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消化系统病变是指慢性肾衰竭所致消化系统的临床综合征。早期以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舌、口腔溃疡、口腔有氨臭味、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为主。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几乎均有消化道症状,但该症状无特异性,早期容易误诊为
消化系统疾病。
1.尿毒症毒素、
电解质紊乱和
代谢性酸中毒 慢性肾衰竭时体内毒素的储积尤其是
中分子物质的积聚可引起食欲缺乏。高瘦素水平、
高胰岛素血症,也影响食欲。尿毒症时代谢性酸中毒也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下降。 2. 尿毒症毒素导致胃黏膜损伤 血
尿素升高,促进质子反流弥散,引起胰腺分泌,
胃蛋白酶原释放,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胃黏膜损伤;低钙血症可使促胃液素分泌增加,导致胃酸升高,促进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高促胃液素可致胆汁反流,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严重时可出现
消化道出血。 3.尿毒症性凝血功能障碍 浅表性胃黏膜病变、消化性溃疡、胃和十二指肠血管畸形或发育不良、血管钙化致血管狭窄等病变的基础上,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可致消化道出血。
1.上消化道症状 (1)口腔和食管炎:尿毒症代谢废物的蓄积、
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患者表现为口中尿味、异味,口腔黏膜出血、溃疡及继发感染。 (2)胃炎、
十二指肠炎及
消化性溃疡:表现为晨起恶心,进食无味,上腹烧灼感、饱胀感;饥饿时
反酸、上逆。 (3)胃排空延迟:表现为腹胀、恶心、频繁呕吐、可引起或加重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 2.下消化道症状 (1)
憩室病与憩室炎:便秘是导致憩室病高发的原因之一;透析患者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 (2)自发性肠穿孔。 (3)结肠溃疡:透析患者在盲肠或升结肠部位发生单一溃疡,也可表现为直肠出血。 (4)
结肠癌:腹泻或便秘,粪便带血或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贫血较难纠正。 3.腹水 (1)血液透析相关性腹水:排除
心力衰竭、肝硬化、腹部和盆腔肿瘤等常见原因后,可称为血液透析相关性腹水。 (2)肝硬化腹水:可发生在肾衰竭之前,或维持性透析后出现。
1.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项目包括尿常规、肾功能、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糖、血尿酸、血脂等以及血电解质(K、Na、Cl、Ca、P、Mg等)、动脉血液气体分析、肾脏影像学检查等。
检查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主要方法有:检测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放射性核素法测GFR等。我国Ccr正常值为:90±10ml/min。对不同人群来说,其Scr、Ccr值可能有显著差别、。
2.影像学检查
一般只需做B型超声检查,以除外结石、
肾结核、肾囊性疾病等。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做放射性核素肾图、
静脉肾盂造影、肾脏CT和磁共振(MRI)检查等。肾图检查对急、慢性肾衰的鉴别诊断有帮助。如肾图结果表现为双肾血管段、分泌段、排泄功能均很差,则一般提示有CRF存在;如肾图表现为双肾血管段较好,排泄功能很差,呈"梗阻型"(抛物线状),则一般提示可能有急性肾衰竭存在。
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实验室检查显示代谢产物在血中堆积,有一系列
电解质紊乱、
酸碱平衡失调、内分泌障碍,一般可确立诊断。确立诊断之后应进一步明确引起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即原发病的诊断,近期有无影响肾功能恶化的诱因,如
尿路梗阻、感染、脱水、
心力衰竭。
1.恶心、呕吐、食欲缺乏 纠正
酸中毒和水、
电解质紊乱,主要为口服碳酸氢钠(NaHCO3)。中、重度病人必要时可静脉输入,在72小时或更长时间后基本纠正酸中毒。对有明显心功能衰竭的病人,要防止NaHCO3输入总量过多,输入速度宜慢,以免使心脏负荷加重甚至心功能衰竭加重。 2.
消化性溃疡或
反流性食管炎、胃炎 给予H2-受体阻断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的分泌,合并感染者可联合服用抗生素治疗。 3.
消化道出血 给予抗酸、止血治疗,透析时禁用
肝素等抗凝剂,必要时行胃肠镜检查,了解出血部位和性质。必要时应输血。 4.腹水 少量腹水可通过利尿、静脉补充白蛋白、减少入量、限盐、增加透析脱水量治疗;大量腹水伴明显的腹胀不适,可给予抽放腹水、腹水浓缩回输等方法。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