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肿是肌肤浅表部位发生的、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疖肿好发于毛囊及皮脂腺丰富部位,如头面部、颈项、背部等,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
疖肿的发病特点是肿势较局限(范围一般在2厘米左右),突起根浅,颜色红,伴灼热、疼痛,易化脓、易破溃、易敛口,岀脓即愈。
疖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初起毛囊性炎性
丘疹,随后扩展成红、肿、热、痛、坚硬结节。数日后结节顶部出现黄白色脓栓。脓栓脱落、脓液排出即可逐步痊愈。
病因病机
内郁湿火热毒,又遇外感风邪,内外之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则发为本病。
夏秋之季,感受暑毒之邪,蕴于肌肤,本病乃发。
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致脏腑蕴热,火毒结聚,本病乃发。
气候炎热,汗出不畅,致暑湿蕴蒸于肌肤,引发痱疮,复经屡次搔抓,破伤染毒,则发为本病。
临床特点
实证
疖肿全身散发,也可簇集一处;疖肿根浅、色红。
兼见发热、口渴、便秘、小便短黄。
舌苔薄腻,脉滑数。
虚证
疖肿多发于后发际、臀部、四肢;疖肿此愈彼起,反复发作,脓水稀薄,收口时间长。
兼见倦怠、乏力,纳少、大便稀溏。
舌质淡,苔薄,脉细。
现代医学范畴
现代医学中的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表现出疖肿特征者,都可参照本病采用中医自我疗法。
拔罐
主穴
阿是穴(即局部痛点),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
实证,加大椎。
虚证,加关元。
操作方法
走罐法
请患者呈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患者充分暴露出颈背部位。
操作者在颈背部涂抹适量润滑油。
根据形体胖瘦,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
用闪火法在颈背部拔罐。
沿足太阳膀胱经两侧的循行线,上下来回多次走罐。
至循行线上皮肤出现明显痧斑可停止操作。
起罐并将背部润滑油擦拭干净。
拔罐频率为每日1次。
留罐法
请患者呈坐位或仰卧位。
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
操作者采用闪火法、贴棉法等方法,在上述穴位拔罐。
虚证可配合艾灸关元穴15分钟。
留罐时间是15~20分钟。
拔罐频率为每日1次。
小荷贴士
在选好的治疗部位上,先用毛巾浸温开水洗净患部,再以干纱布擦干,为防止发生烫伤,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疗需要,必须在有毛发的地方或毛发附近拔罐时,为防止引火烧伤皮肤或造成感染,应行剃毛。
留罐时间可根据罐的负压大小,及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适当调节。
起罐时, 一般先用一手夹住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气体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
治疗的间隔时间,按局部皮肤颜色和病情变化决定。急性病治愈为止,一般慢性病以7~10 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应间隔3~5 天(或等罐斑痕迹消失)。
若在拔罐后不慎起水疱,不要惊慌,一般直径在1厘米内散发的(每个罐内少于3个),可不用处理,机体会自行吸收。若局部出现较大的水疱,直径超过1厘米,每个罐内多于3个或伴有糖尿病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拔罐过程中若出现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冷汗淋漓, 甚至瞬间意识丧失等晕罐现象,处理方法是立即起罐,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卧位,必要时可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变化,严重时按晕厥处理,及时就医。
拔罐用具使用后一定要做好消毒,防止再次使用时交叉感染。
有炎症浸润或全身中毒症状者,应及时就医治疗。
特别提醒:本方法为辅助治疗方法,操作有一定难度及适应性,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重症患者建议及时就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