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部分颅骨,治疗脑部疾病的外科手术
通常术后1~周可恢复正常活动
术后麻醉苏醒后可逐步恢复饮食,第一天以流食为主,逐渐过渡
术后需复查头颅CT、头颅MRI检查,部分患者需进行颅骨修补手术
定义
开颅手术指去除部分颅骨直接暴露脑组织,处理脑部病灶的一类外科手术方式。
被取下来的颅骨称为“骨瓣”,会根据病情需要在完成脑部手术后还原或数月后进行修补。
开颅手术并不是一种特定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去骨瓣减压术、骨窗开颅术、钻孔术等。
开颅手术主要用于治疗脑部疾病,如颅脑外伤、颅内出血、
肿瘤、感染等。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开颅手术包括多种术式,主要用于治疗各种颅脑病变,常见治疗疾病如下。
需要手术治疗的神经疾病:
三叉神经痛、视神经受压、癫痫等。
治疗效果
开颅手术是上述严重脑部疾病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在很多情况下是保守治疗无效的最后选择。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最大可能保留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但开颅手术无法逆转已发生的脑损伤,也不能根治所有类型的肿瘤、癫痫等疾病。很多患者术后仍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康复等方法。
安全性
开颅手术一般属于三级或四级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手术意外或麻醉意外等。
术后还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颅内感染、脑梗死、
脑脊液漏、失血、栓塞、休克、
脑积水、癫痫、肢体瘫痪、失语等。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开颅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开颅手术一般属于三级或四级手术,即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手术。
本手术必须由有足够资质、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
此类手术已在我国长期开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开颅手术具体类型不同,费用有所差异,一般在2万~6万元之间。
上述费用包括手术费、麻醉费、材料费等。根据医院等级、耗材种类、麻醉和手术操作不同,费用会有所差别。
通常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但具体报销的比例会随地区、医院等级等因素而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开颅手术通常需要在三级医院或三甲级的医院方可开展。这项手术一般是在神经外科完成。
适宜情况
不同类型的开颅手术适宜情况有所差异,主要用于治疗各种颅脑病变,如脑血管性疾病、脑肿瘤、
颅内感染、颅脑外伤、先天性发育畸形、脑神经疾病、癫痫等。适宜进行开颅手术的患者通常需满足以下条件。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危急,需紧急治疗。
术前诊断明确,病变部位位于颅内。
一般情况良好,无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严重心血管疾病、凝血障碍、肝肾功能衰竭等,能耐受手术及麻醉。
不宜情况
开颅手术的禁忌证并不多,大多数与患者的一般情况有关:
近期发生过严重的疾病,如近期有心脏梗死、脑梗死、
肺栓塞等。
无法耐受手术或麻醉的患者,包括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严重休克、
电解质紊乱,严重贫血或营养不良者。
存在其他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凝血功能障碍、全身或头部有急性感染、严重的
精神疾病。
由于需要完善术前检查,术前准备,术后需要换药。进行影像学检查等,患者需要住院。
住院时间一般为1~2周。
治疗前检查
实验室检查
通常会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并抽血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指标、传染病指标等,目的是了解患者基础身体情况,排除手术禁忌证。
一般还会检查血型,是备血所需,以防手术时出血较多需要输血。
影像学检查
通常要完善头颅磁共振检查(MRI),确认颅内病变部位、性质、范围,如脑出血、
肿瘤、畸形血管等,并评估手术入路。
如患者不能进行MRI检查,也可行头颅CT检查替代。
其他检查
择期手术的患者还会进行更全面的检查,常见检查内容包括心、肺检查、神经功能评估。
心、肺检查
通常在手术前还会做
心电图、肺功能、胸部X线等检查,判断患者的心肺功能可否耐受手术,对心肺功能较差者在术前、术中可能使用药物调整。
神经功能评估
开颅手术可能会影响脑功能,术前医生还可能采用专业神经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或改良的Rankin量表(改良mRS)。
治疗前准备
调整正在接受的药物
择期手术的患者术前应调整影响凝血、神经兴奋性、血糖等指标的药物。
术前1~2周停用影响凝血功能(如华法林)和血小板功能(如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的药物。
控制基础疾病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时,要先控制好这些基础疾病再行手术,否则可能增加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风险。
安排生活工作
手术住院大约需要1~2周,术后大概1周时拆线。部分患者术中未复原取掉的颅骨,可能在术后3个月会进行颅骨修补手术。术后可对应安排好休假时间。
术前锻炼
择期手术的患者,为了手术后的变化可以进行适应性训练,包括练习在床上大小便,也可以向医护人员了解术后正确的咳嗽和
咳痰方法。
用药准备
表1.开颅手术术前常用药物
用药原因 | 药物类型或名称 |
---|
预防感染 | 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呋辛等 |
减轻脑水肿、缓解颅内压 | 地塞米松、脱水药 |
控制血压 | 降血压药,如硝苯地平 |
预防、控制癫痫 | 癫痫患者或术前有癫痫发作,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奥卡西平等 |
饮食准备
通常在术前8~12小时开始禁食,术前4小时禁止饮水。手术前建议戒烟、限酒。
清洁备皮
一般患者可以自行清洗手术部位,术前1天洗头,然后由护士备皮,也就是剔除手术区域周围的毛发,目的是清洁手术区域。
留置导管
采用
全身麻醉的患者手术前一般会留置导尿管,方便手术中排尿,并记录术中、术后的尿量,了解患者身体的液体出入情况。
常用的是气囊导尿管,由尿道口把尿管插入尿道,尿管末端连接引流袋。
留置导尿管一般是在麻醉后进行,患者对此过程不会有感觉,但术后尿道处常会有轻微不适。
衣着配饰要求
患者手术时会穿着病号服或宽松衣服,注意提前取下配饰、假牙等物品。
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生会详细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手术情况,以及手术风险和注意事项等,患者或家属需配合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这类手术需要在麻醉下完成的,麻醉医生会详细说明麻醉情况、麻醉风险和注意事项,患者或家属需要配合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治疗过程
麻醉情况
开颅手术以
全身麻醉为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可能配合
局部麻醉、头皮神经阻滞等方式。
治疗部位
手术部位在头部,去除颅骨的部位包括额骨、顶骨、颞骨和枕骨等。术后可能会留有
瘢痕,但通常会被头发所掩盖,有美容需要的可以向医生要求使用美容缝合。
治疗过程
手术中,患者通常只要安静地躺在手术台上即可,医生会根据手术需求为患者摆放、固定体位。
麻醉师会在手术期间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水平。
医生会对手术区域进行消毒,根据术前设计好的部位和路径切开头皮。
用医用钻头在头骨上钻孔,使用专用线锯或铣刀小心地切开颅骨,取掉并保存骨瓣。
颅骨下方的硬脑膜暴露在视野内,小心切开硬脑膜,显露出脑组织。
医生会使用手术显微镜及显微外科器械,观察大脑结构,切除病变组织,同时将其中的一部分保存下来,送病理科检查。
处理完病变,医生会缝合硬脑膜,放置引流管。
除因严重
脑水肿无法复原骨瓣外,一般会将骨瓣放回原处,进行固定。
最后缝合头皮,并使用无菌绷带或敷料包扎手术切口。
治疗感受
开颅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手术中患者没有意识,也不会感到疼痛不适。
治疗时间
真正的手术是从切皮开始,通常需要3~8个小时。不同手术类型、患者个体差异会影响手术时间。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切口护理:拆线前注意保持手术部位清洁,避免伤口沾水。
卧床期护理:患者卧床期间,有时需要在床上大小便时需要辅助,可帮助患者顺时针按摩腹部,辅助排便。
呼吸道护理:适当喝温水有利于痰液稀释,应注意多饮水。每小时拍背、翻身,帮助痰液排出。
对于存在
脑脊液漏风险的患者,需避免用力排便、咳嗽、擤鼻涕,避免加重漏液、引起
颅内感染。
患者可下地活动时需注意加强看护,预防跌倒。
监测与检查
术后前几天通常会监测
生命体征,包括监测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等,并抽血检查电解质,以防止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水电解质失衡等。
在麻醉恢复后,一般会复查头部MRI或CT薄层扫描以明确颅内情况。
饮食营养
术后麻醉苏醒后即可恢复饮食。
术后第1天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饮食以流食为主,包括牛奶、果汁、肉汤、粥等,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随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恢复饮食后注意补充营养,如牛肉、鸡肉、鱼肉、鸡蛋、牛奶、豆类等食物。
术后患者活动减少,容易便秘,注意搭配芹菜、玉米、白菜、韭菜等粗纤维蔬菜和水果以促进肠胃蠕动、促排便。
并发症及应对
手术并发症
进行开颅手术的患者通常基础病情严重,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可出现多种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颅内压升高、颅内出血、血肿、气颅、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脑梗死、
脑积水、癫痫等。
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体温及意识情况。如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的头痛、发热、耳鼻流液、口角歪斜、肢体抽搐、双眼上视、意识状态变差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由医务人员进行处置。
全身并发症
对于年老、体弱和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还有一定可能出现全身感染(常见于肺部、泌尿系乃至发展为
败血症)、凝血功能异常、下肢静脉血栓、
肺栓塞、
压疮等。
这些并发症可能在住院期间出现,也可能在后续康复过程中出现。
当发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
咳痰、尿液浑浊、伤口出血不止、下肢肿胀、局部皮肤变红破损时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由医务人员进行处置。
恢复过程
疼痛
术后数天常会感觉到手术切口处疼痛,一般会随着时间而减轻。如果疼痛范围明显超过手术区域,或难以忍受,应及时向医生反映,明确诊断,必要时可开具止痛药物。
拔除导管
全身麻醉的患者1天后通常可以拔除引流管、导尿管,拔除尿管前护理人员会指导定期夹闭尿管训练膀胱功能。
换药及拆线
手术后一般会定期伤口换药,可以每2~3天一次。
头部切口在术后1周左右拆线。高龄患者,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愈合时间可能会适当延长。
开颅手术切口多会被头发覆盖,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出现严重瘢痕、瘢痕增生等情况,可在后期到皮肤科或美容整形科处理。
后续治疗
治疗后用药
进行开颅手术的患者,通常术后需要继续使用药物,治疗原发疾病,但用药种类、开始时间及药物剂量可能会有所调整。此外还需要药物治疗预防和控制并发症。
康复训练
开颅术后的患者,适当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卧床相关的并发症,加快恢复速度。因此当患者术后病情稳定时,应及早开展康复治疗。常见训练内容如下:
肢体功能训练
被动训练:卧床期间在治疗师辅助下活动上、下肢,以能耐受为度,可预防肌肉萎缩,避免肌肉紧张、僵硬,保持关节活动范围。
主动训练: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翻身、起床、保持坐位、站立、步行训练等。
呼吸功能训练
进行深呼吸、吹气球、咳嗽和腹式呼吸等训练,有助于预防
肺部感染,提高心肺耐力。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通过穿衣、起居、进食、盥洗、处理大小便等实际日常生活动作方面的训练,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照顾者的负担。
对于部分术前已存在肢体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的患者。这些问题在术后多会持续存在,也应及早恢复康复训练。
复查
开颅手术后的患者会在多个时间段进行复查:
术后6小时行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严重
脑水肿等并发症。当患者病情进一步稳定后,必要时会进行头颅MRI复查。
出院后如果发现伤口有渗液、脓液、耳鼻流液、头痛、癫痫发作等情况,应当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复查次数及间隔与原发病有关,需严格按照医生建议。通常肿瘤切除患者术后3个月、半年、1年要进行复查。脑梗死、脑出血的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
未在术中复原颅骨的患者,术后多在3~6个月内进行颅骨修补手术。
日常生活
开颅手术后的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该注意做好翻身、护理等工作,避免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以及压疮等。
术中未能复原颅骨的患者需加强保护头部,防止外伤和跌倒,必要时可佩戴安全帽。
手术缝合颅骨、皮肤的钢丝一般为弱磁性,不会影响磁共振检查,但可能有图像伪影,影响医生对周围组织的观察。可在接受头颅MRI检查前告知医生。
缝合用的钢丝一般不会影响到安检。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