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乙脑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
本病是由乙脑病毒感染所致
目前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以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等为主
定义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本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夏秋季流行,主要经蚊虫传播。
分型
根据病情轻重,乙脑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轻型
体温多低于39℃,多表现为神志清楚,可有轻度嗜睡,可有头痛、呕吐,但多不严重,病程约1周。
普通型
体温可波动在39~40℃,可有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昏睡、昏迷等),有明显
脑膜刺激征(头痛、呕吐、
颈项强直等),病程约10~14天,多无恢复期症状。
重型
体温持续超过40℃,可有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医生查体可发现瞳孔缩小、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病程通常超过2周,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极重型(暴发型)
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升至40℃以上,可有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深度昏迷,可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及
脑疝,病死率高,常出现严重后遗症。
发病情况
乙脑主要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流行。
除东北、青海、新疆外,我国其他地区均有乙脑流行,主要是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我国发生过三次乙脑暴发流行,自从20世纪70年代接种乙脑疫苗以来,未发生全国性大流行。
乙脑发病存在明显季节性,主要在夏秋季流行,即7、8、9月。
乙脑的病死率在20~30%之间,约30~50%幸存者出现神经或神经后遗症。
致病原因
本病主要由乙脑病毒感染所引起,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乙脑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猪,其他传染源还可见于牛、羊、马、鸡、鸭、鹅等动物。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猪-蚊-人传播模式感染人。
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伊蚊和按蚊也能传播本病。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10岁以下儿童更为多见,近年来成人和老年人发病率有所增加。
高危因素
未接种乙脑疫苗的人群。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
生活在乙脑流行地区的人群。
发病机制
发病与否取决与病毒的毒力大小、数量多少,更取决人体的免疫反应及防御机制。
人被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叮咬后,病毒进入体内,如果机体免疫力强,病毒会很快被清除,一般感染较轻,如果机体免疫力弱,病毒的数量大及毒力强,可引起脑实质病变。
乙脑镜检病变主要包括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软化灶形成,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胶质细胞增生。
主要症状
流行性乙型脑炎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也可短至4天,长至21天。典型的患者病程可分为四期,包括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初期
病程的1~3天,体温多在39℃~40℃,可有头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少数患者可出现
颈项强直、神智淡漠,可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易误认为上呼吸道感染。
极期
病程的第4~10日,除初期症状加重外,可有脑实质受损明显的症状。
高热,体温可高达40℃,通常发热时间越长,体温越高,病情越重。
惊厥或抽搐,可提示病情严重,可表现为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肢体抽搐、强制性痉挛,反复或持续惊厥或抽搐可引起脑缺氧和水肿、呼吸暂停。
呼吸衰竭,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多见于乙脑重型患者,可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呼吸幅度不均匀,如呼吸表浅、
潮式呼吸(由呼吸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变为浅慢,接着又出现呼吸暂停)、抽泣样呼吸(连续两次吸气后出现呼气,好像小孩儿痛哭之后的抽泣动作)等。
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症,多出现在病程的10日内,常见病理征阳性,还可出现
脑膜刺激征、大小便失禁或
尿潴留等。
循环衰竭,不常见,与呼吸衰竭常同时出现,表现为血压下降、休克、脉搏细速等。
恢复期
体温较前逐渐下降,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或消失,乙脑重者患者可有肢体强直、癫痫样发作的表现,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恢复。
此阶段的表现可有持续性低热、多汗、失眠、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等。
后遗症期
5%~20%的乙脑重者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肢体瘫痪、癫痫样发作等。
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
多因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排除所致,可有咳嗽、
咳痰等表现。
泌尿系感染
多因大肠杆菌感染所致,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
压疮
多因长期卧床,未及时更换体位、翻身拍背所致,可有受压部位皮肤颜色改变、水疱、溃疡等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
乙脑重型患者可因应激性胃粘膜病变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可有呕血、黑便、头晕、面色苍白等表现。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与乙脑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近期有乙脑流行区旅居史,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儿科
儿童出现体温持续不退,腹泻、头痛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儿科就医。
急诊科
出现高热惊厥、
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建议立即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用抗生素及退热药物,
高热患者可先进行物理降温。
患者昏迷时,需要清除口腔异物,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引起窒息。
婴幼儿无法描述自身症状,家长需要提供给医生患儿的症状。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发热多长时间了?体温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头痛、呕吐等?
是否有意识模糊、嗜睡等?
是否有惊厥或抽搐?持续多长时间?
是否有呼吸节律不规则?幅度不均匀?
病史清单
是否有乙脑患者密切接触史?
是否有乙脑流行区旅居史?
是否有被蚊虫叮咬的情况?
是否有免疫力低下病史,如艾滋病、患有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检查清单
近1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胸部CT等。
用药清单
近1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布洛芬、地西泮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本病需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确诊,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
密切接触过乙脑患者。
有乙脑流行区旅居史。
在7~9月的季节,有被蚊虫叮咬的情况。
临床表现
可有
高热、头痛、食欲减退、
意识障碍、抽搐、呼吸不规则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乙脑患者检查血常规可有白细胞总数及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部分患者血象正常。
脑脊液检查
部分患者在疾病初期脑脊液检查可正常。
脑脊液中白细胞多在(50~500)×106/L,少数超过1000×106/L,但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
脑脊液的蛋白轻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大致正常。
血清学检查
1个月内未接种乙脑疫苗的患者,血液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属于早期的诊断指标。
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阳性或者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
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有诊断意义。
病原学检查
乙脑的确诊依据。
乙脑患者的血及脑脊液中不易分离出乙脑病毒,可在1周内死亡的乙脑患者脑组织中分离到乙脑病毒。
还可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PCR在乙脑患者组织或体液中检测到乙脑病毒特异性核酸。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检查
可观察脑部病变范围、性质。急性期头颅CT可有丘脑和基底核出现低密度影的表现。
胸部CT检查
鉴别诊断
中毒性菌痢
相似点:都常于夏秋季发病,都是10岁以下儿童比较多见,都可出现高热、抽搐表现。
不同点:
乙脑可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可见白细胞增多,脑脊液中不易分离出乙脑病毒。
中毒性菌痢一般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为正常,肛拭或粪便镜检可有大量脓、白细胞。
化脓性脑膜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意识障碍、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不同点:
乙脑多见于夏秋季,以脑实质病变为主,脑脊液呈无菌性
脑炎改变。
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以脑膜炎表现为主,脑脊液多呈
细菌性脑膜炎改变,可通过涂片和培养找到细菌。
结核性脑膜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表现,都可出现脑膜刺激征阳性。
不同点:
乙脑多见于夏秋季,起病较急,以脑实质病变突出,脑脊液通常不易检出乙脑病毒。
结核性脑膜炎无明显季节性,多有结核病史,起病缓慢,脑实质病变较轻,脑脊液涂片或培养可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
其他病毒性脑膜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高热、头痛、意识障碍等表现。
不同点: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可通过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等辅助诊断。
其他
病毒性脑膜炎,可见于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可以通过血清学或者病毒分离辅助诊断。
治疗目标: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治疗原则:目前无乙脑的特效治疗药物,需要积极采取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等,重点处理好
高热、抽搐、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
一般治疗
乙脑属于急性传染病,需要将患者隔离在有防蚊和降温设施的病房。
对于昏迷患者而言,需要定时翻身、拍背、吸痰护理,还需要防坠床。
对症治疗
乙脑的治疗关键是对高热、抽搐、呼吸衰竭的控制。
高热
可以通过物理、药物、亚冬眠疗法进行降温,使肛温在38℃左右。需要注意的是,降温不宜过快、过猛。
抽搐
如果是高热引起的抽搐,需要以降温治疗为主。
如果是脑水肿引起的抽搐,可以应用甘露醇、
呋塞米脱水治疗,用药需要遵医嘱。
如果是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可以应用地西泮、
水合氯醛等镇静解痉,需要遵医嘱用药。
呼吸衰竭
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可给予鼻导管或面罩氧疗,必要时还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
脑水肿引起呼吸衰竭的患者需要加强脱水治疗,还可给予血管扩张剂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治疗。
对于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引起呼吸衰竭患者需要给予吸痰、化痰、抗感染治疗。
循环衰竭
乙脑患者可出现循环衰竭,可根据病情给予补液、强心、升压等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
目前对于激素的使用存在不同意见,具体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使用。
恢复期及后遗症治疗
需要进行功能锻炼。
根据病情,结合中医、高压氧等治疗。
治愈情况
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而言,经过积极治疗,大多可治愈,对于重型和极重型患者而言,病死率较高,可达20%以上,存活者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如果没有经过及时积极治疗,可能出现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危害性
乙脑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抽搐或惊厥等,甚至引起死亡。
乙脑患者可能会出现失语、
意识障碍、瘫痪等后遗症,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需要营养全面,荤素搭配,可以适当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对于
意识障碍,无法自行正常进食患者,可给予胃管留置。
生活管理
保持口腔和皮肤的清洁。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注意生活环境的干净、卫生。
预防
预防上应该采取以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未接种乙脑疫苗患者可以进行乙脑疫苗接种,能有效保护易感人群。
蚊虫是主要传播媒介,及时防蚊虫、杀灭蚊虫可起到有效作用。
做好家畜的环境卫生,人畜居住地进行分开。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