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

更多功能

麻风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多表现为皮肤红斑、浅色斑或斑块,四肢麻木等
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易感个体引起
以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
定义
麻风是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易感个体后,选择性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的慢性传染病。
属于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
麻风分枝杆菌是麻风的病原菌,为革兰阳性细菌,形态呈短小棒状或稍弯曲,无鞭毛、荚膜和芽孢。
麻风分枝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分泌物离体自然干燥后仍可存活2~9天,在0℃时可存活3~4周,但煮沸8分钟或日光直射2~3小时可使之丧失繁殖力。
分型和分类
五级分类法
根据麻风免疫光谱学说,麻风病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
结核样型麻风、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中间界线类麻风、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瘤型麻风。
对于临床上无法分类的患者归为未定类麻风,一般为上述各型麻风病的早期阶段。
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化疗的分类法
为便于治疗方案的选择,WHO推荐根据皮肤涂片查菌结果和皮损的数量,将上述分类法简化为两类。
少菌型麻风:对应五级分类法中的结核样型麻风和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多菌型麻风:对应五级分类法中的中间界线类麻风、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瘤型麻风。
发病情况
麻风曾在全球广泛流行,由于联合化疗方案的推广,全球麻风现症病例数持续下降,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预防手段,每年全球新发病例仍超过20万例。
在我国,每年仍有500~1000例麻风新发病例,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和广西等省(自治区),其他省市也有报道。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