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起病急,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伴发热、呕吐等症状
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
以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为主
定义
轮状病毒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由
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轮状病毒因形态如车轮状,故名为“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分为A~G7个血清组,其中A、B和C组可感染人类和动物,其他组仅见于动物。A组最常见,致病性最强,是目前世界儿童重症腹泻的首要病因,可导致严重脱水;B组轮状病毒曾在我国引起成人腹泻流行;C组可引起儿童及成人轻度腹泻,在人类中不常见。
分型
按临床表现分型
轻型:不发热,大便每日6次以内,无脱水,自身症状轻。
中型:无发热或轻度发热,腹泻每日10次左右,多有呕吐、烦渴,中度脱水,
腓肠肌痉挛,脉搏稍快,血压下降,病程3~5日。
重型:吐泻频繁,大便每日数十次,重度脱水伴
酸中毒,血压下降,肢端发凉,病程5~7日。
发病情况
轮状病毒肠炎导致的重症腹泻多发于6~24个月婴幼儿。
在温带地区,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高峰在秋冬季;热带地区可终年发病。
成人轮状病毒肠炎发病高峰为21~30岁。
致病原因
轮状病毒肠炎由
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导致轮状病毒性肠炎传播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传染源为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症状出现前2日粪便开始排毒,病期3、4日时是排毒高峰,大多数在病后1周排毒停止,少数可排毒2周;免疫缺陷者排毒时间相应延长,可长达4周以上。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粪-口途径是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主要传播途径。由于不注意卫生,饭前便后不洗手,使病毒经过口进入体内而引起感染。
呼吸道传播: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打喷嚏或者咳嗽时,病毒会通过飞沫进行传播,健康人吸入带有病毒的飞沫就可能患病,但轮状病毒在呼吸道不能有效繁殖,主要存在于呼吸道分泌物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6~24个月婴幼儿易感。儿童、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免疫力不足时亦可感染。
A组轮状病毒感染症状
主要侵袭婴幼儿,潜伏期2~3日。
起病较急,一般先有呕吐,继而腹泻,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
水样便或黄绿色稀便,有酸臭味。
低或中度发热,高热者少,常有轻度腹痛、
肌痛及头痛等。
部分患病儿童出现流涕、轻咳等症状。
发热及呕吐多在2~3日后消失,但腹泻可持续3~5日或1周,少数可达2周。
轻症患病儿童多见,偶有呕吐、腹泻严重者出现脱水、
酸中毒及
电解质紊乱,并可导致死亡。
B组轮状病毒感染症状
感染者多为成人,潜伏期为1~4日。
突然出现腹泻,大量水样便,伴有呕吐、腹痛、恶心、腹胀、
肠鸣、乏力等,发热者很少。
多数病程5~6日后缓解,少数持续到2周左右。
C组轮状病毒感染症状
主要侵袭儿童,潜伏期24小时左右,病程2~3日。
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及呕吐等。
就诊建议
轮状病毒肠炎主要于儿科、消化内科诊断和治疗。
如果婴幼儿出现呕吐、腹泻、发热和头晕、头痛等表现,可以去儿科或消化内科就诊。
如果是成人突发腹泻、呕吐、腹痛,持续数日,可以去肠道门诊或消化内科就诊。
就诊准备
挂号
门诊就医前需要去医院现场挂号,或通过官方渠道(如医院的官网、官方App、114等)挂号。
急诊就医可直接挂号就诊。院前急救入院者一般无需提前挂号,诊疗过程中补号即可。
资料准备
准备好就诊卡、社保卡(医保卡)等就诊资料。
携带之前的就医资料,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等检查的报告。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有没有发热?体温最高是多少?
有腹泻吗?腹泻几天了?
有没有腹胀、腹痛?
有没有乏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
之前吃什么东西了?
有没有接触腹泻的病人?
最近食欲怎么样(如果是婴幼儿,会问吃奶情况如何)?精神状态如何?
体重有没有明显降低?
你可以咨询医生的问题
能治好吗?
需要做什么检查?
饮食方面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会传染给家人吗?
诊断依据
病史
近期接触过轮状病毒感染者。
临床表现
突发腹泻,常伴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持续数日,可有多人一起发病。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主要采集粪便标本或肛拭子进行检查,包括检查病毒颗粒、病毒抗原、病毒核酸等。
如果婴幼儿较小,家长最好在家里备一个粪便盒,不要刮取尿不湿上的粪便。
留取粪便后最好半小时以内送到医院。
抗体检测
由于轮状病毒肠炎持续时间较短,而抗体出现时间较晚,因此抗体检测对快速诊断轮状病毒肠炎意义有限。
一般于感染5日后可测得血清特异性IgM抗体,2~4周后出现特异性IgG抗体。
核酸检测
反转录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可以检测并识别所有血清型的人类轮状病毒,也可以进一步检测轮状病毒的RNA。
血电解质检查
血电解质检测可以帮助了解体内水
电解质紊乱的严重程度:血钠测定可了解脱水的性质;血钾测定可了解有无
低钾血症;碳酸氢盐测定可了解体内
酸碱平衡失调的性质及程度。
粪常规
粪常规可正常,少数可发现少量白细胞。
鉴别诊断
生理性腹泻
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喂养不当所致腹泻
多见于人工喂养或辅食添加不当的婴儿。
患儿一般情况好,食欲稍差,一般无脱水。
多为糖类(碳水化合物)所引起的消化不良,如大便呈酸味伴泡沫;如脂肪摄入过多,大便呈奶油状;蛋白质摄入过多,大便呈恶臭。
大肠埃希菌肠炎
每年5~8月为发病高峰。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性肠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性肠炎,开始为水样便,继之产生
脓血便或血便。
根据大便培养可鉴别。
细菌性痢疾
起病急,全身症状重。大便次数多,每次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内急但排便不顺畅)。
大便镜检可见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痢疾志贺菌生长可鉴别。
急性阿米巴肠病
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大便暗红色果酱状,带脓血和黏液,有腥臭。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右下腹常有轻压痛,常无发热。
新鲜粪便脓血中可找到大量阿米巴滋养体。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
高热,大便呈暗红色糊状,渐出现典型的红豆汤样血便,常伴休克。
腹部X线片检查显示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
真菌性肠炎
腹泻呈稀便,带泡沫,次数不是太多,但迁延不愈,常伴有
鹅口疮。
肛门周围可见黄白色假膜,假膜及粪便涂片可见真菌及菌丝,即可鉴别。
治疗原则:目前尚无抗轮状病毒特效药,且该病为自限性疾病,治疗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
支持治疗
本病患者多为小儿,频繁腹泻和进食过少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需经医生指导正确进食。
对症治疗
补液:腹泻会丢失大量水分,需输液或口服补液。
纠正
电解质紊乱:病情严重者需医生根据电解质检测结果及时补充钾、钙、镁等。
补钾:有
低钾血症、排尿正常者,可口服或静脉补充,但静脉补钾浓度不超过0.3%,防止
高钾血症。
补钙:补液过程中如出现惊厥(抽搐)、手足搐搦(抽筋),可10%
葡萄糖酸钙静脉输注。
补镁:补钙后手足搐搦不见好转反而加重时,要考虑
低镁血症,可肌内注射25%
硫酸镁,症状消失后停用。
肠道微生态疗法
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抵御病原菌侵袭,控制腹泻。
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布拉酵母菌、粪链球菌、
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等制剂。
治愈情况
轮状病毒性肠炎为自限性疾病,通过饮食调节、预防脱水可自愈。
危害性
腹泻严重而未及时就诊患儿会引起脱水、
电解质紊乱和
酸中毒,同时影响生长发育。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比如胡萝卜汁、苹果汁,不仅可以补充水分,也可以补充必需维生素,防止因腹泻而虚脱。
停止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婴幼儿可以给予配方奶或低乳糖奶,年长一点的儿童可以给予米粥、面条等,过几日后再恢复正常饮食。
生活管理
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交叉感染。
餐具、奶具、玩具定期消毒。
随诊复查
轮状病毒肠炎治疗后,按照医嘱定期复诊即可。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复诊时依然要携带检查报告单等。
复诊时可能会做粪便检查等,请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预防
家长与老师应教会孩子注意卫生、勤洗手、忌食生冷,秋冬季不带孩子去人口密集场所。
已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者及时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轮状病毒在50℃下5分钟可失去80%感染性,30分钟可失去90%;95%
乙醇也可灭活轮状病毒。
避免滥用抗生素。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