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超过6个月
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排便不尽感和大便干硬等
主要由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及药物引起
包括病因治疗、基础治疗、药物治疗、精神心理治疗、手术治疗
定义
便秘(constipation)是一种(组)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的临床症状。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需手法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3次。
慢性便秘的病程应≥6个月。
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原发性便秘
主要包括
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继发性便秘
主要是器质性疾病所致和药物性便秘。
其中器质性疾病主要包括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神经源性疾病、结肠原发疾病(如
结肠癌)等。
药物性便秘主要由抗胆碱能药物、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癫药、抗组胺药、抗精神病药、抗震颤麻痹药、解痉药、钙拮抗剂等诱发。
根据病理生理机制分类
根据便秘的病理生理机制,功能性疾病所致的便秘可以分为以下4类。
慢传输型便秘
此类患者全结肠或结肠各段存在传输延迟,主要由结肠推进力不足所致,结肠动力降低、结肠推进性蠕动收缩活动减少,导致粪便通过结肠时间延长,表现为排便次数少、排便费力、粪便干结等严重症状,但不存在排便协调障碍。
排便障碍型便秘
主要是指患者在尝试排便的过程中盆底肌群存在矛盾收缩、松弛不全或肛门静息压增高,从而导致粪便排出障碍。
正常传输型便秘
功能性便秘中较常见的亚型,患者结肠传输功能检测正常,但存在便秘症状。通过各种结肠传输时间检查方法发现。
混合型便秘
同时存在进食后结肠传输时间延长和直肠排空障碍两种因素。
发病情况
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0%~10.0%。
慢性便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致病原因
便秘主要由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及药物3大类病因所致。
功能性疾病
主要由于结肠、直肠肛门的神经平滑肌功能失调所致,包括
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器质性疾病
药物
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抗震颤麻痹药、抗精神病药、解痉药、钙拮抗剂、利尿剂、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阿片类药、拟交感神经药、含铝或钙的抗酸药、
钙剂、铁剂、止泻药、非甾体抗炎药均可能引起便秘。
诱发因素
低
纤维素食物、水分摄入不足可增加便秘发生的可能性。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改变、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
滥用或不合理应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低体重指数(BMI)、女性、人口密集区生活者更易发生便秘。
高危因素
暴饮暴食、饮食不节制。
长时间久坐,运动量少。
紧张、焦虑、抑郁。
神经性的病变如帕金森、延髓损伤、瘫痪。
发病机制
便秘是多种原因所造成的一种结果,也可以是许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当进食量减少,饮水量减少,吃精纯食物而少纤维素时,则易使形成的粪便干结。
当结肠
肌无力、软弱,运动减弱或痉挛时,则使结肠内的粪便滞留时间延长,水分被大量吸收而不易排出。
当腹肌、膈肌虚弱无力时,就无驱动力促使大便排出。而当排便反射的某个环节(直肠感受器→传入神经→排便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肌群)出现异常时,均可能引发便秘。
主要症状
排便困难
排便困难表现为排便费力、每次排便后仍有大便未排尽的感觉,肛门有堵塞感,且粪便干硬,不易排出或者排便时需用手抠来辅助排便。
排便次数减少
每周排便<3次,每次排便时间延长。
其他症状
部分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结,堵塞肠道,可出现腹胀、腹痛症状。
长期便秘可导致患者食欲减退、疲乏无力,也可导致头晕、烦躁、失眠、焦虑。
部分患者可因用力排硬粪块而出现肛门疼痛。
部分患者排便前可在左下腹触及条索状块状物。
并发症
痔
由于粪便干硬,便秘患者经常用力排便,可能会导致患者肛周的静脉肿胀,继而引发痔疮。
肛裂
患者长时间便秘,使粪便排出受阻,长时间停留在直肠的粪便在水分被吸干后,可形成粪石,用力排便时可导致
肛裂,患者会有刀割样疼痛或者灼痛干感,排便后症状可有所缓解。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若长期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伴或者不伴有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建议就诊于消化内科。
肛肠科
若长期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的同时,伴有明显
痔块脱垂或排便时明显疼痛感、便后出血,可就诊于肛肠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着重记忆排便习惯、每日排便次数以及大便形状、量等。
就医时可以穿些宽松衣服,方便查体或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平均几天排便一次?是否每周排便少于3次?是否需要排便药物辅助?
是否存在排便费力费时、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
大便是什么性状的?是否有明显干结如粪球状大便?
这种症状持续多久了?有无加重或缓解因素?
是否伴有腹痛?位置在哪?阵发性还是持续性发作?每次持续多久?可以缓解吗?缓解的因素是什么?
是否存在便血或黑便?
是否存在消瘦、体重明显减轻、食欲下降等?
病史清单
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死、老年痴呆、
脑血管病、帕金森等?
是否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者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等容易导致便秘的药物?
平时偏食吗?吃蔬菜水果和粗粮吗?
家族中是否有人有便秘病史?
如厕时一般需要多长时?是否存在经常压抑便意的习惯?
做什么工作?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便常规+隐血试验、血常规、血生化、
甲状腺激素等相关激素测定等。
影像学检查:腹平片、X线钡剂造影、腹部CT、腹部MRI等。
特殊检查:结肠传输试验、
排粪造影检查、肛管直肠测压、盆底肌电图测定、球囊逼出试验、结肠压力测定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存在以下疾病。
长期服用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抗震颤麻痹药、抗精神病药、解痉药、钙拮抗剂、利尿剂、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阿片类药、拟交感神经药、
钙剂、铁剂、止泻药等。
临床表现
症状
排便困难费力、排便次数减少(每周<3次),粪便干结、量少,可有下腹胀痛或绞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头晕、烦躁、焦虑、失眠等症状。
体征
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可在左下腹乙状结肠部位触及条索状块物。
一般检查
肛门
直肠指检是一项简单且十分重要的检查方法,常能帮助了解
肛门狭窄、粪便嵌塞、痔疮或直肠脱垂、直肠肿块等情况。
直肠指检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状态、直肠壁的光滑程度,对于便秘的鉴别诊断能提供重要信息。
实验室检查
便常规、隐血试验
观察粪便的一般形态,包括其量、性状、颜色、气味、寄生虫等。
直肠癌或有直肠病变的患者往往表现为粪便变细或粪便一侧有压迹,伴有鲜血。
痔疮或肛裂时粪便表面常伴有鲜血。
部分消化道
肿瘤(如胃癌、大肠癌)患者持续或间断性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可能是其早期表现。
血常规
可用于评估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的类型,帮助进行下一步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
中性粒细胞比例对感染性疾病有一定提示意义。
甲状腺激素测定
粪钙卫蛋白检测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以作为
炎症性肠病的复查项目。
既往存在炎症性肠病者可帮助评估疾病活动度、黏膜病变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影像学检查
腹部平片
腹部平片对于疑似便秘的患者既是一种经济的检查手段,又可作为临床病史及体格检查的补充。
腹部平片对明显扩张的结肠也能很好地显示,故对诊断巨结肠有一定的价值。
腹部CT、腹部MRI
主要是查看腹部脏器如肝胆胰脾有无病变,可了解肠壁及周围情况,初步判断有无器质性疾病。
X线钡剂造影检查
主要用来观察胃肠道功能状态,可初步查看结肠部位有无溃疡等。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可以直观地帮助诊断肠腔内
息肉、结、直肠肿瘤以及其他导致肠腔狭窄的器质性病变,如结合组织病理检查,可获得确诊。
肠道动力和肛门直肠功能检查
结肠传输试验
患者通过口服不透X线的标志物后拍摄腹平片,可以追踪观察标志物在肠道内的具体运行轨迹和速度,有助于评估便秘是慢传输型、正常传输型,还是排便障碍型便秘。
排粪造影检查
检查时把钡糊注入患者直肠中,模拟生理性排便活动,在X线下动态观察肛门直肠的功能变化,有助于诊断直肠肛门部位疾病。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
将压力测定装置置入直肠内,令肛门收缩和放松,检查肛门内外括约肌、盆底、直肠功能及协调情况,可以辅助诊断出口障碍型便秘。
球囊逼出试验
将水囊或气囊置入直肠内,观察肛门直肠对水囊或气囊的排出能力,可以筛查排便障碍。
正常人可在60秒内排出球囊。
病理检查
便秘患者通常在做结肠镜检查发现异常增生时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由病理科大夫出具病理报告明确增生的性质。
诊断标准
便秘的诊断主要取决于症状,凡有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每周<3次),伴有粪便干硬,诊断为便秘。
慢性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断目前主要采用罗马Ⅳ诊断标准。
6个月前开始出现便秘症状,在不使用泻药时稀便很少出现,同时也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在近3个月满足以下2个及以上的症状,可作出功能性便秘的诊断:
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
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状便或硬便;
至少25%的排便有未排尽的感觉;
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或阻塞感;
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帮助;
每周排便次数小于3次。
备注:每周排粪次数指未使用缓泻剂的情况下来计算。
鉴别诊断
肠梗阻
相似点:二者都可出现排便次数减少。
不同点:肠梗阻患者多伴有呕吐、腹胀及剧烈腹痛。肠梗阻患者可出现
肠鸣音亢进的体征。完善立位腹平片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炎症性肠病
相似点:排便困难。
不同点:炎症性肠病包括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可伴有便血和体重减轻;一般结肠镜检查和免疫学检查可以诊断。
结肠肿瘤
相似点:在腹部触及包块,可出现腹胀、腹痛症状。
不同点:普通便秘患者的腹胀、腹痛症状,在排便后可逐渐缓解。结肠肿瘤患者除腹胀、腹痛外,还可出现短时间消瘦、贫血表现,腹痛、腹胀在排便后无明显缓解。
治疗目的:去除病因,缓解便秘症状,预防并发症。
治疗原则:治疗原发病,改善腹部及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般治疗
病因治疗
积极寻找慢性便秘的原因,针对病因治疗,药物相关性便秘需及时停用或更换药物,器质性便秘可临时选用泻药以缓解便秘症状,但应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
基础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
包括合理膳食、多饮水、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合理膳食:增加
纤维素(25~35 g/d)和水分(1.5~2.0 L/d)的摄入。
适度运动:尤其对久病卧床、运动少的老年患者更有益。
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结肠活动在晨醒和餐后最为活跃,建议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 h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每次大便时间不宜过长(<10 min/次)。
认知治疗
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精神、心理因素等。加强患者的自身认知,对慢性便秘的治疗有重要帮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渗透性泻药
服药后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一方面增加了肠道水分;另一方面,粪便体积增加,刺激肠道蠕动,有利于排便。
容积性泻药
药物在肠道内不吸收,增加粪便的体积和含水量,使粪便易于排出。
刺激性泻药
起效快,效果好,短期间断使用,老年人不宜长期服用。
通过刺激肠肌间神经丛,促进结肠蠕动及分泌,有效帮助排便。
长期应用刺激性泻药,会导致水
电解质紊乱、影响维生素吸收、结肠
肌无力、药物依赖和大便失禁等不良反应。
润滑性药物
局部使用灌肠剂或灌肠,软化粪便,刺激肠壁而有助于排便。
促动力药
常用药物有伊沙必利、莫沙必利。
调节肠道神经递质,增加肠道动力,促进排便。
促分泌药
常用药物包括利那洛肽。
刺激肠道分泌,促进排便,适用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益生菌制剂
改善肠道菌群,促进肠蠕动,有助于缓解便秘。
与上述泻药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
中药(苁蓉润肠口服液、麻仁丸、
木香理气片、
当归龙荟片、
通便宁片)及针灸推拿是治疗便秘的有效办法。
手术治疗
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明确有器质性疾病时,可考虑手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肠道功能及形态学异常。
目前多采用直肠黏膜纵行折叠术加硬化剂注射、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直肠黏膜切除肌层折叠缝合术(Delorme手术)、耻骨直肠肌部分肌束切断术等。
老年人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因此老年便秘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前必须充分权衡利弊。
精神、心理治疗
对于伴有明显的抑郁、焦虑障碍和睡眠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精神、心理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
严重者可予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和/或转至精神心理科接受专科治疗。
尽量避免选用多靶点作用的抗抑郁、焦虑药物。
盆底肌功能障碍所致便秘,可进行生物反馈治疗。
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是将健康者粪便中的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以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
近年来研究发现,患者通过粪菌移植后排便次数明显增加,4周时症状缓解率可达71.4%,但12周时症状缓解率仅为42.9%。
粪菌移植治疗慢性便秘尚存在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如供菌者选择、移植剂量、移植频率等,且由于移植他人粪便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目前仅限于研究,还没有常规用于临床治疗。
其他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
目前临床主要使用腹壁肌电生物反馈和压力生物反馈,模拟排便时,腹壁电极和肛直肠压力感受器可感知并向患者显示其腹壁、直肠、肛管肌肉用力的状态,患者借此自我调节并纠正不协调排便的用力方式,训练患者协调腹部和盆底肌肉,从而恢复正常的排便模式。
骶神经刺激
又称为骶神经调控,2015年美国、欧洲神经胃肠病和动力学会共识意见和2016年罗马Ⅳ标准,均推荐将骶神经刺激用于常规内科治疗无效的难治性便秘。
骶神经刺激治疗是将电极植入便秘患者体内,应用体外调节器进行测试调节,对于治疗有效(经过2~3周的筛选期,便秘症状改善达50%以上)的患者,植入永久性的骶神经调节器。
特殊人群的便秘治疗
老年人
老年人便秘主要与缺乏运动、因病服用相关药物有关,治疗手段主要为改变生活方式、尽量停用致便秘的药物。容积性、渗透性泻药为首选,严重者可短期适量应用刺激性泻药。
妊娠妇女
适当运动、多饮水、增加膳食纤维为主要治疗措施,可选用安全性好的乳果糖、聚乙二醇、容积性泻药。应避免使用蒽醌类泻药和蓖麻油。
儿童
基础治疗包括家庭教育、合理饮食和排便习惯训练,对于粪便嵌塞者,可选用开塞露或温生理盐水灌肠。乳果糖、聚乙二醇、容积性泻药证实有效,安全性好。
糖尿病患者
便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可尝试使用容积性、渗透性和刺激性泻药。
终末期患者
终末期患者发生便秘与运动和进食减少、使用阿片类药物等有关。预防性使用泻药极为重要,可使用刺激性泻药或联合渗透性泻药或灌肠药。
慢性便秘怎么办
慢性便秘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如增加食物纤维素、规律饮食等,药物治疗可给以刺激通便药物,如番泻叶、聚乙二醇、乳果糖等。
1.一般治疗:包括多喝水,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类食物,避免熬夜,规律进食等。
2.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1)纤维补充剂如甲基纤维素等,可以达到吸收肠道内水分,帮助排便。
(2)刺激性通便药如番泻叶、比沙可啶等,可以通过促进肠道蠕动及收缩,此通便药适合短期使用。
(3)渗透性通便药如乳果糖、聚乙二醇等,可以通过帮助液体穿过肠道壁,达到增加肠道内水分作用。
(4)润滑剂如石蜡油等,使大便更容易通过肠道。
(5)灌肠剂如磷酸钠等,可以通过让大便变软,达到帮助排便的作用。
慢性便秘,建议到医院及时就诊,明确诊断,积极治疗。用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治愈情况
一般情况下,排便障碍型便秘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而慢传输型疗效稍差。
直肠前突、
肛裂等因素引起的便秘,一般在进行手术或者保守治疗后可好转。
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引起的便秘一般无法达到治愈的效果。
功能性便秘一般预后良好,通过健康教育、及时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干预和/或药物干预,绝大多数患者的便秘症状能得到缓解甚至治愈。
药物导致的便秘,及时停服一般可缓解。
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应及时解除原发病因,如能早期识别及干预,便秘可随原发疾病的好转而缓解。
危害性
便秘可能引起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和
直肠脱垂等。
慢性便秘可能增加
结直肠癌、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等疾病的发生概率。
在
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可能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诱因之一。
生命质量显著低于非慢性便秘人群。有研究显示,便秘患者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力、一般状况、精神健康、健康变化等方面均有明显下降。
部分患者由于滥用泻药或反复就医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包括由患者就诊、检查、治疗和住院引发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因工作生产效率降低、旷工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进食高纤维含量的食物,如燕麦,芹菜、竹笋、豆类、苹果等。避免进食过少或食物过于精细,导致对结肠刺激减弱。
大便较为干燥的患者还可适当进食蜂蜜、黑芝麻,以及含油脂丰富的坚果,比如核桃、杏仁等,以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每天摄入1.5~2.0 L水,坚持适当锻炼,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久坐不动。
避免滥用药物,尤其避免不必要的服用与便秘相关的药物。
生活管理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调整睡眠。
避免久坐,规律运动,可以帮助肠道蠕动,有助于预防便秘。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便秘的发生。
心理管理
出现负面情绪时,及时调整心理状态,严重时可咨询心理或
精神疾病相关专家。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建议在晨起和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每次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即使没有便意也要尝试定时排便,长此以往就能使身体形成生物反馈,逐渐形成自己的生物钟。
当外出旅行、生活节奏发生变化时,不要压制自身的便意,一有便意时,应及时如厕。
如厕时应避免时间过长,避免注意力不集中,不要在如厕时玩手机等。
病情监测
对
功能性便秘患者,对症治疗的同时,可隔2~4周进行经验评估,如治疗无效,应积极查明病因。
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需防止因便秘加重病情。
随诊复查
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便秘应定期复查血常规、便常规+潜血、结肠镜等,动态监测器质性病变治疗情况,预防复发。
预防
应该多吃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平时要摄入足够的水分。
注意积极缓解紧张、焦虑情绪,适当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有便意时要及时如厕,如厕时要注意力集中。
尽可能避免使用可能会引起便秘的药物,遵医嘱用药。
对年龄>40 岁便秘患者,出现便血、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腹痛持续加剧、腹部包块等以及有结、
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等报警征象时,应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影像学和
结肠镜检查,以明确便秘是否为器质性疾病所致。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