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什曼病

更多功能

利什曼病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可有发热、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
可用锑剂、两性霉素B及其含脂制剂等治疗
一般可以治愈
有传染性
定义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利什曼原虫进一步又可分为30种利什曼原虫,其中约20种能致病,常见致病的有杜氏利什曼原虫、婴儿利什曼原虫以及热带利什曼原虫等。
利什曼原虫感染具有显著的临床异质性,目前没有普遍合适的治疗方案。
目前尚未出现针对利什曼病的有效疫苗。室内喷洒防虫剂,以及使用含长效防虫剂的蚊帐可以减少利什曼病的发病率。
分类
本病可分为皮肤利什曼病、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及黏膜利什曼病。我国的利什曼病以内脏利什曼病为主。
皮肤利什曼病(CL)
皮肤利什曼病已在新疆准格尔盆地的西缘查见。
根据克拉玛依的调查,此病的流行率为1%~1.6%,是当地的一种常见病。
作为一种危害旅行者健康的疾病,因为其极少导致严重的后果,往往被忽视。
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PKDL)
成功治疗杜氏利什曼原虫所致的内脏利什曼病后2~7年,5%~10%的患者会发生PKDL,也有报道发生率高达50%,甚至在治疗利什曼病过程中即可出现。
临床表现为色素缺失的皮疹或红色斑疹,随后形成丘疹或结节样浸润。
PKDL可能累及口腔、生殖器黏膜及结膜,可能与利什曼原虫引发的皮肤免疫损伤有关。
内脏利什曼病(VL)
根据感染的利什曼原虫种属、传染源以及传播媒介分为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AVL)、山丘型内脏利什曼病(MST-ZVL)和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DST-ZVL)。
AVL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患者为保存宿主,长管白蛉和中华白蛉为主要媒介。
MST-ZVL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犬为主要的宿主,中华白蛉为媒介。
DST-ZVL主要流行在西北沙漠地区,主要由亚历山大白蛉和吴氏白蛉引起,保存宿主尚不明确。
黏膜利什曼病
黏膜利什曼病主要发生在南美洲一些国家,可引起鼻咽黏膜肿胀及破溃,此病由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我国无此种疾病,后文不再介绍。
发病情况
发病率
利什曼病是全球易被忽视的传染病之一,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病例。
我国2015年新发内脏利什曼病507例,为近10年较高水平。但发病率仍维持在较低水平,为0.0372/10万。
皮肤利什曼病已在新疆准格尔盆地的西缘查见,根据克拉玛依的调查,此病的流行率为1%~1.6%,是当地的一种常见病。
国内发病地区分布
近年来,内脏利什曼病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部,西南部分区域也有较多病例报道,其中发病率最高的3个地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
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等为流行区。
非流行区病例主要是去流行区务工的成年人,且以男性体力工作者为主,而流行区则以婴幼儿为主。
人群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以2~6月居多。
以男性为多,男女比例约为3.4∶1。
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以6~55岁为多。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