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性周围神经病

更多功能

麻风性周围神经病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 预防
麻风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感染性周围神经病,主要通过与麻风分枝杆菌携带患者的长期频繁密切接触及呼吸道飞沫传播。麻风分枝杆菌具有很强的嗜神经性,特别是神经组织的施万细胞(Schwann cell) ,其主要侵犯人体周围神经与皮肤。麻风病可以周围神经损害起病,易误诊。在麻风病合并神经系统的损害中,多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可表现为周围神经粗大及其相应神经支配区的功能障碍。如正中神经、尺神经、面神经、腓总神经等,以真皮神经及周围神经干受累最为常见。感觉障碍为最早出现且最突出的神经系统表现,其中温度觉最早受累,痛觉次之,触觉最迟累及。
麻风病早期更多累及末梢神经及小神经纤维,尤其以感觉纤维为甚。经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及神经超声、神经电生理检查等辅助检查手段可探查到早期神经功能损害,特别是尺神经及正中神经的损害,此等病变可出现在麻风病的整个病程阶段。很多患者在发病初期,仅表现为单纯神经损害,即没有任何皮损但有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的疾病状态,也可称作“寂静神经病(silent neuropathy,SL)”,提示在麻风病典型临床表现,如皮疹的出现之前,就可能存在神经功能损害。
目前麻风病在我国已少见,但有一些偏远地区仍存在隐匿病例,麻风病的防治仍需重视。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