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定量的液体和药物经肛门灌入结直肠内
帮助患者清洁肠道,解除便秘和肠胀气,也可用于肠道给药和营养
灌肠前患者应排净大小便
操作较为安全,极少导致死亡,也很少发生并发症
定义
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溶液或药物经肛门灌入到直肠或结肠内,以帮助患者排出粪便和积存气体,清洁肠道,还可用于检查、手术前准备,直肠内用药或营养等。
临床上常用的灌肠方法有:不保留灌肠(包括大量不保留灌肠、小量不保留灌肠)和保留灌肠。
不保留灌肠:通过清洁肠道刺激肠管蠕动,排出肠道内积存的粪便,主要用于肠道手术和检查前的准备。
保留灌肠:将药液灌入到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灌肠可用于治疗
高热、多种毒物中毒、
肝性脑病、肠道内感染等疾病。
还可用于造口患者的营养治疗。
另外,灌肠还可用于钡剂灌肠、肠镜等检查,肠道手术、分娩前的准备等情况。
治疗效果
通过灌肠,便秘、肠胀气、肠梗阻等疾病,可以得到缓解。
灌肠后可以进行
排粪造影检查、肠镜检查、肠道手术,可辅助诊断、治疗肠道内疾病。
灌肠后分娩,减少分娩过程中的便意感,能够让孕妇安心用力,还可以促进子宫收缩、避免产后感染。
降温灌肠,可以帮助高热患者快速降温。
灌肠可以帮助患者摄入营养,避免营养不良等情况发生。
安全性
灌肠通常很安全,极少导致死亡,也很少发生并发症。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灌肠操作通常难度较小,属于常规的临床技术。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费用通常在30~100元之间,包括治疗费、药费等。
根据医院等级、药品种类不同,费用也会有所差别。
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尽相同。
医院科室选择
灌肠属于常规护理操作,通常情况下,一级及以上级别的医院都可进行。临床各科如急诊科、普外科、妇产科等,视患者病情需要均可开展。
适宜情况
还可用于术前准备、分娩前准备、肠镜检查前准备等。
经肠道给药,可以镇静、催眠,治疗肠道内感染等疾病。
经肠道营养。
不宜情况
妊娠。
严重心血管疾病(禁行保留灌肠)。
肛门、直肠、结肠手术患者、大便失禁患者,不宜行保留灌肠。
肝性脑病患者禁行肥皂水灌肠 [1-2]。
需要完善灌肠前检查、准备、护理等。
患者可住院或门诊接受灌肠治疗。
治疗前检查
治疗前通常不进行实验室检查,但医护人员会详细了解病史、进行体格检查,以便明确身体状况是否适合灌肠,排除不宜情况(禁忌证)。
治疗前准备
患者准备
患者灌肠前需要尽量排尽大小便。
灌肠液准备
灌肠液应温度适宜,可根据药理性质、年龄、季节作适当调整;药物及剂量应由医生制定。
大量不保留灌肠
常用灌肠液为生理盐水或0.2%~0.5%肥皂水500~1000ml,温度39~41℃。
小量不保留灌肠
常用灌肠液“1-2-3”溶液(50%
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甘油50ml加等量温开水。
保留灌肠
灌肠液一般按医嘱配制,灌肠液量在200ml以下。
药物准备
灌肠后可使用如下药物进行灌肠治疗。
灌肠时机
保留灌肠以晚上睡眠前为宜,因为此时活动减少,药液易于保留吸收。
非保留灌肠,没有时间上的需求。
治疗过程
治疗体位
常用2种体位:左侧卧位和仰卧位。
左侧卧位:这是最常用的体位。患者左侧卧位,双腿屈曲,裤子退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铺中单。
仰卧位:不能控制排便的患者可取仰卧位,臀下垫便器。
灌肠过程
治疗过程按大量不保留灌肠、小量不保留灌肠、保留灌肠三个分别论述。
大量不保留灌肠
操作者将灌肠筒挂于输液架上,液面高于肛门40~60厘米。
灌肠筒连接肛管,排尽空气,见液体流出后,止血钳夹闭橡胶管。
暴露肛门,患者需配合进行深呼吸,操作者将润滑后的肛管轻轻插入直肠,成人7~10厘米,小儿4~7厘米,固定肛管,开放橡胶管,使液体缓缓灌入。
如患者有便意或感到腹胀,需要做深呼吸,操作者同时适当降低灌肠筒的高度,减慢流速。
待溶液将要灌完时,夹紧肛管,用卫生纸包裹肛管,一手持卫生纸抵住肛门,另一手轻轻拔出肛管放入弯盘内,擦净肛门。
操作后患者需平卧,忍耐5~10分钟后再排出。如果是降温灌肠,液体要保留30分钟。
小量不保留灌肠
操作者戴手套,将弯盘置于患者臀旁,润滑灌肠器管路前段,排气后夹闭。
暴露肛门口,患者需配合进行深呼吸,操作者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7~10厘米。
操作者固定肛管,开放橡胶管,缓缓注入溶液,注毕夹管,取下注洗器再吸取溶液,松夹后再行灌注,如此反复直至溶液注完。
如用小容量灌肠筒,液面距肛门低于30厘米。
操作后患者需平卧,尽量保留溶液10~20分钟后排出。
保留灌肠
患者需配合进行深而慢呼吸,操作者用同样手法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15~20厘米,按小量不保留灌肠操作方法注入药液。
灌肠液注入完毕,拔出肛管,用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揉片刻,嘱患者卧床休息,尽量忍耐,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
注意事项
在灌肠过程中,如有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促等不适症状,患者应立即告知操作者,必要时停止灌肠、平卧,避免虚脱和其他意外发生。
治疗时间
一般来说,灌肠用时15~30分钟,具体时间与使用的设备、技术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有关。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灌肠后需忍耐5~20分钟,甚至1小时以上,才能将溶液排出,以保证治疗效果。
不同类型的灌肠忍耐时间不同。
大量不保留灌肠通常需要忍耐5~10分钟。如果是降温灌肠,液体要保留30分钟。
小量不保留灌肠需要10~20分钟。
保留灌肠则需要卧床休息1小时以上。
治疗后需观察半小时,若无异常,可恢复日常活动。
监测与检查
灌肠后一般无需进行监测或检查。如果是降温灌肠,排便后30分钟,需要监测体温。
饮食营养
灌肠治疗后,饮食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加强饮食营养,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无刺激、低纤维、易消化的食物。
多饮水,每日饮水1500ml以上,以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隔夜及过期食物。
严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戒酒。
并发症及应对
虚脱
虚脱的发生与全身状况差、灌肠次数过多、速度过快、灌肠液过量等可能有关。
在灌肠过程中或灌肠后,患者如出现剧烈腹痛、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灌肠,并告知医生。
肠黏膜损伤
肠黏膜损伤可出现肛管头端带血、便中带血、便血等情况。
操作者在灌肠前对肛门充分润滑,可以预防肠黏膜损伤的发生。
灌肠后操作者会仔细查看退出肛管头端有无血迹。
患者灌肠后,如果出现便中带血、便血等情况时,请及时告知医生。
直肠穿孔
临床较为罕见,主要发生在高龄、肠蠕动弱且伴有长期便秘、慢性结肠梗阻、结肠功能紊乱、缺血性病变等疾病的患者。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要立即告知医生进行肛门指诊等检查。如果有直肠穿孔,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恢复过程
疼痛情况
灌肠一般不会出现疼痛,如果有疼痛,及时告知医生,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后续治疗
治疗后用药
长期灌肠患者肛周有患湿疹的可能,每次灌肠后需涂
氧化锌软膏保护肛周皮肤,同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复查
灌肠术后通常不需要复查,观察患者排气、排便情况即可。
如果有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需及时报告主管医生或前往医院就诊。
日常生活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以维持正常排便。
坚持适当锻炼,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久坐不动。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便秘的发生。
不要压制便意,一旦有便意时,应及时如厕。
出现负面情绪时,及时调整心理状态。
避免使用易于导致便秘的药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