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原因所致的长期或反复发生的腹泻
主要表现为腹泻,可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
主要与感染性肠病、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肠外疾病、物理因素等有关
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或带有黏液、脓血、未消化食物。
慢性腹泻是指病史超过4周或以长期反复发作的腹泻。
腹泻只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而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慢性腹泻在临床中相对较为常见。
分型
慢性腹泻是肠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少或分泌能力增加,导致大便粪质含水量增加,进而导致的腹泻。
根据发病机制分类
分泌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指肠腔黏膜受到刺激,使小肠水与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制而引起的腹泻。
渗出性腹泻
渗出性腹泻指由于炎症或溃疡等病变使肠黏膜破坏, 引起大量液体渗出所引起的腹泻。
渗透性腹泻
当进食大量不能吸收的溶质等因素引起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透过肠黏膜被动进入肠腔,使肠内容物增加,促进肠蠕动而引起的腹泻。
动力性腹泻
是指由于肠功能紊乱、蠕动亢进, 食物快速通过肠道,与肠腔接触时间过短,直接影响水分的吸收而引起的腹泻。
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分类
器质性腹泻
是指由胃肠道疾病或全身疾病等引起的腹泻,如胃肠道肿瘤、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功能性腹泻
在除外器质性病变后,表现为长期持续或反复排稀烂或
水样便的一类综合征。可能与精神因素、肠道运动感觉功能异常以及植物神经的功能紊乱等相关。
根据慢性腹泻临床特点分类
水样泻
水样泻指大便的性状呈水样、蛋花汤样,水分很多,粪质较少。
脂肪泻
脂肪泻又名脂肪吸收不良,是指小肠吸收和消化功能降低,营养物质不能完全吸收,而从粪便中排出。典型表现为
乳糜泻。
炎症性腹泻
炎症性腹泻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肠黏膜完整性破坏,大量液体渗出引起的腹泻。
发病情况
慢性腹泻在临床中相对常见,我国的慢性腹泻人群在3%-5%左右。
不同原因引起的腹泻,其流行病学特点是不一样的。
致病原因
肠道感染
细菌感染:如奇异变形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属、致病性大肠杆菌等。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感染等。
巨细胞病毒感染。
炎症性肠病
主要有
溃疡性结肠炎和
克罗恩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长期
黏液便或黏液血便。
肠道肿瘤
小肠淋巴瘤、神经内分泌瘤、
结肠癌或结肠其他
肿瘤、肠道
恶性组织细胞病。
肠吸收不良
食物过敏或乳糖不耐受:常见于儿童,乳糖不耐受常见于乳糖酶缺乏。
小肠黏膜病变:
乳糜泻、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肠道淀粉样变等。
胃肠道手术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术后、小肠广泛切除术后等。
肠黏膜淤血:右心衰、门静脉高压等。
免疫缺陷病
如艾滋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选择性IgA缺乏症等。
滥用泻剂和药物
泻剂如
番泻叶、
乳果糖等,药物如抗生素、
甲状腺素、
考来烯胺、利尿剂等。
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障碍
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可引起胃肠道疾病,出现慢性腹泻,如
甲状腺髓样癌、
血管活性肠肽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神经功能紊乱
其他
主要症状
腹泻
腹泻持续发作,病程>4周,或者长期反复发作的腹泻。
表现为排便超过平时习惯(>3次/d),粪便稀薄,含水量增加(>85%)。
粪便性状按照布里斯托粪便分类法,腹泻可归类于6型或7型,即为软片状的糊样便或无固定形态的
水样便。
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每1-2小时一次,甚至出现大便失禁。
不同病因患者的粪便性状不同,通过粪便的性状可辅助判断引起慢性腹泻的病因。例如
脓血便多见于渗出性腹泻的患者,酸臭的糊状便多见于吸收不良,果酱样便可见于阿米巴肠炎或升结肠癌等,蛋花汤样大便多见于
伪膜性肠炎。
慢性胰腺炎等原因引起的吸收不良性腹泻患者的粪便中可见油层漂于水面,多泡沫,含食物残渣。大便可有恶臭,质粘不易冲洗。
其他症状
腹痛
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慢性腹泻,其腹痛部分往往与病变所在的部位有一定的相关性。
病变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者,腹痛多为持续性,位于下腹或左下腹,便后可稍减轻。
慢性胰腺炎一般在患病初期会有间歇性的腹痛,以后多数会转为持续性的上腹痛。
克罗恩病的腹痛多见于右下腹及脐周,呈间歇性发作,多在进食后加重,排便或肛门排气后可缓解。
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腹泻,患者多无腹痛的表现。
功能性腹泻可以无腹痛等腹部不适或腹痛以脐周、全腹为主。
发热
根据疾病病因的不同,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多表现在存在炎症感染的患者中,控制后可有好转。
慢性腹泻伴发热、腹痛时,要考虑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肠炎、
淋巴瘤等。
里急后重感
病变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的患者多有里急后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时只排出少量气体和黏液。
小肠病变腹泻无里急后重,粪便稀烂成液状,色较淡,量较多。
其他症状
长期慢性腹泻可能会造成食欲下降、消瘦等营养不良的表现以及贫血等。显著消瘦和(或)营养不良要考虑引起小肠吸收不良的各种疾病、胃肠道肿瘤和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还可能会伴随关节炎等肠外症状。
吸收不良可伴维生素和矿物质缺少的表现。如铁、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可引起厌食,感觉异常和
共济失调;钙、镁、维生素D缺乏引起骨质疏松、骨痛等。
并发症
肠穿孔
部分克罗恩病等患者,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有可能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加重,出现肠穿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
肠出血
常因炎症导致肠黏膜损伤形成溃疡,累及血管所致。
如果出血量比较大,患者会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如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尿量少等。
中毒性巨结肠
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波及结肠肌层及肌间神经丛,导致肠壁张力低下,肠壁呈节段性麻痹,肠内容物和气体大量积聚,引起急性肠道扩张,肠壁变薄,容易发生肠穿孔。
患者可能出现毒血症的表现,如
高热、心动过速、血压降低、嗜睡等;有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查体可见肠型、
腹部压痛、
肠鸣音消失等。
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慢性肠道疾病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会出现大便量多以及气味重而色淡等特征表现。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当患者出现慢性腹泻,伴或者不伴有发热、黏液
脓血便、食欲减退等情况时,考虑
消化系统疾病可能性大,建议前往消化内科就诊。
普外科
部分患者突发腹痛明显时,疑似肠道穿孔等并发症时,建议前往普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如果有排便,建议及时拍照保存,方便医生查看。
就医时可以穿些宽松衣服,方便查体或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每天排便几次?大便是什么性状、颜色?
是否伴有腹痛、肛门坠胀感吗?位置在哪?阵发性还是持续性发作?可以缓解吗?
是否有过发热?
是否有过恶心、呕吐的症状?呕吐物是什么?量多吗?有过呕血吗?
最近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吗?
出现以上症状有多长时间了?起病是否较急?
是否存在皮肤、关节、眼部或者胆囊、胰腺等病变?
病史清单
有无进食不洁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
是否有过放射性治疗史或放射性物质接触史?
是否存在腹部手术史?
是否有热带或者其他特殊地区的旅行史?
是否近期压力较大、存在应激性事件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
粪便隐血试验、粪便培养、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腹平片、腹部CT、腹部MRI、
腹部超声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药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慢性腹泻是针对症状的描述,在符合其发病时间及腹泻的诊断标准后,还需要明确慢性腹泻的病因:由全身性或肠道器质性病变导致,或属于肠道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依据
病史
明确存在腹泻,病史超过4周或以长期反复发作的腹泻情况。
可能有放射性治疗、腹部手术史。
临床表现
症状
主要表现为腹泻,并可以伴有腹痛、发热、黏液
脓血便、里急后重感等症状。
体征
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
粪便检查是慢性腹泻实验室检查的常规项目,初步明确慢性腹泻的可能原因。
便常规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等相关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可明确是否存在消化道的出血,为进一步检查提供依据。
通过粪便培养出病原体,对于病因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也可用来指导治疗。
病原学检测出病原体,对于病因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粪钙卫蛋白检测主要用于鉴别炎症性与非炎症性肠病,也可以作为炎症性肠病的复查项目。有助于评估疾病活动度、黏膜病变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血常规
主要用来反应有无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感染。
血常规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时,提示有细菌感染;当有病毒感染时,血常规中的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常增高。
C反应蛋白主要是作为反应机体存在感染的一个敏感指标,对于感染性肠病等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是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往往是增高的。
血生化
血生化包括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常可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目前的营养状态等。
激素测定
生长抑素、
甲状旁腺激素、5-羟色胺(5-HT)、血
胃泌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异常提示内分泌系统疾病。
影像学检查
腹部平片
不作为首选检查手段,当临床上怀疑有
肠梗阻或肠穿孔发生时,可以行腹平片(立位)来明确诊断,以此鉴别。
缺血性肠病患者腹平片显示肠腔变细、肠积气、结肠带消失、肠壁增厚,部分病情严重者可见结肠壁内线型气影及气腹等。
腹部CT、腹部MRI
主要是查看腹部脏器如肝胆胰脾有无病变,可了解肠壁及周围情况,初步判断有无器质性疾病。可以用来鉴别如胰腺炎、缺血性肠病、肠梗阻等疾病。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可以用来发现胰腺及胆囊病变。
内镜检查
主要包括结肠镜、胃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小肠镜检查。
下消化道
内镜检查可直观显示结肠黏膜情况,明确结直肠病变,一般慢性腹泻患者均建议常规下消化道内镜检查。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全身性疾病、
克罗恩病及疑诊
乳糜泻时非常重要,乳糜泻一般需要从十二指肠黏膜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怀疑或需要排除小肠病变时可以选用小肠镜检查。
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粪便定量检测,脂肪平衡试验24小时粪脂平均量>6 g(或三酰甘油>1 g)或吸收率<90%,提示脂肪吸收不良。
D-木糖吸收试验中尿D-木糖排泄减少反映肠吸收不良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异常可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
呼气氢试验中,乳糖呼气氢试验异常提示乳糖酶缺乏,
葡萄糖呼气氢试验异常提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14C-
甘氨胆酸呼气试验异常提示胆盐吸收不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鉴别诊断
对于慢性腹泻,首先应鉴别功能性腹泻和器质性腹泻:功能性腹泻大便、内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夜间活动后腹泻加重,体重明显减轻,可能提示为器质性疾病。此外,慢性腹泻可能由某些全身疾病引起,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根据起病和病程鉴别:急性起病且伴有体温增高多见于肠道感染;集体起病多见于食物中毒;炎症性肠病及肠动力性疾病多病程长,并且呈反复发作的特点。
需要与大便失禁鉴别:大便失禁是指不能自主控制肠内容物的排出,是由于直肠、肛门或盆底疾病导致肛门括约肌周围神经或肌肉损伤所致;而慢性腹泻见于肠道疾病导致肠道分泌、吸收异常,本身可控制。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恢复正常排便次数、性状,纠正其他伴随症状。
治疗原则: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注意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预防和纠正脱水、
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一般治疗
饮食
通常来说 ,病因不明的慢性腹泻患者推荐半流质饮食。
避免诱发或加重腹泻症状的食物,尤其是不耐受的食物。如牛奶制品、高脂肪、辛辣食物、寒凉食物等。
调整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如减少烟酒摄入、注意休息、充足睡眠、保持平和心态等。
对症支持治疗
慢性腹泻与许多非传染性原因有关,通常难以在治疗早期找到病因,一般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如补充营养物质、维持电解质平衡。
对于存在骨密度减低、维生素D缺乏者,应积极补充
钙剂及维生素D,贫血者应及时补充叶酸、维生素B12、铁剂等。
心理治疗
主要用于功能性腹泻对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包括分组集体疗法、认知疗法、人际关系疗法、催眠疗法、应激管控和放松治疗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止泻剂
止泻剂是针对症状的治疗,一般在空腹时服用为宜,长期、过量服用易导致便秘。
解痉止痛类药物
解痉止痛类药物是治疗功能性慢性腹泻的重要药物,可以缓解
平滑肌痉挛。
抗生素
细菌感染性的腹泻,需要使用抗生素抗菌等抗微生物治疗。另外针对艰难梭菌等肠道机会性感染的治疗等也可使用抗菌药物。
益生菌
可以调节肠道的正常菌群,减少致病性菌群的过度生长。
常用制剂有乳杆菌、双歧杆菌、
地衣芽孢杆菌以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等复合制剂。
消化酶制剂
如
胰酶缺乏引起的腹泻建议补充胰酶,常见的有米曲菌胰酶片、胰酶肠溶胶囊等。
缺乏乳糖酶者需使用乳糖酶补充剂。
抗抑郁焦虑药物
合并明显精神
心理障碍、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以内脏高敏感性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腹泻者可推荐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抗炎类药物
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可局部和全身抗炎药物如美沙拉秦,泼尼松、强的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对激素的反应也较好。
免疫抑制剂
中医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腹泻多以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不节、病后体虚、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应随证施治。
如脾虚湿盛证宜用
补脾益肠丸,脾肾阳虚证宜
固本益肠片,二肝郁脾虚者可用痛泻宁等,也可辅以针灸治疗以健脾、温肾、疏肝。
手术治疗
肠系膜缺血:可以行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
类癌综合征:可通过手术切除相关的类癌组织,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方法。目的是切除病灶,减轻或者消除症状。
粪菌移植
将健康供菌者粪便中的肠道功能菌移植到患者体内,调节肠道菌群,重建微生态,以增加肠道自身抵抗力,达到治疗肠道疾病的目的。
研究证明,粪菌移植是治疗肠道难辨梭状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对慢性腹泻的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粪菌移植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治愈情况
慢性腹泻的治愈情况主要因病因的不同而结局不同。
器质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腹泻,根据其原发病不同,预后及预防措施有很大差异。对于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一般在针对微生物进行治疗后可好转,而对于
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引起的可能无法达到治愈的效果。
功能性腹泻及
肠易激综合征虽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但预后一般较好。
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严重
心理障碍、病程长和既往有手术史等。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定时定量,避免或减少刺激性或不耐受食物。病因未明的慢性腹泻患者推荐半流饮食,必要时予以禁食。
乳糜泻建议无麸质饮食,避免
大麦、小麦、黑麦等为原料的食品,以维生素和矿物质替代。
胆汁缺乏性
脂肪泻可用中链脂肪替代日常食用的长链脂肪类饮食,如使用椰子油、橄榄油等。
炎症性肠病发作时可选择低脂、少渣的饮食, 避免进食可引发或加重消化道症状的食物, 炎症好转时需平衡膳食。
乳糖不耐受避免含乳糖的食物例如奶制品、冰淇淋等。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应该尽量避免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胰腺功能不全需要改良脂肪饮食。
生活管理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注意气候、季节、时差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
调整睡眠,解除心理负担,缓解焦虑。
戒烟限酒,禁忌咖啡、浓茶等。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心理管理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烦躁、精神紧张等。
随诊复查
器质性腹泻治疗时和治疗后,应定期复查血常规、
C反应蛋白、便常规、凝血功能、胃肠镜等,查看患者的治愈情况。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是否有并发症,病因是否去除,预后等。
功能性腹泻的患者,长期随访过程中,通常不需要进行药物干预,除非症状持续存在,影响生命质量、造成功能障碍、患者严重担心病情,或出现可能为严重胃肠疾病的报警症状时需要接受进一步诊治。
预防
慢性腹泻因病因不同而预防措施各异。
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是预防
感染性腹泻的最有效方法。避免摄入可能被污染的食物和水,避免喝生水、吃生食。
炎性肠病可以通过减少其诱因而预防发作。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受凉、感冒。
对原发或继发
吸收不良综合征应注意饮食成分,如原发吸收不良综合征应食用不含麸质的饮食;如为肝胆疾病引起的继发吸收不良综合征应避免高脂饮食,以清淡饮食为宜。
如为
肿瘤引起的腹泻无特殊预防方法,应及早诊断及治疗。
遵医嘱服用抗生素类药物,避免滥用。
适当应用药物控制或预防症状发生,可尝试使用微生态调节剂在环境变化时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