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结节、丘疹、白斑、赘生物等
以手术、理疗为主,涂抹外用药物、注射药物治疗为辅
治疗后大部分病损可消除,少部分可引发口腔癌
具有传染性,多通过口交传染
定义
口腔HPV感染,是指由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一组
口腔黏膜病,可由口交而感染。
可引起舌背、口唇、牙龈、颊黏膜、上腭等部位出现单个或者多个结节、
丘疹、白斑等,也可进一步增大、融合,形成菜花状、乳头状的赘生物。可伴有烧灼感、疼痛、
张口困难等症状。
口腔HPV感染会导致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率升高。
HPV是一种没有包膜、含有双链DNA的病毒,目前已经发现有200多种亚型,其中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等亚型与子宫颈癌、
口咽癌等恶性肿瘤发病有密切关系,称为高危型。
分类
口腔HPV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根据其恶性程度不同,可分为下列三类。
口腔HPV感染相关口腔良性疾病
口腔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可出现孤立、带蒂的指状突起,呈菜花状;或出现多发的凸起乳头状瘤。
口腔尖锐湿疣:舌背、口唇、牙龈、颊黏膜、上腭等部位出现单个或者多个小的结节,有根蒂或无蒂。可增大后形成菜花状、乳头状的赘生物。
Heck病:即局灶性上皮增生,表现为口腔内出现数个柔软而边界清楚、不带蒂的结节状突起。
乳头状瘤:表现为口腔内黏膜上出现外突的带蒂的肿块,外观如同乳头状或菜花状。
寻常疣:表现为口腔内黏膜上出现单个或多个坚实、发白、无蒂、界限清楚的凸起物。
HPV相关口腔潜在恶性病变
以前也被称为“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
包括口腔白斑、疣状白斑、红斑、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口腔扁平苔藓、光化性唇炎等,可能会进一步发生恶变。
HPV相关的口腔肿瘤
常见的是口腔鳞状细胞癌。
发病情况
口腔HPV感染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部分研究显示,在口腔门诊就诊人群中,平均每100个人就有6个人发生过口腔HPV感染。
国外研究显示,6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一半的人口腔黏膜中可发现存在HPV感染。
致病原因
口腔HPV感染是口腔黏膜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所引起的疾病。
传染源
感染HPV(人乳头瘤病毒)的人类。
传播途径
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异性或同性之间的性行为过程中的皮肤黏膜接触,都可导致HPV的传播。口腔HPV感染主要与口交的性行为关系密切。
垂直传播:是指母婴传播。由生殖道感染有HPV的母亲通过与胎儿连接的胎盘,或者新生儿阴道分娩时接触母体的生殖道黏膜等方式,传播给新生儿。
间接接触传播:是指通过口、手与生殖器的接触,也可能会传染HPV。
易感人群
所有人都可能出现HPV感染,接种HPV疫苗者可对相应亚型的HPV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对其他亚型的HPV没有明显免疫力。
高危因素
下列因素为口腔HPV感染的高危因素,相关人员为高危人群。
青年与中年:感染的高峰年龄在20岁左右。我国的女性,还存在第二个HPV的感染高峰,是在40~45岁。
其他微生物感染:如人类缺陷免疫病毒(HIV病毒)、沙眼衣原体、
淋病奈瑟菌的感染,会促进HPV的感染。
不良性行为:如过早开始性行为、频繁口交、有多个性伴侣、有多次怀孕生产经历、长期口服避孕药等。
存在免疫抑制:如
器官移植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剂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HPV主要通过口腔黏膜表面的微小创伤间隙或者创口,进入到上皮基底层,并感染基底细胞,随着基底细胞的分化和角化上皮细胞的分裂,HPV也进行复制、增多。
HPV病毒在被感染的人体细胞内复制时,会受到自身和人体免疫系统的调控。同时HPV病毒还会刺激黏膜上皮细胞不断地增殖,从而会形成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表现为结节、
丘疹、白斑、
乳头状瘤等。
口腔HPV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口腔黏膜等出现赘生物,HPV感染引起的不同疾病症状方面有所不同。
主要症状
口腔HPV感染相关口腔良性疾病
口腔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发病部位:多见于口唇内侧、舌头、颊黏膜以及软腭黏膜、硬腭黏膜等部位。
皮损特点:可在成人口腔黏膜发现孤立的、带蒂的指状突起,呈菜花状;在儿童口腔深部出现多发的、凸起
乳头状瘤。
口腔尖锐湿疣
发病部位:多见于舌背、口唇、牙龈、颊黏膜、上腭、口腔底部等部位。
皮损特点:单个或者多个小的结节,有根蒂或无蒂、增大后形成菜花状、乳头状的赘生物;外观颜色呈粉色或白色。
口腔局灶性上皮增生
发病部位:多见于唇黏膜、颊黏膜、口周、牙龈、舌头边缘、牙槽骨、腭部等部位。
皮损特点:多发性、无知觉异常、边界清楚、不带蒂的
丘疹、斑块或结节,表面平坦、质地柔软、外观粉色或白色。
寻常疣
发病部位:多见于下嘴唇、唇周、舌头前半部分、牙龈等部位。
皮损特点:口腔内黏膜上出现单个或多个坚实、发白、无蒂、无痛、界限清楚的凸起物,乳头状、有过度角化现象,直径在0.5~1厘米。
HPV相关口腔潜在恶性病变
口腔白斑和疣状白斑
口腔白斑:多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或者灰白色的均匀质地的斑块,可伴有表面粗糙、溃烂、疼痛等症状。
疣状白斑:皮损呈现灰白色,表面看起来粗糙呈现刺状或者绒毛状的凸起,明显的高出黏膜,质地稍微硬。主要出现在牙槽嵴、口腔底部、嘴唇和腭部。
口腔扁平苔癣
该病好发于30~60岁的中老年女性,好发部位为颊、舌、唇红、牙龈、口底和腭部。
口腔黏膜改变可有多种形态。
早期多无症状,或出现局部有粗糙感、烧灼感或发痒。辛辣、高温等刺激可引发或加重灼痛感。伴有上皮糜烂溃疡,疼痛加重。
口腔红斑
典型的
口腔红斑表现为平坦的、鲜红色病变,与正常黏膜边界清楚。少数病损为暗红色或表面呈颗粒状。
好发于软腭、口底和颊黏膜,与吸烟饮酒密切相关。
若同时存在红色和白色病变,则称为“红白斑”。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可导致张口的幅度受限,严重者甚至无法进食。
HPV相关口腔肿瘤
以口腔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癌变的部位与时期不同,症状不一。
扁桃体区域鳞状细胞癌早期常无症状,或出现轻微咽喉痛或吞咽不适;加重时可能出现耳内反射性疼痛;更为严重时可引起开口困难。
一旦发现口腔内有异常增生物,建议要及时就医。
就医科室
口腔内科
如果发现口腔内出现异常增生物,建议及时到口腔内科就医。
性病科
如果伴有阴茎、阴道等处的
尖锐湿疣,可到性病科就诊。
儿科
如果患者是未成年人,特别是新生儿,建议到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漱口做好口腔清洁工作。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身上其他部位是否有类似肿块或赘生物?
有没有其他不舒服?
病史清单
是否有口交的经历?
是否有多位性伴侣?
第一次性生活时多大年龄?
性伴侣是否曾检查确诊过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是否接种过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是否感染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或沙眼衣原体、
淋病奈瑟菌?
是否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
是否进行过治疗?用的哪些药物?效果怎样?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口腔黏膜HPV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查、HPV的DNA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包括DNA吸引转移技术、聚合酶链反应、脱氧核糖核酸杂交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口腔HPV感染主要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确认存在HPV感染而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口交的既往经历。
性伴侣曾检查确诊过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
有多位性伴侣。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可出现粗糙感、烧灼感、发痒、灼痛感,还可出现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多种症状。
实验室检查
口腔黏膜HPV检测法
目的:检测口腔黏膜是否感染HPV,以及感染的HPV亚型。
意义:检测出HPV阳性,并分析出HPV的具体亚型,有助于诊断口腔HPV感染。
注意事项:口腔黏膜的取样可以使用后含漱法、搔刮法和活检法,其中含漱法最简单,检出率较高,但是缺乏特异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
目的:区分口腔HPV感染的不同发病类型。
意义:如口腔
寻常疣,显微镜下可见组织为鳞状上皮过角化或不全角化,可见外生性乳头瘤状增生等;
尖锐湿疣可见广泛的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轻度角化不全,在角质层和棘层可见凹空细胞等。
注意事项:取组织检查时,可能会有疼痛、创伤现象。
DNA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DNA吸引转移技术是目前检测HPV的DNA最敏感的方法之一。
聚合酶链反应(PCR)目前各大医院开展较多,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优点。
脱氧核糖核酸杂交(DNA杂交)较为敏感。
辅助检查
醋酸白试验
将3%~5%的醋酸溶液湿敷或者涂在要检测的口腔黏膜上,如果在3~5分钟内出现均匀一致的变白现象,就是阳性反应,但并不是HPV感染的特异性试验。
皮肤镜检查
可以起到放大作用,对病损处进行无创、快捷和清晰的观察识别。
需要注意最好在口腔内使用的时候用保鲜膜等包裹好镜头,避免镜头接触到病变的表面。
诊断标准
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HPV检测阳性可诊断。
鉴别诊断
迷脂症
相似点:口腔黏膜出现凸起的颗粒或者斑块。
不同点:迷脂症数目多时可形成黄色斑块,常左右对称,无自觉症状;组织学检查为成熟的皮脂腺小体。
疣状黄瘤
相似点:口腔黏膜出现疣状赘生物。
不同点:疣状黄瘤组织学检查可见黏膜固有层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可鉴别。
口腔念珠菌病
相同点:都可出现的白色膜状物或斑块。
不同点:
口腔念珠菌病的病原体为念珠菌,通过涂片检查病原菌、分离培养等措施可以鉴别。
治疗目的:消除
皮疹,改善或治愈临床症状,防止恶化。
治疗原则:目前没有根除HPV感染的方法,治疗主要以去除各种皮疹为主,特别是体积较大的赘生物,可根据不同情况用激光消融、电刀烧灼、液氮冷冻、手术切除等方法。根据个人情况还可以考虑局部外用药、注射药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外用药
药物作用:鬼臼毒素、5-氟尿嘧啶、维A酸软膏治疗
口腔尖锐湿疣。25%鬼臼树脂治疗局灶性上皮增生,西多韦福治疗复发性呼吸道
乳头状瘤等,可以腐蚀清除黏膜病损,清除黏膜感染的HPV。
注意事项:可能会有刺激性症状,出现疼痛、瘙痒等不适。鬼臼树脂可能有致癌作用,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来决定是否使用。
注射用药
药物作用:抗病毒,治疗口腔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
注意事项:注射后可能会引发低热和类似流感的症状,一般会较快缓解。
手术治疗
主要是进行口腔黏膜赘生物切除术。
适应证:口腔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寻常疣、
尖锐湿疣、局灶性上皮增生、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口腔白斑、人类乳头瘤病毒相关口咽鳞状细胞癌等。
注意事项:术后注意预防性抗感染治疗,以免发生术后感染。
物理治疗
治疗方法:激光消融、电刀烧灼、液氮冷冻等。
适应证:局灶性上皮增生、寻常疣、尖锐湿疣、口腔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等。
注意事项:物理治疗后可能会复发,建议可以与药物治疗相配合,提高临床疗效。
治愈情况
自愈
部分口腔HPV感染可自愈。也有部分患者无法自愈,甚至进展为恶性肿瘤。
治愈
通过外用药物、手术以及物理治疗,可以清除掉黏膜表面的病损。
但是目前并无药物可以确保清除体内的HPV病毒,药物治疗可使部分患者HPV有转阴的可能。
预后因素
及时有效治疗、避免口交行为、避免多个性伴侣、停用免疫抑制剂等,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危害性
口腔HPV感染的主要危害是引发口腔黏膜的各种损害和赘生物。
严重时,可能引发人类乳头瘤病毒相关口咽鳞状细胞癌。
口腔HPV感染可能会让患者产生较为严重的恐慌、焦虑、羞耻感。
口腔HPV感染者需要饮食清淡,避免粗糙食物,注意合理性生活等。
日常管理
出现口腔HPV感染后,需要在日常中注意下列事项。
饮食保持清淡,治疗后不要吃辛辣刺激以及硬、粗糙的食物,避免损伤病损处的黏膜。
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感染。
避免口交等不正确的性生活方式,避免再次感染HPV。
注意调整心态,如果焦虑不安,由家人或者医生进行及时疏导。
病情监测
关注口腔内赘生物的生长情况,例如是否变大、数量是否增加等。
观察症状是否有减轻或者加重,例如口腔疼痛、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
随诊复查
一般在治疗后的最初3个月,每2周复诊1次。不同病情,实际复诊时间会有一些差别。
若出现病情加重,或者出现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主要复诊内容为进行体格检查,观察口腔内赘生物是否复发,再次长赘生物时可能进行相关医学检查。
预防
下列措施能够帮助降低发病风险,但是并不能杜绝发病。
加强性教育,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减少口交,避免性滥交,避免过早性交。
性生活时规范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口腔HPV感染的几率。
及时接种HPV疫苗,有助于预防高危型HPV的感染。
定期进行HPV等性传播疾病的筛查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