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赛巴通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多表现为受伤部位皮肤丘疹或脓疱、淋巴结肿大、发热、厌食、乏力等
依据病情,主要采取抗感染、对症等治疗
多呈自限性,预后较好
定义
良性淋巴网织细胞增多症,又称为
猫抓病,是由汉赛巴通体这类病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病程多呈自限性,即可以自愈。
汉赛巴通体可通过密切接触带菌猫,或被其舔、抓、咬伤等感染人体。
猫抓病以受伤部位皮肤损害、
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发热、厌食、乏力、恶心、呕吐等。
可根据有猫接触史、抓咬史,并结合病原学检查检测出汉赛巴通体可确诊本病。
分型
依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种。
典型猫抓病
症状以受伤部位
皮肤红斑、
丘疹、水疱等皮损为主,全身症状轻微,以发热、乏力、厌食等为主。
病情较轻,皮损较浅,多数患者可逐渐自愈。
非典型猫抓病
是指具有淋巴结以外受累表现的猫抓病。
依据受累部位可分为全身性猫抓病、中枢型猫抓病、眼病型猫抓病、肌肉骨骼猫抓病、肝脾猫抓病、乳腺猫抓病。
多由汉赛巴通体经血液、淋巴循环扩散至全身引起。
常伴全身性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侵犯不同组织可引起相应症状。
发病情况
猫抓病多散发,发病集中于秋、冬季节,即7月至次年1月。
猫抓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由于该病不属于我国法定传染病,具体患病数量不详。
致病原因
猫抓病是由汉赛巴通体感染引起,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带汉赛巴通体的猫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带汉赛巴通体的猫或被其舔、抓、咬伤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其次,也可通过猫身上的跳蚤、虱子等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更易感。
发病机制
汉赛巴通体侵入人体后,可在淋巴结、皮肤等处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汉赛巴通体与受损部位血管壁的组织相溶性抗原诱导机体免疫识别功能障碍有关。
汉赛巴通体侵入皮肤时可引起红斑、
丘疹、脓疱等皮肤损害。
汉赛巴通体可感染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肉芽肿、淋巴结纤维细胞增生、脓肿发生等。
汉赛巴通体可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液播散而扩散至全身,引起全身多器官的损害。
主要症状
皮肤表现
多数患者在被抓伤后3~10天,受伤部位皮肤可出现
斑丘疹、红斑、
疱疹、脓疱等,多见于颜面、手足、小腿、前臂,大约可持续1~3周。
淋巴结肿大
自抓伤2周后可出现
淋巴结肿大,伴发热、淋巴结疼痛,症状首发于被抓伤、咬伤的同侧肢体,其次多见于颈部、腋窝、颌下、腹股沟等。
有自限性,多数患者症状可维持6~9周,少数患者超过6个月。
其他症状
全身症状
以低热、头痛、乏力、寒战、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
眼部表现
眼部症状比较少见,多见于儿童。
帕里诺眼-腺综合征是典型猫抓病的常见表现,可有结膜充血、红肿,伴有眼分泌物增多表现。
还可引起勒伯尔星状视网膜病,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单侧的无痛性视力丧失。
神经系统表现
少见,发生率仅约2%,可引起
脑炎,出见癫痫发作、头痛、
谵妄、昏迷等。
肝、脾表现
可见
肝脾肿大、发热、腹痛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肝、脾有多个低回声、低密度区。
肌肉骨骼表现
常累及膝关节、腕关节、踝关节,以
肌痛、关节痛等为主要表现。
乳腺表现
出现孤立性肿块为主,常伴随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心脏表现
可引发
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发热、呼吸急促、胸闷、疲乏等。
肾脏表现
可出现
肾小球肾炎,以血尿、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为表现。
肺部表现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当有猫密切接触史,被猫抓、舔、咬后,出现受伤部位
皮疹、
淋巴结肿大等,建议及时就诊于感染内科。
皮肤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可能需要做全身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故应穿着宽松衣物,避免穿含金属材质的衣服。
就医前如果有发热,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毛巾敷额头或擦拭腋下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皮肤损伤、丘疹、脓疱等?
是否有发热、头痛等?
浅表皮肤、颈部、腋窝等处是否有包块?
是否有食欲减退、乏力、腹痛等?
上述症状是什么时间出现的?
病史清单
家中是否养猫?
近期是否近距离接触过猫?
近期是否被猫抓伤、咬伤或被舔过?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
影像学检查:胸部或腹部CT等。
用药清单
近1周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本病患者可能存在以下流行病学病史。
近距离接触过猫。
近期被猫抓伤、咬伤或被舔。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受伤部位出现皮肤水疱等损害,
淋巴结肿大、疼痛,可伴有发热、厌食、乏力、恶心、呕吐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早期白细胞总数可减少,伴有淋巴结化脓时,白细胞总数可有轻度升高,
中性粒细胞增多。
病原体培养及分离
从患者血液、淋巴结脓液、原发皮肤损害部位可分离、培养出汉赛巴通体。
血清学检查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患者血清中的汉赛巴通体特异性抗体,效价≥1∶64为阳性。
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汉赛巴通体IgM抗体阳性。
分子生物学检查
采用体外DNA扩增技术,检测淋巴结活检标本、脓液中的汉赛巴通体,检出汉赛巴通体DNA均可确诊。
皮肤试验
取淋巴结穿刺液,将其加热杀菌后注入前臂掌侧皮内,48小时出现直径≥5mm的硬结者为阳性。
病理检查
取病变部位皮肤、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Warthin-Starry银浸染色发现黑色、大小不一、多形性的短小棒状杆菌,有诊断意义。
影像学检查
腹部CT
伴有肝脾病变的
猫抓病患者,腹部CT检查可见
肝脾肿大。
诊断标准
猫抓病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满足以下其中3条即可诊断。
有与猫科动物接触史(不论是否有肉眼可见的皮肤破损)。
排除其他可能引起淋巴结肿大的病因,且自淋巴结无菌穿刺获得的脓液进行聚合酶链式(PCR)反应呈阳性,和(或)CT扫描发现肝或脾病变。
免疫荧光分析(IFA)检测抗体滴度≥1:64。
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有肉芽肿性炎症或Warthin-Starry银浸染色发现杆菌。
鉴别诊断
汉赛巴通体可引起皮肤、淋巴结及全身性相关症状,症状缺乏特异性,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与类似症状的疾病鉴别。
淋巴结结核
相似点:均表现出淋巴结肿大,伴局部轻微肿痛。
不同点:淋巴结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淋巴结慢性炎症,通常不会有皮损症状,而猫抓病可见皮损处有红疹、脓疱等症状。通过相应病原学检查可进行鉴别。
恙虫病
相似点:均可引起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不同点:恙虫病起病急,常伴发热症状,体温可迅速上升至39℃,可伴寒战、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嗜睡、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而猫抓病全身症状较轻。通过相应病原学检查可进行鉴别。
治疗目的: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治疗原则:免疫力正常的
猫抓病患者,病程往往呈自限性,一般无需抗感染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对于免疫力低下、症状严重或非典型猫抓病患者,应尽早抗感染治疗。
对症治疗
对存在皮损症状者,可清洗及消毒患处皮肤,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必要时可涂抹庆大霉素软膏。
对发热患者进行降温处理,先行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布洛芬等退烧药干预。
抗感染治疗
对于免疫力低下、症状严重或非典型猫抓病患者,应尽早抗感染治疗。
手术治疗
当受累淋巴结反复多次抽脓无效、形成持续引流的窦道或持续疼痛影响正常生活时,可考虑手术切除受累的淋巴结。
治愈情况
猫抓病多呈自限性,免疫力正常患者通常可自愈,预后良好。
经过抗感染治疗后可治愈,一旦感染清除,多数症状消失,一般不留后遗症。病死率较低,不足1%。
患病一次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危害性
中枢型猫抓病可累及脑神经、脊神经,病情控制不理想者可遗留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不同程度的感觉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如感觉减退、肌肉无力等。
少数眼病型猫抓病患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视力受损,引起视力下降。
日常管理
日常要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多进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橙子、瘦肉等。
保持居住房间的舒适、安静及阳光充足,定时开窗通风。
注意皮损部位皮肤的清洁干燥。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预防
管理传染源
猫是汉赛巴通体宿主,因此家中养猫时要定期洗澡、预防性治疗。
切断传染途径
定期对猫进行清洁,减少跳蚤、虱子的寄生,尤其是在温暖潮湿季节,加强对其身上跳蚤、虱子的驱虫干预,同时要妥善处理其排泄物。
保护易感人群
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应做好个人防护,叮嘱其不玩弄、密切接触猫,特别是未进行预防接种的猫。
当被猫抓伤、咬伤后及时清理伤口,并及时就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