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血小板占外周血中全部血小板的比例
可辅助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疾病
异常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还有肺栓塞、糖尿病相关视网膜病变等
检查发现异常,还需结合血小板总数、体积分布宽度等检查综合评估
定义
大型血小板一般是指直径超过12微米的血小板或体积大于20立方微米的血小板,大型血小板比率即大型血小板占外周血中全部血小板的比例。
主要用于评估血小板的大小变化,对判断骨髓造血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常用于辅助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疾病。
血小板在骨髓中产生,是血循环中重要的血细胞,在止血、伤口愈合、血管生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大型血小板比正常血小板具有更强的黏附、释放及聚集功能,更易形成血栓。
成人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的正常范围为15%~35%。
温馨提示
当大型血小板比率明显升高时,应高度重视,及时到血液科检查排除相关疾病。
不同仪器不同地区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通常需要结合血小板总数、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平均血小板体积等值才能确定临床意义,单独解读大型血小板比率临床价值不大。
指标升高
P-LCR高于参考值上限称为计数升高,血常规报告单常用“↑”标识。
单独的大型血小板偏高并无重要临床意义,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考虑。
原因
生理性原因
大型血小板比率会因某些生理变化而发生小幅度的变化,比如运动、进餐后,大型血小板比率会少许升高,但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妊娠中后期、脾切除术后等也可能导致大型血小板比率升高。
病理性原因
危害
大型血小板比率升高,说明血小板形成障碍,成熟度降低,增加了
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风险。某些相关疾病如ITP、白血病等,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可危及生命。
诊疗建议
ITP、溶血性贫血、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急性失血性贫血应进行止血处理,利用输血等方式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
如怀疑白血病等血液疾病,医生会建议完善骨髓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明确诊断后,使用化疗药、靶向药进行治疗。
大型血小板比率升高的患者需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清淡,忌食用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保持健康规律饮食。同时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指标降低
P-LCR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计数降低,血常规报告单常用“↓”标识。
单独的大型血小板比率偏低并无重要临床意义,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考虑。
原因
非疾病因素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可导致大型血小板比率降低。
疾病因素
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髓系功能不全、
脾功能亢进等可能会出现大型血小板比率降低。
危害
若大型血小板比率降低,说明血小板成熟度较高,机体可能存在出血等情况,严重可危及生命。
诊疗建议
导致大型血小板百分比降低的非疾病因素,即白血病化疗后,可定期监测。
疾病因素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应及时血液科就诊,防止和延缓病情的发生发展,给予药物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等。
大型血小板比率降低的患者应规律饮食,清淡、均衡、多样化饮食为机体提供所需营养物质,食用易消化食物。同时,应注意适量运动,避免剧烈运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