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病程中的早期阶段
以对称性疼痛、肿胀、晨僵等关节症状为主要临床症状
病因复杂,主要与遗传、感染、性激素、吸烟等因素有关
以非甾体抗炎药、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为主
定义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多关节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而类风湿关节炎早期通常指类风湿关节炎病程中的早期阶段。患者多以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为主,其他系统损害相对少见,通常无明显的关节结构破坏。
发病情况
由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是类风湿关节炎病程中的一个阶段,目前尚无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但可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情况进行大致了解。
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各地区有一定差别, 0.1%~1.9%不等,即每1000人中有1~19人患病;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32%~0.36%,即每1万人中约32~36人患病。
我国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约有500万人,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更常见于育龄期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3。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认为发病与遗传因素、感染因素、性激素、吸烟等因素有关。
致病原因
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一级亲属的发病率约10%,因此,家族史是该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可根据不同基因位点进行分型,其中HLA-DR常表达在树突状细胞、B
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上,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研究发现HLA-DR4、DR1等位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相关。
此外,PTPN22、PADI等基因的异常表达,对体内细胞因子、酶类的正常功能有一定影响,也可能参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发病过程。
感染因素
研究认为,支原体、EB病毒、人类细小病毒B19、牙龈卟啉单胞菌等病原体与类风湿关节炎有关,潜在的病原体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引发疾病,包括直接感染关节滑膜、通过模式识别受体激活固有免疫或通过分子模拟诱导自身反应性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导致其发病。
性激素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而绝经期前的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同龄男性,75%的患者在妊娠期间病情可得到缓解,但在分娩后可出现病情的复发。
性激素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联是复杂的。有研究发现雌激素缺乏可能会使机体产生大量促炎的细胞因子,影响骨质的正常代谢,适当补充雌激素可改善病情,提示性激素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作用。
吸烟
吸烟是较为明确的类风湿关节炎的危险因素,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发生相关。
目前认为,吸烟与呼吸道内的固有免疫和PADI的激活有关,增加蛋白的瓜氨酸化,刺激易感个体局部
自身抗体如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产生,从而参与疾病的发病过程。
易患因素
以下因素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发生相关,为该病的易患因素。
育龄期女性。
家族中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主要症状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患者以关节症状为主要表现,包括关节疼痛、关节肿胀、
晨僵等。
关节疼痛
疼痛常累及手、足的小关节,如腕关节、手指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足跖趾关节,疼痛常见多关节、对称性分布,但有些早期患者可表现为少关节、非对称性。
关节肿胀
受累关节常因局部炎症而出现充血、水肿,可表现为局部的梭形肿胀。
晨僵
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患者可出现晨僵,即患者在晨起或关节休息静止后,受累关节的僵硬感明显增加,活动后可逐渐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晨僵时间较长,多大于1小时。
其他症状
由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常常起病隐匿,患者还可出现乏力、体重减轻、发热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
并发症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患者也可并发
类风湿结节、肺部受累等相应表现。
类风湿结节
极少数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患者可出现类风湿结节,是该病的一种特征性表现,提示病情较重,病情缓解可消失。
类风湿结节多见于易受摩擦部位,如肘关节、膝关节、跟腱等处,常呈椭圆形或半球形、质地较韧、不易活动。
肺部受累
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患者还可出现肺部受累,如有
间质性肺炎、
肺气肿的相关表现,出现咳嗽、胸闷、喘憋等症状。
就医科室
风湿免疫科
出现关节疼痛、肿胀、
晨僵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
呼吸内科
出现咳嗽、
咳痰、胸闷、喘憋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呼吸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穿着宽松衣服就诊,方便进行体格检查。
可记录病情发展变化及特点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关节症状严重或出现明显乏力的患者,建议在家属陪同下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从何时开始出现?什么情况下加重?能否自行缓解?
是否有乏力、体重减轻、发热、
类风湿结节等症状?从何时开始出现?
是否有咳嗽、胸闷、胸闷、喘憋等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有支原体、EB病毒、人类细小病毒B19、牙龈卟啉单胞菌等感染史?
是否有吸烟史?
是否有类风湿关节炎的家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关节X线、CT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小分子靶向合成药物:如托法替布、巴瑞替尼、乌帕替尼等。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以下并非该病诊断必需,但若有以下情况,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曾有支原体、EB病毒、人类细小病毒B19、牙龈卟啉单胞菌等感染史。
曾有过吸烟史。
有类风湿关节炎的家族史。
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手或足部等小关节的对称性疼痛、肿胀、
晨僵等症状,也可出现乏力、体重减轻、发热、
类风湿结节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咳嗽、
咳痰、胸闷、喘憋等肺部受累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有无异常改变。
若出现上述血细胞计数的异常结果,常提示疾病活动或严重,可指导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血生化
主要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等项目,可用于判断患者的肝肾功能等。
若
血肌酐、
尿素氮等明显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肾功能受损;若转氨酶明显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肝功能受损,对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血沉
血沉即
红细胞沉降率,是常用的急性期炎症指标,用于明确体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
若出现血沉明显升高,提示患者可能处于急性炎症期,可协助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诊断和指导治疗等。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也是临床常用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可于明确炎症反应的程度。
若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提示患者可能处于急性的炎症反应阶段,有助于判断病情程度。
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CPA)检测
ACPA是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
自身抗体,包括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
抗核周因子(APF)抗体、抗角蛋白(AKA)抗体、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等。
若抗CCP、APF、AKA、MCV等抗体的检测结果为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可能,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类风湿因子
若类风湿因子结果明显升高或为阳性,提示存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可能,有助于疾病的诊断、鉴别及预后判断。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如关节超声,可用于明确患者有无关节滑膜炎、积液、骨破坏等情况。
若关节超声检查出现
滑膜炎,提示类风湿关节炎疾病可能,并说明处于疾病活动期。如发现关节面不规则、不连续,说明有骨质侵蚀,提示患者可能已存在关节破坏,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关节X线
关节X线检查常用于明确患者有无骨破坏、关节间隙狭窄等情况,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患者不敏感。
关节X线检查可发现关节周围
软组织肿胀影、关节附近的骨质疏松、关节周围骨囊性变、关节面骨侵蚀、间隙狭窄、
关节强直等表现,可协助明确诊断以及评估病情。
CT检查
当肺部CT检查出现磨玻璃样改变、不规则线状影、网状影,或肺纹理稀少、肺野透亮度增加等表现,提示可能存在肺部受累,有助疾病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
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包括肺容量、通气功能、弥散功能等指标,可用于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肺脏受累以及其所致的肺功能异常的程度。
当肺功能检查显示存在肺通气功能障碍、肺弥散功能降低、小气道病变等情况时,提示可能存在肺脏受累,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鉴别诊断
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点:
痛风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患者都可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等表现。
不同点:痛风性关节炎常起病突然,多累及单一关节,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受累关节可出现皮肤发红、皮温升高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尿酸水平升高,关节超声、双能CT等可见尿酸盐晶体沉积的表现,而一般无ACPA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等改变。
银屑病关节炎
相似点:
银屑病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患者都可出现手足小关节的疼痛、肿胀等表现。
不同点:银屑病关节炎的患者多有明确的银屑病病史或家族史,受累关节还包括远端指间关节,同时可伴有
骶髂关节炎等。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ACPA抗体多为阴性。
治疗目的:通过早期、规范的治疗,达到控制病情、延缓进展的目的。
治疗原则:该病主要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防止关节残疾、预防内脏损伤为治疗原则,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患者如关节疼痛、肿胀明显,应注意休息,避免关节劳动,注意关节保暖。
待症状好转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如对掌训练、抓握练习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来发挥镇痛、抗炎等作用,常用于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患者的症状。
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如消化道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伤、心血管疾病、过敏反应(如哮喘、荨麻疹)等。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抑制免疫等作用,可迅速缓解症状,主要适用于处于疾病活动期且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及伴有明显肺部受累、
类风湿结节等关节外表现的患者。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较多,长期应用可导致感染、骨质疏松、高血压、药物性糖尿病等副作用,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股骨头的无菌性坏死。
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
可通过抑制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等方式发挥改善和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可以阻断骨质破坏。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患者一经诊断,应立即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的治疗。
该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腹痛、腹泻、恶心、
溃疡性口腔炎、脱发、骨髓抑制、
肝损伤等,具体选择何种药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体质综合考虑。 。
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可直接作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细胞如T细胞,或重要的细胞因子,如
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等。生物制剂可快速有效控制病情、延缓进展,阻断骨破坏,常用于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治疗效果不佳及早期活动度高的患者。
小分子靶向合成药物
主要指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布、巴瑞替尼、乌帕替尼等。
通过抑制细胞内JAK分子,阻断JAK-STAT通路活性,从而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作用。
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感染、血栓、血脂升高、
肿瘤、血细胞减少等。
治愈情况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尚无法彻底根治,由于患者的病情进展不同,不同患者间的预后存在一定差异。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患者如起病时关节症状严重,或合并肺脏等内脏功能受累,一般疾病进展较快,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早期、规范化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减少致残可能 。
危害性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患者可出现受累关节疼痛、肿胀、
晨僵,导致活动受限,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部分患者由于诊断不准确、治疗不及时等情况,可导致治疗时机延误,或部分患者在诊断后治疗不规范,最终可导致
关节畸形、残疾。除关节外,患者还可出现多脏器受累的情况,如肺功能受损、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生存率。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应注意均衡营养,适当多食用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瘦肉等,及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虾皮等。
减少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
胡椒等;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增加消化道感染风险。
生活管理
注意防寒保暖;戒烟。
注意个人卫生,对居住环境定期清洁、消毒,多开窗通风,积极预防感染。
可遵医嘱进行适当的有氧活动,如慢跑、游泳、散步、蹬车、太极拳等。
心理支持
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患者在诊断及治疗病情反复时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若出现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亲友可增加陪伴,予以支持,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
病情监测
发热患者应每天测量体温,并注意记录。
注意观察关节症状是否改变,如疼痛、肿胀是否加重,部位是否增多,是否出现
晨僵及晨僵时间等。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乏力、咳嗽、
咳痰、胸闷、喘憋、心前区疼痛等表现,如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恶心、腹痛、肝功能损害、感染等),需及时就医或复诊。
随诊复查
由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病情不断进展,过程中病情易反复,定期复查可有助于缓解症状、及时调整治疗。
根据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复诊周期一般为1~3个月。
复查时可能需要做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
类风湿因子、CCP抗体、免疫球蛋白,关节超声、X线、胸部CT等。
预防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病因复杂多样,一般很难有效预防,但通过以下的健康生活方式或行为等,可帮助降低发病的风险。
注意个人卫生,积极预防感染。
不吸烟或吸烟者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有类风湿关节炎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如有不适症状及时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