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等引起
针对病因,改善症状,中医中药治疗
大多预后好
幽门螺杆菌感染、冷热刺激性饮食、酗酒、自身免疫性胃炎者易发
定义
主要由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引起,
反流、药物、不良生活方式等也可诱导该病的发生。
本质是胃黏膜上皮反复受到损害使黏膜发生糜烂改变,但没有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萎缩表现。
分类
根据病因不同,分为Hp胃炎和非Hp胃炎。
根据病变分布范围,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
发病情况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缺乏临床表现,因此在自然人群中的确切患病率难以获得。
慢性胃炎发病率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发病率与Hp感染的流行病学重叠,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致病原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
Hp感染者几乎都会导致胃黏膜活动性炎症。
Hp长期感染不仅会导致
慢性浅表性胃炎,而且会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甚至胃癌。
不良饮食习惯
进过冷、过热、粗糙坚硬、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导致
胃黏膜损伤。
高盐食物、缺少新鲜果蔬,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相关。
环境因素
水土环境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过多和微量元素失调,会导致胃黏膜萎缩。
自身免疫异常
北欧多见,我国少见。
自身免疫异常导致体内产生了针对胃黏膜组织的多种
自身抗体。
胆汁反流
胃肠动力异常、肝胆疾病和远端胃肠道梗阻导致十二指肠胃长期
反流,削弱了胃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药物毒物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
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间接或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和糜烂。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发生退行性改变。
老年人胃黏膜修复再生能力弱,胃黏膜上皮增殖异常。
发病机制
Hp感染
幽门螺杆菌有鞭毛,能够穿过胃黏液屏障移向胃黏膜层,释放
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气,中和胃酸,产生了中性环境。
幽门螺杆菌通过产氨作用、分泌空泡毒素A,引起细胞损害,引起胃黏膜严重的炎症反应,导致了慢性炎症。
胆汁反流
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动力异常、肝和
胆道疾病及远端消化道梗阻有关。长期反流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
药物和毒物
服用NSAIDs/阿司匹林,可通过直接损伤胃黏膜或抑制前列腺素等的合成导致胃黏膜的损伤,从而导致慢性胃炎甚至
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酒精摄入可引起胃黏膜损伤,甚至胃黏膜糜烂、出血。
酒精与NSAIDs两者联合作用对胃黏膜产生更强的损伤。
自身免疫
体内产生针对胃组织不同组分的自身抗体如
抗内因子抗体(致维生素B
12吸收障碍),抗壁细胞抗体(破坏分泌胃酸的壁细胞),造成相应组织破坏或功能障碍。
主要症状
多数没有明显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内镜及病理组织病变不一致。
消化不良
部分患者会出现程度不一的上腹痛、腹胀、早饱感、打嗝等消化不良症状。
精神心理症状
部分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心理因素往往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
胃癌
Hp持续感染的慢性胃炎,会出现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胃体为主的胃炎,尤其是严重萎缩者,胃癌发生率显著增加。
消化性溃疡
胃体为主胃炎,胃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胃溃疡的发病率增加。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出现上腹痛、腹胀、早饱、打嗝等消化不良症状,建议去消化内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时间和之前诊治的资料信息,便于医生为您诊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上腹痛、腹胀吗?
有早饱、打嗝吗?
有恶心、呕吐吗?
呕吐物什么颜色及性状?
大便发黑吗?
有食欲不好、体重减轻吗?
上述症状持续多久了?
病史清单
有焦虑、抑郁、失眠吗?
有没有长期吃过特殊的药品?
长期大量饮酒吗?
有冷热刺激性饮食?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Hp检测。
病理组织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存在以下病史:
有焦虑、抑郁病史。
长期服用抗血小板、非甾体抗炎药。
长期饮酒史。
长期冷热刺激性饮食。
临床表现
症状
患者可有上腹痛、腹胀、早饱、打嗝、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等症状。
体征
实验室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
Hp检测可明确病因、指导临床用药、评估Hp根除治疗后结果。
自身抗体、维生素B12水平测定
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和维生素B12,
血清铁及
血红蛋白等,有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胃炎。
胃镜检查
胃镜下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了解有否慢性胃炎、糜烂、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内镜下慢性浅表性胃炎表现为胃黏膜红斑粗糙、充血水肿、出血点及糜烂。
病理组织学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判断患者病变范围及程度。
鉴别诊断
胃癌
相似点:均可出现上腹痛,腹胀,早饱,食欲不振等非特异的消化道症状。均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
不同点:胃癌可能有家族史,胃镜下可见隆起型或者溃疡型病变,活检病理学检查见到癌细胞。
胃溃疡
相似点:均可出现上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呕血,黑便等临床表现。均可有 Hp感染病史。
不同点: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胃镜检查可以见到胃黏膜红肿、糜烂及出血点。胃溃疡上腹痛呈周期性、节律性,伴有
反酸、烧心等症状。胃镜检查可以确诊。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相似点:均可出现上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呕血,黑便等临床表现;均可有 Hp感染病史;胃镜检查均可见
胃黏膜糜烂。
不同点: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患者胃黏膜没有胃固有腺体萎缩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固有腺萎缩、肠化等表现。
治疗目的:去除病因,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组织学,防治并发症。
治疗原则:根除 Hp,改善腹痛症状,预防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
生活方式干预
清淡饮食,避免过冷、过热、辛辣刺激、粗糙坚硬、高盐腌制的食物。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戒烟,避免过多喝咖啡、喝酒。
对于服用抗血小板药、NSAIDs的患者,需要权衡用药对
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黏膜损伤的获益和风险。
对因治疗
对于 Hp阳性的慢性胃炎,根除
幽门螺杆菌,推荐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的四联方案,疗程10-14天。
对于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应用促动力药物(
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结合胆汁酸的胃黏膜保护药(
铝碳酸镁等)。
对症治疗
以上腹痛、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H
2受体阻断剂(
法莫替丁、
雷尼替丁等)、胃黏膜保护药(替普瑞酮、
瑞巴派特、铝碳酸镁、
硫糖铝等)。
以上腹饱胀、早饱、打嗝、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促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
与进食有关的上腹部饱胀、食欲不佳的患者,可以选择消化酶(米曲菌
胰酶片、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复方消化酶等),与促动力药联用疗效更明显。
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上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以选择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例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等)、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帕罗西汀等)。
中医中药
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有一定的效果,但需辨证施治。
针灸治疗对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症状改善有作用,用温灸配合艾灸,可有效缓解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的症状。
治愈情况
预后取决于病因。
早期发现并进行积极正规治疗,本病可以治愈,但易于复发。
危害性
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患者病情较稳定,特别是不伴有Hp持续感染者。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日常应注意饮食清淡,种类丰富,确保营养均衡,多食用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尽量避免食用过期、变质、过甜、过酸、腌制食品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麻辣烫、火腿肠、咸菜、饮料等。
吃饭时应注意细嚼慢咽,饮食应避免过烫、过饱。
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吸烟,避免饮浓茶、咖啡。
生活管理
应加强运动,提高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以不感疲劳为度。
提倡公筷及分餐制,减少感染Hp。
心理支持
日常保持乐观情绪,尽量避免压抑、焦虑的心理状态。
如出现抑郁、焦虑状态,可配合药物治疗。
病情监测
服用
阿米替林、帕罗西汀等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应该遵医嘱服药。
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仍明显,精神心理专科就诊。
近期有进行性加重的消化不良、吞咽困难、黑便、贫血、体重下降、腹部肿块等表现,需要及时完善胃肠镜检查。
Hp根除治疗的患者,停药1个月后行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根除是否成功。
预防
不要暴饮暴食。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少吃腌熏、高盐、含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食物。
避免长期大量吸烟和饮酒。
避免多量饮用浓茶和咖啡。
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提倡公筷,聚餐时分餐制,减少Hp的传染。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