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原因引起面部肌肉体积缩小、肌纤维萎缩、减少
表现为面部肌肉变薄、干瘪
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神经损伤、感染、代谢障碍等因素相关
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可综合药物、康复、手术等方式改善症状
定义
面肌萎缩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
指各种原因导致的面部肌肉体积缩小,肌纤维质量下降和数量减少,严重影响面肌运动功能,可导致患者面部外形不对称、畸形。
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神经损伤、感染、代谢障碍、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分类
根据面肌萎缩的原因分类
神经源性面肌萎缩:主要包括面偏侧萎缩症、
面瘫后遗症(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先天性面肌双瘫综合征(Möbius综合征)、肯尼迪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酒精性周围神经病等。
发病情况
面肌萎缩的发病情况目前尚无权威流行病学数据。
其中面偏侧萎缩症好发于20岁前的青少年,女性多见。
致病原因
面肌萎缩作为一种症状,涉及疾病较多,发生于遗传、感染、内分泌障碍、酒精摄入及外伤等多种因素有关。
面偏侧萎缩症: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神经营养障碍有关,另外可能与免疫异常、炎症、发育异常、颈交感神经功能紊乱、遗传、感染、创伤等有关。
先天性面肌双瘫综合征(Möbius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与染色体异常有关系,表现为双侧面神经麻痹、面肌萎缩,双眼外展
运动障碍。
肯尼迪病:又称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可导致舌肌、面肌、四肢肌肉萎缩。
肌萎缩侧索硬化:是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可能与遗传、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神经营养因子障碍、自身免疫异常、病毒感染等有关系。可导致舌肌、四肢肌肉萎缩,后期累及面肌。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19号染色体长臂的DMPK基因异常所致,导致双侧面肌、四肢肌肉萎缩和无力。
重症肌无力:属于
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
自身抗体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损害,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降低,出现波动性眼肌、面肌、咽喉和四肢肌无力,后期可导致废用性肌萎缩。
酒精性周围神经病:如长期酗酒等等原因导致的
酒精中毒,引发的酒精性周围神经病,可能会出现神经源性肌肉萎缩。
主要症状
不同原因导致的面肌萎缩表现有所差异。通常起病隐袭,缓慢进展,症状可出现在一侧或两侧面部,表现为肌肉塌陷、瘦小、萎缩。
面偏侧萎缩症
早期患侧
皮肤萎缩、菲薄、光滑,常伴脱发、
色素沉着、白斑、毛细血管扩张和皮下组织消失。局部皮肤皱缩,毛发脱落,患侧与健侧分界清楚,呈“刀痕样”。
病变后期可累及舌肌、喉肌、软腭等,出现下颌、口腔变形。
可伴随有神经系统紊乱,包括局灶性癫痫发作和
三叉神经痛的症状。
面瘫后遗症期
中枢性面瘫:可出现一侧额部以下面部肌肉无力、萎缩、感觉下降,还会伴有肢体无力,说话含糊不清等表现。
周围性面瘫:可出现一侧上部及下部
面肌无力,额纹(抬头纹)、
鼻唇沟变浅,眼睑闭合不完全,口角歪斜,讲话漏风。还常伴有面部肌肉的不自主痉挛、抽搐,眨眼时不自主地噘嘴或歪嘴(口眼联带运动),进食咀嚼时面瘫侧流泪。
先天性面肌双瘫综合征(Möbius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面部两侧肌肉都瘫软无力,眼睛不能闭合,不能吹气,说话不能发唇音。
还可伴随有双侧眼球外展运动受限、弓形足、两根手指连在一起(并指)、耳聋、癫痫、智力低下等症状。
肯尼迪病
患者为男性,主要表现为隐袭起病、缓慢进展的肌肉无力和萎缩,出现讲话含糊不清、双侧闭目和鼓腮无力,咀嚼和吞咽动作困难,四肢无力等。
肌萎缩侧索硬化
开始表现为一侧或者双侧的手指活动变得笨拙、无力,然后出现手部肌肉的萎缩,逐渐成为一个鹰爪状。
然后肌肉萎缩逐渐蔓延到前臂、上臂以及肩胛部位,也经常累及舌肌出现讲话不清,最后可导致面肌萎缩。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表现为面部表情减少,眼睑闭合无力,漏出眼白(巩膜)。不能够吹口哨、鼓腮。
肌肉无力逐渐向肩胛部位蔓延,可导致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以及胸大肌的萎缩。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主要表现为手、腿、面部肌肉强直,导致拿东西、行走和进食动作困难。比如用手握拳后不能立即将手指伸直,需要尝试数次才能放松;用力闭眼后不能睁开,开始咀嚼时不能马上张口等。
重症肌无力
有典型的“晨轻暮重”特征,表现为下午、傍晚时上
眼睑下垂,睁不开,或者有斜视、
复视的感觉,第二天早晨症状减轻或者消失。
逐渐发展为咀嚼无力,表情淡漠,苦笑,不能鼓腮,
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说话有鼻音、说不清,抬头困难,头部转动困难,甚至呼吸困难等。
并发症
霍纳(Horner)征:可出现在面偏侧萎缩症,表现为眼睑下垂、
眼球内陷、瞳孔缩小等症状。
部分面偏侧萎缩症患者患侧可出现虹膜色素减少、眼球炎症、
继发性青光眼等眼部疾病。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如出现
面肌无力症状、面部肌肉体积缩小、面部皮肤变薄、感觉下降、脱发、
色素沉着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尽量详细描述病史、症状、用药等。
就医前不要化妆,清洗干净面部皮肤。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出现的面部肌肉体积缩小、患侧肌肉变薄?
是否出现过面部感觉异常、感觉迟钝或疼痛等
感觉障碍?
是否有患侧面部
皮肤萎缩、脱发、色素沉着、白斑等症状出现?
是否有肢体瘫软无力,说话含糊不清等症状?
是否有手指及上肢无力、萎缩,呈鹰爪状的症状?
是否有上肢、肩胛部肌肉萎缩等症状?
是否有手、足、面部肌肉强直症状?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类型患者?
是否在其他医疗机构有过检查和治疗?效果如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运动诱发电位等。
影像学:头颅CT、头颅磁共振检查(MRI)、超声检查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有面瘫、肯尼迪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重症肌无力、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肌萎缩侧索硬化、先天性面肌双瘫综合征等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出现面部肌肉体积缩小、面部皮肤变薄、感觉下降、脱发、
色素沉着等症状。还可伴有肢体无力、肢体肌肉萎缩、手足畸形、发音不清、
吞咽障碍、呼吸力弱等表现。
体征
医生通过体检了解面部肌肉力量、皮肤感觉、自主神经功能和神经反射是否出现异常。
肌肉力量及肌力检查:通过睁眼、蹙眉、鼓腮、龇牙等动作,判断面部肌肉力量情况。
感觉检查:使用棉花、棉签轻触或使用牙签触碰患侧面部皮肤,判断皮肤感觉灵敏程度。
自主神经功能:观察患处皮肤是否潮红、用手指触摸皮肤判断皮肤温度如何、有无汗液等。
叩击试验:叩击面神经走行的部位,是否出现针刺性疼痛、麻木感,并向其支配区放射。
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或CT扫描,能够观察是否存在
颅内肿瘤、
颅骨骨折等可能导致面肌萎缩的疾病,帮助确定病因。
如果存在颅内肿瘤,磁共振或CT上可看见占位、水肿等异常信号存在。
如果由颅骨骨折引起,在CT上看见颅骨不连续影像表现。
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主要用来评估面神经受损的严重程度,有利于医生判断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可能性,以及是否有必要施行面神经减压术。
包括面神经电图(ENoG)和面肌肌电图(EMG)。
通常用于症状严重或恢复欠佳的患者。
面部超声检查
检查目的:检测评估面肌萎缩的程度。
检查意义:B超显示两侧面肌厚度明显不一致,而且薄的一侧随着发病时间延长会加重。
新斯的明试验
检查目的:为了检查是否存在重症肌无力。
检查意义:如果注射
新斯的明后20分钟,肌无力的症状明显减轻,则有助于诊断重症肌无力。
检查注意事项:新斯的明导致的瞳孔缩小、心动过缓、嘴角流口水、出汗多、腹痛、腹泻等现象,可以通过注射阿托品来缓解。
基因检测
检查目的:查明引发面肌萎缩的病因,尤其是由于基因异常所导致的病变。
检查意义:先天性面肌双瘫综合征、肯尼迪病、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疾病,可以检查出相应的基因异常,从而可以明确病因。
检查注意事项:基因检测价格较贵,而且有时候可能会难以得出具体的结论。
组织病理学检查
检查目的:在面肌偏侧萎缩中,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面肌萎缩的金标准。
检查意义:病变侧局部组织活检镜下可见皮肤各层,尤其是乳头层萎缩,结缔组织减少,肌纤维变细及数量变化。
注意事项:组织病理学检查为有创检查,在临床中较少应用。
鉴别诊断
局限性硬皮病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面部组织减少,皮肤变薄表现。
不同点:局限性硬皮病是一种风湿科疾病,病变可发生在躯干、肢体,出现指端及关节处
瘢痕、顽固性溃疡。免疫学检查可出现
抗核抗体(ANA)、
抗Scl-70抗体、抗着丝点抗体等指标。
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
相似点:二者均有面部组织减少表现。
治疗目的:改善症状,缓解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康复治疗为主要手段,部分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目前尚无能够直接改善面肌萎缩症状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改善面神经营养,缓解
面肌痉挛等合并症状。此外还要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对因治疗。
氢溴酸樟柳碱
面偏侧萎缩症可尝试使用,通过穴位注射,对于轻症患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神经营养药物
为促进面神经修复,常使用维生素B1、
甲钴胺等药物,主要适用于
周围性面瘫患者。
抗癫痫药物
卡马西平、
奥卡西平等药物有助于减轻部分患者面肌抽搐症状。
A型肉毒毒素
进行局部肌肉注射,为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也可用于治疗面肌联带运动。
手术治疗
对于因周围性面瘫引起的面肌萎缩,可尝试使用神经吻合术、神经游离移植术、面神经横跨移植技术等方法部分恢复面神经功能,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对于无法进行上述手术治疗者,可考虑采用筋膜悬吊法、下唇轮匝肌转移术等整形手术,以达到改善面部对称性的目的。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采用面部肌肉电刺激的方法,可改善部分患者面神经功能。
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面部对称性、面部肌肉的自主控制,并抑制异常的联带运动(口眼联带运动),常用方法包括用手掌根部从患侧嘴角向上螺旋式按揉面部,面对镜子练习抬眉、眨眼、微笑、噘嘴、露齿、鼓腮等动作。
治愈情况
不同病因导致的面肌萎缩预后差异较大,以下均举例部分情况。
面瘫后遗症:经治疗后症状多可有所缓解,但难以根治。
面偏侧萎缩症一般具有自限性,病情会逐渐停止加重。
先天性面肌双瘫综合征(Möbius综合征),一般出生时身体就存在异常,会出现症状逐渐加重,会导致夭折、死亡或智力等发育异常等。
重症肌无力:经免疫抑制治疗大多数患者可部分或者全部控制症状稳定,少数患者因呼吸衰竭或者并发症死亡。
危害性
面肌萎缩可导致面部不对称、畸形,还可伴随
面肌痉挛、进食时患侧眼流泪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社交活动。
部分疾病不仅影响面部肌肉,还会引起呼吸肌无力、心脏疾病,导致患者死亡。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饮食,进食多样化食物。
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蛋、牛奶、鱼和肉类。
可适量增加摄入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胡萝卜、西兰花等。
戒烟、戒酒。
生活管理
注意面部的保暖,外出时可戴口罩,避免直吹冷风。
家属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多关心、体贴、照顾患者。
病情监测
面肌萎缩无有效治疗手段,患者可注意观察面部肌肉萎缩情况,是否出现面部感觉异常,症状是否波及躯干或肢体等。
遵医嘱定期复查,通常每1到3个月复查一次,复查时主要进行查体、头颅MRI、神经电生理等检查,以了解病情变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
面肌萎缩病因多样,一般无特殊有效的预防手段。
优生优育,备孕时做好遗传基因缺陷的筛查等工作,可能有助于避免遗传疾病患儿出生。
一旦发生面瘫,需尽早、及时、规范进行治疗,有助于减少
面瘫后遗症的发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