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性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手足部水疱及溃疡等
由口蹄疫病毒感染所致
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方法,应给予隔离并予以对症治疗等
定义
口蹄病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家养和野生的70多种偶蹄哺乳动物,如猪、牛等,偶可感染给人,属于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本文主要介绍人患口蹄病的情况。
人患口蹄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及皮肤(主要为手、足)发生水疱及溃疡。
发病情况
人类很少感染口蹄病,仅在东欧、西欧、非洲及南非等国家有病案报道,且多呈散发病例。
本病各年龄段均可感染,以儿童发病为多,无明显性别差异。
致病原因
人患口蹄病是由于感染了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患口蹄病的动物及潜伏期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感染,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
间接接触感染,通过被污染的土壤、空气飞沫或吸入含病毒的尘埃、食用被污染的水源和食物而感染。
易感人群
人对口蹄疫病毒易感性较低,该病在人群中很稀少。
畜牧人员、兽医、屠宰工、肉类加工人员和饮用病畜的生乳制品人员是最易受感染的人群。
主要症状
本病潜伏期多为2~18日,平均3~8日。
前驱期
发病初期可表现为发热、头痛,舌及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吞咽不适,
局部淋巴结肿大等。
发疹期
初期症状1~2日后,在病毒侵入处可出现典型的水疱症状,常见于手部皮肤及口腔黏膜。
水疱大小不一,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疱壁薄而透明。
初期疱内液体多清亮或稍混浊,可自行吸收或转为脓疱,有些水疱破溃后可形成溃疡,随后逐渐愈合。
此期体温可达39℃,可有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少数可有低血压、心肌炎等。
恢复期
高热数日后可进入恢复期,多数患者经及时对症治疗可完全康复。
婴幼儿,老年患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可有严重的呕吐、腹泻、心肌炎及继发感染。
其他症状
存在口腔水疱者,在进食及说话时可感口腔疼痛感明显,可伴有流涎(流口水)、口臭。
并发症
婴幼儿,老年患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可能会出现如下并发症。
心肌炎
可能会表现为发热、胸闷、心悸、
心脏杂音、心脏增大等。
继发感染
皮肤水疱破裂、搔抓皮肤等,可能会继发皮肤感染。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接触患口蹄病的病畜后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呕吐、流涎、皮肤水疱等时,建议及时就医。
皮肤科
出现口腔水疱、溃疡、手足水疱等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高热患者,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时,常需要做全身体格检查,建议穿着容易穿脱衣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体温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头痛,吞咽不适,恶心、呕吐等?
是否有皮肤水疱、溃疡,口腔水疱、溃疡等?
是否有流涎(流口水)、口臭?
上述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病史清单
是否有接触过患口蹄病的病畜?
是否喜爱饮用生乳制品?
是否有艾滋病等免疫力低下病史?
是否有食物、药物过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毒核酸检测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确诊,感染者可能存在以下病史。
接触过患口蹄病的病畜,如为畜牧人员、兽医、屠宰工、肉类加工人员等。
饮用未经消毒的生乳制品。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及皮肤(主要为手、足)发生水疱及溃疡等。
部分可有头痛、恶心、呕吐、腹泻、流涎(流口水)、口臭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象多正常或可有白细胞计数轻度增加,若继发细菌感染时可有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目前检测口蹄疫最可靠的方法,主要是应用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来分离病毒。
如检测到口蹄疫病毒即可确诊。
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试验包括补体结合试验及病毒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是检测口蹄疫最早的标准化方法,目前仍在使用。
组织病理学检查
可表现为在皮肤、黏膜上皮深层有局限性水疱,在其邻近的细胞中有核内包涵体。
鉴别诊断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也可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出疹,故本病需要与手足口病进行鉴别,具体鉴别要点如下图。
鉴别要点 | 口蹄病 | 手足口病 |
---|
病毒 | 口蹄疫病毒 | 柯萨奇病毒A16为主 |
潜伏期 | 2~18天 | 4~7天 |
传播途径 | 家畜-人传播 | 人-人传播 |
好发人群 | 牧民、兽医及儿童 | 学龄前儿童 |
皮疹特点 | 硬腭、颊部、齿龈及舌部出现疼痛性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四周绕以红晕;\n掌、跖及指(趾)的背面及侧缘有丘疹及水疱,不易破,周围有红晕。 | 掌、跖及指(趾)间\n有水疱,疱易破,形成浅表性溃疡,且有水肿;\n舌、颊部、齿龈及唇部皆易发生水疱。 |
全身症状 | 疲乏、头痛、发热及口腔黏膜烧灼感 | 轻微,有低热或无 |
预后 | 轻者自愈,重者可致死 | 自愈 |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目前口蹄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用药等为主。
一般治疗
感染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发热期予以流质、半流质饮食,多饮水,卧床休息。
发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可用2%~3%的双氧水或0.1%的过锰酸钾溶液清洗黏膜溃疡或漱口。
水疱部位可用0.01%的
高锰酸钾液冲洗,破溃明显时可涂以1%甲紫或
碘甘油。
手足患部可涂以抗生素软膏如青霉素、
氯霉素、链霉素等,可以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如合并细菌感染,可以适当应用抗生素,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进行选择。
治愈情况
本病一般预后较好,仅少数重症患者、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可并发心肌病变或严重感染,可能会导致死亡。
日常管理
发热期可以进食流质或半流质软食,如面条、小米粥等。
保持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不要搔抓皮肤。
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休息。
不要接触患口蹄病的病畜,不饮用未经消毒的生乳制品。
预防
对家畜进行口蹄疫疫苗的接种,此为预防口蹄病的根本措施。
经常对饲养场所、饲料以及运输工具等做好消毒工作。
宣传教育,加强人群自我保护意识,在动物疫区不进食未经消毒的乳制品,工作人员也要做好个人防护。
加强管理和检疫,有疑似口蹄病发生时,需要进行及时上报,严格实施封锁、隔离、消毒和治疗综合性措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