影响日常活动。
后续治疗
进行麦粒灸治疗后,如无特殊情况,一般隔日可再进行一次治疗,需结合个人病情、艾灸部位的恢复情况决定,具体请遵照医嘱执行。
日常生活
治疗结束适当休息后即可正常活动,一般不影响日常活动。
具体注意事项与患者所患疾病相关,应咨询医生,严格遵守医嘱。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