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敷

更多功能

冷敷
概述 应用范围 治疗前 治疗过程 治疗后
将致冷物质或冷冻器械敷于患处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冰袋和湿毛巾等冷敷
具有降温、止血、镇痛、减轻炎症水肿及渗出的作用
操作不当可能出现冻伤和压迫周围组织导致供血不足
主要用于出血、疼痛、肿胀、发热、中暑、烫伤等的对症治疗
定义
冷敷是指利用低温进行治疗的方法。
冷敷应用于伤口或软组织伤口周围的皮肤,可有效减轻疼痛感,降低组织温度,减缓组织代谢,抑制急性期炎症反应的发生,改善运动协调能力。
冷敷还可用于发热或中暑时的物理降温,烫伤后局部降温等。
冷敷常使用冰袋、化学冰袋、冷湿毛巾等,也可使用冰帽进行头部降温。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冷敷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早期软组织损伤:包括关节扭伤、软组织挫伤等。
止痛与止血:如​​​扁桃体摘除、拔牙术​后、​​​鼻出血​等。
降温:高热、中暑者、烧伤或烫伤等。
治疗效果
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
冷敷可通过以下途径达到治疗目的:
使局部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减轻局部充血、水肿。
使血流减慢,血液的黏稠度增加,有利于血液凝固而控制出血。
适用于局部软组织损伤的初期、扁桃体摘除术后、鼻出血等情况。
减轻疼痛
可抑制细胞的活动,减慢神经冲动的传导,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而减轻疼痛。
使血管收缩,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渗出减少,从而减轻由于组织肿胀压迫神经末梢所引起的疼痛。
适用于急性损伤初期、牙痛、烧伤等情况。
控制炎症扩散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少,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细菌的活力降低,从而限制炎症的扩散。
适用于炎症早期等情况。
降低体温
冷敷时制冷物直接与皮肤接触,通过传导与蒸发的物理作用,使体温或局部组织温度降低。
适用于高热、中暑时的物理降温,或者烧烫伤等需要局部降温的情况。
安全性
冷敷属于物理降温、镇痛操作,对比药物降温,冷敷具有操作简便、实用、取材便利等优点,临床效果较好,而且基本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临床中发热、疼痛疾病首选的治疗性操作。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冷敷常见的风险是可能引起外敷周围组织的冻伤或压迫过久,因此冰袋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且需要每隔5~10分钟关注冷敷部位知觉。如发现皮肤苍白、青紫、麻木,表示静脉血淤积,应停止冷敷,否则会造成冻伤。
时间不能持续过久,每敷20~30分钟应停一会再敷。
如果为了降温,冰袋使用30分钟后需测体温,当体温降至37℃以下,应取下冰袋。
在全身冷敷中,若有寒战,脉搏变快,​​​呼吸困难​,面色改变时,应停止冷敷。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冷敷操作简便,治疗难度一般不大,一般在家中即可操作,但须注意上述安全性问题。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部分医院不收取费用,收取时根据冷敷冰袋大小而定,一般单个部位的冰块冷敷收费10元以内。
各地区和医院间存在差异,具体以治疗所在医院收费为准。
医院科室选择
一般而言,各级医院的所有临床科室均可进行冷敷,建议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正规医院的专科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