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毛滴虫又称口腔梨形虫。本虫有滋养体而无包囊期。寄生在口腔、齿垢及断的龋洞内,通过人与人直接接触、飞沫及滋养体污染食物或食具而传播。
口腔毛滴虫[trichomonas tenax(muller,1773)]为寄生口腔的梨形鞭毛虫,仅有滋养体期,平均体长6-10 μm,有4根前鞭毛和1根无游离端的后鞭毛,侧缘具有节奏性的波动膜,与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相比略长。以纵二分裂法繁殖,本虫定居于牙垢及龋齿的蛀穴,为口腔共栖原虫。
据文献资料认为与
牙龈炎、牙周炎、单纯龋齿、冠周炎等有关,曾有呼吸道感染及扁桃体陷窝内查见本虫报告。实验诊断可用牙龈刮拭物作生理盐水涂片镜检或作培养。滋养体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大,在室温下可生存3~6天,借飞沫或污染的食物、餐具间接传播。无需治疗,平时注意口腔卫生,虫体可被清除。本虫分布广,世界各地均有报道。
虫体可释放溶酶体酶,使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口腔毛滴虫还可寄生于颌下腺,引起颌下腺肿胀,亦可下延引起支气管炎和
肺部感染。
病原学诊断可取龈间隙、齿间隙、牙垢及龋表面等附着物或渗出物作生理盐水直接涂片,亦可采用Noguchi一Ohira腹水培养基、Loche液、Loche一egg一serum培养基、洛克氏液血清培养基和生理盐水作培养观察。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核酸诊断也已取得进展,采用PCR技术可扩大本虫EF一la及EF一2氨基酸编码区DNA三种不同克隆并行测序。
甲硝唑治疗口腔毛滴虫病有较好疗效。保持口腔卫生为预防感染的有效方法。
预防本病的唯一有效措施是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积极治疗龋齿、
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疾患。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