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小球肾炎

更多功能

膜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膜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 glomerulonephritis),又称为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之一,约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10%。儿童发病率低,大多为继发性MN。MN是一个病理形态学诊断名词,其特征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上皮侧可见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一般不伴有肾小球固有细胞增殖和局部炎症反应。MN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MN指无明确原发病可寻,70%以上患者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导致继发性MN的病因,以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多见,其后依次是肝炎病毒感染、肿瘤、药物及毒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狼疮性肾炎占绝大多数,约60%患者的发病年龄小于40岁,与特发性MN截然不同。
膜性肾小球肾炎是什么病
膜性肾小球肾炎又叫做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但目前通常认为该病是由肾小球的足细胞的某些成分,比如M型磷脂酶A2受体、内肽酶与其相对应的自身抗体结合,沉积于上皮细胞下,从而激活补体引起肾损害。
在我国膜性肾病是引起中老年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发病高峰在40~50岁左右。病理表现为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同时伴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增厚与变形,引起足细胞亚致死性损伤和肾小球滤过屏障破坏,最终导致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的其他表现。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