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手术去除无法保留的肢体
通过手术,尽可能保全生命,提升生活质量
因疾病或外伤导致肢体血运丧失,且不可能重建和恢复
一项十分成熟、安全性高的临床治疗方法
定义
截肢手术是截除因意外事故造成毁损、无法修复的没有生机和功能的肢体,或因感染、
肿瘤等疾病造成局部侵犯、严重威胁生命的肢体。
截肢手术绝不是单纯的破坏性手术,还是重建与修复性手术。其作用为保全患者生命并为其提供一个理想的、无痛的、安全且有动力的残端。
截肢后还可为安装和佩戴假肢做准备,以保障患者后续安全、有质量地生活。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严重创伤、肢体肿瘤、周围血管性疾病、
糖尿病足、严重的肢体感染、先天性畸形等。
治疗效果
通过手术,尽可能保全生命。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无痛的、有功能的残端。后续可进行假肢佩戴。
安全性
这项手术通常很安全,极少导致死亡。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这项手术根据损伤情况和部位不同,在我国许多地区被列为二至四级手术。这项手术是具有一定风险、部分手术过程较为复杂、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
这项手术已在我国长期开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进行这项手术的费用通常在2万以内,包括手术费、麻醉费等。根据医院等级、截肢部位、麻醉和手术操作不同,费用会有所差别。
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情况下二级医院以上级别的医院都可以做这项手术,部分难度较大手术如半骨盆离断等,需在更高级别的医院进行。这项手术一般是在骨科或急诊科完成。
适宜情况
绝对适应证
因疾病或外伤导致肢体血运丧失,且不可能重建和恢复者。
相对适应证
不同的疾病会有截肢的相对适应证,但对每一个患者,都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全面周密的考虑后,才能做出截肢的选择。
严重创伤:创伤造成肢体无法修复存活,或肢体存活后无实用功能,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不如截肢后安装假肢的功能好。
肢体
肿瘤:肿瘤侵犯范围较广,或行保肢手术后肿瘤局部复发者,或由于肿瘤造成肢体无功能者。
周围血管性疾病:如阻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造成血管阻塞、肢体坏死,失去功能。
糖尿病: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使足部血运障碍,引起周围神经病变,造成足的神经营养和
感觉障碍,最后导致足溃疡、感染、坏死。
先天性畸形:肢体先天性异常、无功能,截肢后通过安装假肢等对功能有所改善。
肢体感染:可严重威胁生命,如
气性坏疽或因感染久治不愈,导致不可修复的肢体功能障碍。
神经性疾病:造成肢体皮肤神经营养障碍,严重者出现皮肤破溃形成溃疡,经久不愈合,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无法修复。
不宜情况
肢体肿瘤全身多处感染,单纯的截肢对于改善生存时间并无帮助。
全身感染症状严重,感染无法控制,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
生命体征不平稳者。
严重贫血,无法耐受手术者。
患有其他疾病、器官功能差者,不能耐受麻醉。
由于需要完善术前检查、术前准备,术后需要换药、进行影像学检查等,患者通常需要住院。住院时间一般为7~10天。
治疗前检查
实验室检查
通常会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并抽血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指标、传染病指标等,目的是排除手术禁忌证,发现有水、电解质及
酸碱平衡失调和贫血等情况时予以纠正。
此外,一般还会检查血型,是备血所需,以防手术时出血较多需要输血。
影像学检查
通常要拍摄X线片,必要时可能需要拍摄CT、磁共振成像(MRI),目的是明确截肢平面,有助于确定手术方式。
其他检查
通常在手术前还会做
心电图、
肺功能检查等,判断患者的心肺功能可否耐受手术,对心肺功能较差者在术前、术中可能使用药物调整。
部分患者截肢的原因不同,还需对原有疾病做针对性检查。如周围血管性疾病,还可能需要做血管超声、血管造影等检查。
治疗前准备
调整正在接受的药物
如果正在使用的药物影响到凝血功能或免疫功能,往往需要调整或者停用,但具体要遵循医嘱。
控制基础疾病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时,要先控制好这些基础疾病再行手术,否则可能增加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风险。
安排生活工作
手术住院需要7~10天,如有必要通常会在手术结束后立刻或伤口愈合后佩戴临时性假肢,约在6周后安装永久性假肢。
术前锻炼
为了手术后的变化可以进行适应性训练,包括练习在床上大小便,也可以向医护人员了解术后正确的咳嗽和
咳痰方法。
用药准备
通常会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有伤口的患者,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需24小时内尽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饮食准备
手术一般是在麻醉下进行,所以通常在术前8~12小时开始禁食,术前4小时禁止饮水。
手术前建议戒烟、限酒。
清洁备皮
对于没有外伤的患者,一般可以患者自行清洗手术部位,必要时有明确要求则由护士备皮,也就是剔除手术区域周围的毛发,目的是清洁手术区域。
留置导管
麻醉后,有些手术开始前会留置导尿管,方便手术中排尿,并记录术中、术后的尿量,了解患者身体的液体出入情况。常用的是气囊导尿管,由尿道口把尿管插入尿道,尿管末端连接引流袋。
患者对此过程不会有感觉,部分患者术后尿道会有轻微不适,拔出尿管后大量饮水排尿即可缓解。
衣着配饰要求
患者手术时会穿着病号服或宽松衣服。
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生会详细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手术情况,以及手术风险和注意事项等,患者或家属需配合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这类手术一般是在麻醉下完成的,麻醉医生会详细说明麻醉情况、麻醉风险和注意事项,患者或家属需要配合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治疗过程
麻醉情况
该治疗需要术前麻醉,一般包括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等,大部分采用全身麻醉,具体麻醉方式需结合患者全身状况、截肢平面等综合考虑。
治疗部位和切口位置
一般选择将病变、异常和无生机组织切除,在软组织条件良好,皮肤能达到满意愈合的部位进行截肢。还需要考虑截肢后是否能佩戴假肢,能否恢复到独立的活动和生活自理等,选择合理的截肢水平。
通常在截肢平面处或稍远端做切口,多呈鱼嘴状弧形切口,术后可能会留有
瘢痕。
治疗过程
手术中,患者通常只要安静平躺即可。
通常会把止血带绑到肢体近端,通过加压减少手术中的出血。但血管病患者缺血肢体的截肢,止血带应慎用。
充分消毒后,在术前预定的截肢平面逐层切开皮肤和皮下的组织,充分暴露截肢平面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经,安全结扎血管,神经予以封闭,于截肢平面进行截骨及切断软组织。在保证安全边界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留残端肌肉、皮肤等软组织覆盖。
充分止血后,逐层缝合。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并用胶布固定。
一般会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留置引流管,以便渗血、渗液等能顺利流出。医生会根据截肢平面决定术后是否需要使用临时性假体。
治疗感受
如果是
局部麻醉、神经阻滞及椎管内麻醉,在注射局麻药时针刺入皮肤会有刺痛感但可忍受,随着麻药注入会有肿胀感,患肢逐渐变得麻木。如果是全麻,手术中患者没有意识。无论是何种麻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不会感到疼痛。
治疗时间
该手术需要1~2小时,手术时间可能会受到麻醉效果、截肢平面等因素影响。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患者卧床期间,有时在床上大小便时需要辅助,注意每小时拍背、翻身。适当喝温水有利于痰液稀释。
监测与检查
术后24小时通常会监测
生命体征,包括监测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等。
针对原有疾病,还需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饮食营养
术后麻醉苏醒后即可逐步恢复饮食,先从喝少量水开始,饮食以流食为主,包括稀粥、面汤等,伴随胃肠道功能恢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虾、鸡肉、牛肉、鸡蛋等,这样有利于伤口恢复。
注意搭配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促进肠道蠕动,防止因活动量下降导致便秘。
戒烟、限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卧床期间适度避免牛奶、豆浆等,减少胃肠道积气。
并发症及应对
出血和血肿
发生在术后早期,由术中止血不彻底、血管结扎不可靠或脱落所致,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休克,血肿是造成感染和皮肤坏死的原因。
较少量的出血可通过局部加压包扎来止血,较大的出血需立即应用止血带,必要时行二次手术治疗。一般的血肿可以通过穿刺后加压包扎处理。
感染
表现为伤口红、肿、热、痛,严重时有脓液形成,残端伤口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患者和家属应当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伤口纱布脱落,配合医生定期换药。
出院后如果发现伤口有渗液、脓液等流出,提示伤口感染、不愈合,应当立即就医。一旦感染应及时处理,配合医生全身应用抗生素和局部彻底引流。
皮肤坏死
主要发生于残肢血运不良的患者,尤其是血管疾患所致的坏死、糖尿病或皮肤缝合张力过大等,表现为局部皮肤溃烂、伤口不愈合。患者应配合医生定期加强换药,必要时需再行手术治疗。
溃疡和窦道
主要由感染、皮肤坏死、异物等原因所致,表现为局部红肿、渗出、疼痛、伤口不愈合。一旦出现,需立即就医,配合医生加强换药、彻底引流,必要时需行手术刮除病灶或皮瓣转移闭合伤口。
关节挛缩
关节挛缩多发生在上臂截肢后的肩关节内收挛缩,前臂截肢后的肘关节屈曲挛缩,大腿截肢后的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挛缩和小腿截肢后的膝关节屈曲挛缩,足部分截肢后的马蹄内翻等。
家属术后应尽早协助患者活动以预防关节挛缩。如果出现关节挛缩,也可以尽早帮助患者自主运动和功能锻炼,同时配合如水疗、蜡疗等理疗,也可以应用沙袋加压关节或手法松解等。
残肢痛
部分患者可出现残肢末端疼痛,可由神经断端刺激引起,也可由残端循环障碍、肌肉异常紧张、中枢神经性疼痛等,需应用镇痛药等对症治疗,必要时可行手术对因处理。
幻肢觉和幻肢痛
患者截肢术后仍有已截除的手或脚的幻觉,即为幻肢觉。部分患者感到幻肢部分疼痛,即为
幻肢痛。
一旦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配合中枢性镇痛,按摩、水疗、电疗等理疗,及时佩戴假肢,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
恢复过程
疼痛、手术部位恢复情况:术后数天常会感觉到疼痛,随着时间而减轻。如果疼痛难以忍受,可以向医生反映,开具止痛药物。
何时拆线或拔除导管
手术后一般会定期伤口换药,可以每3天一次。如有引流管、导尿管,1天后通常可以拔除引流管、尿管,拔除尿管前护理人员会指导定期夹闭尿管训练膀胱功能。
手术切口一般在12~14天愈合,此时可拆除缝线,高龄患者、合并一些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者,愈合时间可能会适当延长。
瘢痕情况:手术后切口瘢痕会有短期内发红、隆起等表现,一般在半年后瘢痕逐渐变得平整、颜色淡、质地柔软、没有痛痒感觉。
后续治疗
治疗后处置
术后通常会使用抗生素等,目的是预防感染,此外还可能根据需要使用止痛药、营养神经类药物。
理疗有助于加快康复,应在理疗师的帮助下使用专业仪器进行。
如有原有疾病,如
肿瘤、糖尿病、血管性疾病等,给予相应针对性治疗,如放疗、化疗、降糖、营养血管改善循环等。
术后或伤口愈合后可佩戴临时性假肢,术后6周左右如恢复良好,可选择安装永久性假肢。
康复训练
术后患者卧床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肌肉“收缩-舒张”运动,也就是患肢肌肉交替做绷紧、放松的动作。
小腿截肢患者应尽早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大腿截肢者应该尽早进行臀大肌和内收肌的等长收缩训练;前臂截肢者要进行屈伸肘肌和肩关节周围肌肉的训练。
当硬绷带包扎去除以后,应该尽早进行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如果是下肢截肢者,还要进行残端承重训练,这些训练对穿戴假肢是非常有利的。
全身未手术受伤部位,鼓励多活动,尽量恢复日常活动。
同时应该对残肢端进行手法按摩,以加速残肢端对外界物体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佩戴假肢后,患肢主动、自主功能锻炼,适应假肢安装后的生活。
注意,以上只是通常的恢复过程,具体负重情况由医生根据复查结果确定。
复查
出院后如果发现伤口有渗液、脓液等流出,提示伤口感染、不愈合,应当立即就医。如果发现局部皮肤发黑、破溃,可伴有局部渗出,提示皮肤坏死,要立即就医。
手术后2周、1个月和3个月内通常需门诊复查,目的是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确定拆线时间及安装假肢时间等。但如果术后出现局部肿痛难忍、渗出、化脓等,则应及时就医,不必刻板遵照复查时间表。
日常生活
由于截肢术后,患者需要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情绪波动在所难免,家属应多沟通,帮助患者调节情绪、重新出发。
注意均衡饮食,加强营养,补充优质蛋白质和新鲜水果蔬菜。
安装假肢后需要重新适应的过程,患者和家属应放平心态、相互鼓励,早日重返社会、恢复正常生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