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周围动脉介入治疗是通过非外科手术的微创方式,使用导管、导丝、球囊和支架等器械减轻或消除冠状动脉及颅内动脉以外的周围动脉狭窄或血栓,改善该动脉供血区域组织及器官的血液灌注,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的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可在
局部麻醉下完成,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不影响手术治疗、可重复的优点,适应证范围较外科手术宽泛,可作为血管病变较为局限的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1.周围动脉狭窄、血栓、再狭窄。
2.球囊扩张后严重的残余狭窄。
3.血管夹层。
4.管腔较大、病变较为局限的血管狭窄、血栓。
1.血管直径狭窄小于50%,或无症状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者。
2.造影剂过敏者。
3.凝血功能障碍。
4.穿刺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
1.麻醉方式
2.术前准备
(1)超声多普勒、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造影等血管检查,确定血管解剖是否合适。
(2)血管直径狭窄50%~75%的临界病变需要用压力导丝确定患者是否能从治疗中受益。
(3)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检查,了解患者有无过敏史,能否耐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等。
(5)术区备皮。
1.穿刺部位行
局部浸润麻醉后穿刺,多选用股动脉穿刺,术中运用
肝素抗凝。
2.在影像引导下进行导管置入,置入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导丝引导下进行支架植入、球囊血管成形、血栓超声消融或抽吸等。
3.取出导丝后行造影复查,确认植入到位。
4.拔管,缝合。
1.严格把握手术禁忌证和适应证,完善术前检查。
2.术中及术后密切监测患者体征。
2.血管破裂、夹层、栓塞,可能与穿刺造成的
血管损伤有关。
3.对比剂肾病,可能与基础肾功能异常、糖尿病、服用其他肾毒性药物有关。
4.再狭窄、再闭塞、支架断裂,可能与血管情况、支架植入部位受外力过大有关。
1.密切关注患者体征、穿刺部位情况,及时处理出血、血肿。
2.术后应长期单药或双联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3.密切随访,定期行多普勒超声检查。
4.适量规律运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