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乏力和全身肌肉酸痛等,咽痛、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较轻
机体感染流感病毒所致
可采用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病因治疗和中医治疗等
定义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流感病毒容易变异,很难获得持久免疫力。
分型
根据症状分型
单纯型流行性感冒:最常见,多可自愈,一般需要1~2周。
肺炎型流行性感冒:即合并流感
病毒性肺炎的情况,可有剧烈咳嗽、
咳痰、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胃肠型流行性感冒:症状有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较为少见,多发生于儿童,2~3天可恢复。
根据病毒型别分型
甲型流感
常引起大流行,病情较重。
非常容易发生变异,发生变异的主要是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根据这两者的变异,可以把甲型流感病毒分为不同的亚型。
常出现的亚型包括H5N1(老年病人好发),H1N1(儿童好发),H7N9(老年人,特别是合并糖尿病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好发)。
乙型流感
由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
主要宿主是人。
变异很慢,常导致局部暴发,不引起大流行。
丙型流感
由丙型流感病毒导致。
自然宿主包括人和猪。
一般不发生变异,可引起散发流行,儿童多见。
发病情况
传染源
主要为流感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
症状出现前2天到症状出现后大约1周均可传播流感病毒,儿童达10天或更长时间,以病初2~3天的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如餐具、毛巾、茶具等)的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或接种疫苗后1周出现抗体,2~3周达高峰,1~2个月后开始下降,1年左右降至较低水平。
以下人群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年龄低于5岁的儿童。
年龄超过65岁的老人。
孕产妇。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比如糖尿病、结核病和贫血等。
肥胖者[体重指数大于30,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的人。
流行特征
流行性感冒发病率高,世界范围内已出现多次暴发流行,每年成人发病率约为5%,儿童发病率为20%。
世界范围内每年重症者可达300万~500万例,死亡人数可达25万~50万,如果出现新的病毒亚型,则死亡人数可能会更多。
流行性感冒发病有季节性,中国北方常发生在冬春季节,南方可全年流行。
季节性流行性感冒死亡率一般低于0.1%,与是否接受治疗及医疗水平等有关。
致病原因
流行性感冒是机体感染流感病毒所致。
发病机制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细胞内进行复制,之后从细胞内释放,感染更多细胞,并重复这一过程。
可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如果侵犯肺部,还可引起
肺充血、水肿。
流行性感冒潜伏期为1~3天,最短为数小时,最长可达4天。
单纯型流行性感冒
起病急。
主要表现为
高热寒战,体温可达39~40℃,起病后体温1~2天达高峰,3~4天后逐渐下降。还可见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和全身肌肉酸痛等。
伴随症状:常伴咳嗽、鼻塞、流涕、咽干痛、声嘶等。其中,流涕和咽干痛往往症状较轻,或不明显。
如果没有并发症,发热可在发病后3~4天消退,其他症状多随之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轻症者2~3天即可恢复。
胃肠型流行性感冒
发热。
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
食欲减退等。
2~3天即可恢复。
肺炎型流行性感冒
初期与单纯型流行性感冒相似。
1~2天后病情加重,可有以下表现。
高热不退。
剧烈咳嗽,可有血痰或脓痰。
气急,发绀。
极度疲乏等。
中毒型流行性感冒
高热不退。
血压下降。
惊厥。
呼吸急促,伴有面色苍白、发绀和烦躁不安等。
并发症
继发性细菌性肺炎
发生率为5%~15%。流感起病后2~4天病情进一步加重,或在流感恢复期后病情反而加重,出现高热、剧烈咳嗽、脓性痰、呼吸困难等表现。
瑞氏综合征
偶见于14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使用
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物者。
主要表现为退热后出现恶心、呕吐,继之出现嗜睡、昏迷、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
心脏损害
累及心肌者,可出现心前区不适、心悸、气促,重症者可出现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等。
累及心包者,可出现胸骨后刀割样疼痛,以及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
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在流感中罕见,主要症状有肌肉疼痛、肿胀、压痛、无力等。
神经系统损伤
可并发
脑脊髓炎、横断性脊髓炎、
病毒性脑膜炎、局灶性神经功能紊乱、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等多种神经系统损伤。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186
流行性感冒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呼吸内科
出现
高热、寒战、肌肉酸痛、乏力、头痛,并伴有咽痛、咳嗽、流涕等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咳嗽、气急,甚至惊厥、烦躁不安、发绀等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常需要拍摄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故应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物,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须及时告知医生。
就医前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物或抗生素,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发热患者,可优先采取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咳嗽?咳嗽多久了?
是否有鼻塞、流涕?
症状出现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接触过流感患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生化、流感病毒核酸检测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186
流行性感冒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接触过患有流行性感冒的人。
临床表现
症状
出现
高热、寒战、肌肉酸痛、乏力、头痛等较典型的症状,并伴有咽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体征
呼吸音增粗或有啰音,偶闻胸膜摩擦音。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测定
血常规可以帮助判断感染情况,包括是否合并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可帮助判断有无细菌感染及其严重程度。
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淋巴细胞增高,重症病例也可以升高。若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
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
检查前无须空腹。
血生化检查
可以了解肝脏、心脏等重要器官情况,适合病情较为严重者。
检查前须空腹。
动脉血气分析
重症者可能发生
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可以通过动脉血气分析判断严重程度。
血清学检查
主要是测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抗体。
常用的方法有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
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或单次检测抗体滴度>1∶80,则有诊断意义。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 IgG 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即可确诊。
病原学检查
主要包括病毒分离培养、病毒抗原、核酸检测,病毒抗原和核酸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
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抗原检测或分离培养,如有任一项阳性,即可确诊。
病毒核酸检测主要方法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特异性和敏感性最好,且能快速区分病毒类型和亚型,一般能在4~6小时内获得结果。
标本为鼻咽或气管分泌物、痰等。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片、CT
可以了解有无肺部炎症及其严重程度,具体病变情况。
可表现为支气管纹理增多的支气管感染征象,重症者可出现肺部浸润性病变或
胸腔积液,甚至融合成片。
检查有放射性,检查中需要配合医生指令进行呼吸。
鉴别诊断
普通感冒
相似点:都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
不同点:
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全身症状(发热、肌肉酸痛等)比流行性感冒轻;病原学检查可以帮助鉴别。
其他上呼吸道感染
相似点:都可出现咽痛、咳嗽、发热等症状。
不同点: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炎、扁桃体炎、鼻炎、
鼻窦炎等,症状主要局限在感染部位,可表现为声音嘶哑、咽痒等,发热的症状相对较轻;病原学检查可以帮助鉴别。
其他下呼吸道感染
一般治疗
隔离
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较强,疑似或确诊者都应当主动隔离。
隔离房间注意通风,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呼吸支持
用于有呼吸困难等症状,或者检查发现
低氧血症等重症、危重症者。
可以根据缺氧的严重程度,选择常规氧疗、鼻导管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等,必要时使用体外膜氧合。
其他
注意休息,特别是在急性期,发热、乏力等症状较为严重时。
多饮水,增加营养,选择热量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对症治疗
如果可能合并细菌、
真菌感染等,须遵医嘱使用相应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如头孢类。
【特别提醒】所有药物均应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病因治疗
即抗病毒治疗。
治疗时机
发病48小时内用药效果好,可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肺炎等并发症、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
抗病毒药物不是必须使用的药物,应充分评价风险和收益,慎重考虑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
抗流感病毒药物
目前上市的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
奥司他韦、
扎那米韦、
帕拉米韦)、血凝素抑制剂(如阿比多尔)和 M2 离子通道阻滞剂(如
金刚烷胺、金刚乙胺)三种。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适用于甲型、乙型流感。
奥司他韦:还可用于甲型、乙型流感的预防,但不能预防并发症。口服给药。严重肾功能不全者需适当减少剂量。
扎那米韦:不适用于7岁以下儿童。需吸入给药。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用药后发生
支气管痉挛的风险较高,应慎用。
帕拉米韦:仅限静脉滴注给药。重症患者及无法口服用药者,可使用维拉帕米静脉滴注。
血凝素抑制剂
如阿比多尔,可用于成人甲、乙型流感的治疗。但目前我国临床应用较少。
M2 离子通道阻滞剂
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仅针对甲型流感病毒。
对大多数流感病毒株耐药,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已不推荐使用。
【特别提醒】所有药物均应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中医治疗
中成药
作用为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中药方剂
需要由专业医师辨证论治。
可能用到的方剂有
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麻杏石甘汤加减、宣白承气汤加减、参附汤加减、沙参麦门冬汤加减等。
治愈情况
本病有自限性,如果没有并发症,经过3~14天可以自愈。
少数可能会发展为重症,病情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
危害性
流行性感冒可出现
高热、乏力等症状,影响正常的生活。
流行性感冒有传染性,可传播给他人。
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免疫功能低下者等特殊人群容易发展为重症,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较强,尽量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尤其是小儿、老年人、孕产妇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佩戴口罩,打喷嚏时遮住口鼻,防止造成传播。
发热期间居家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待热退后,可逐渐恢复活动。
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防止加重肺部损伤。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劳累、熬夜。
房间注意通风,同时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冷空气等刺激,防止受凉。
饮食管理
发热期间宜选择热量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
主要摄入优质蛋白质类食物(每天150~200克),如瘦肉、鱼、虾、蛋、大豆等,尽量保证每天一个鸡蛋,300克的奶及奶制品。
通过多种烹调植物油增加必需脂肪酸的摄入。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蔬菜每天500克以上,水果每天200~350克,多选深色蔬果。
预防
预防接种
流感疫苗有三价疫苗和四价疫苗两种类型。
三价疫苗组分含有甲型H3N2亚型、甲型H1N1亚型和乙型毒株的一个系。
四价疫苗组分含有甲型H3N2亚型、甲型H1N1亚型和乙型毒株的两个系。
中国已批准三价灭活流感疫苗和四价灭活流感疫苗上市,6月龄及以上的人群,如果没有禁忌证,都可以接种。目前尚无可用于6月龄以下婴儿的灭活流感疫苗获批。
接种禁忌证
对卵蛋白或任何疫苗过敏者。
中、重度急性发热者。
医师认为其他不能接种流感疫苗者。
建议优先接种人群
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
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
重点场所人群,如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监所机构的在押人员及工作人员等。
其他流感高风险人群,包括60岁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慢性病患者、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等。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
如果符合以下条件,可以进行药物预防。
老年人、小儿、孕产妇、慢性基础疾病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容易发展为重症的人群。
没有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还没有获得免疫力者。
已经与流感者密切接触者,可以进行药物预防。
行为预防
不与流感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接触时须可佩戴口罩。
流行性感冒者用过的物品需要消毒。流感病毒不耐热,100℃ 1分钟或56℃ 30分钟可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
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紫外线敏感,可每日利用紫外线灯消毒30~60分钟。
注意手部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用手摸眼、口、鼻等部位,接触卫生情况不明的物品后应彻底洗手。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30%~80%,有助于减少空气中病毒悬浮和吸入。
流行高峰期避免在人群聚集场所长时间停留,如商场、医院等。
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