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是使用不同的刮痧器具和介质在体表进行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通常3~6天可以退痧,一般不会留有瘢痕
刮痧后宜饮食清淡,不宜进食生冷、油腻食物
根据病情需要可继续在相同或者不同部位进行刮痧
定义
刮痧是在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由医生根据施术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刮痧器具,蘸取一定的刮痧介质,按照相应的动作要求和技术要领,在体表的特定部位进行操作,使皮下出现点状或斑状出血点,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可以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多科的疾病。
对于外感性疾病、疼痛性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和神经、肌肉、血管性疾病、小儿惊风、女性月经异常等疾病有较好的效果,还可用于养生保健、病后恢复、减肥、美容等。
治疗效果
对于非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尤其是中暑等外感类疾病、急性疼痛等急性病症,刮痧能较快地发挥治疗效果,对于慢性疼痛、退行性病变、女性月经异常类疾病以及保健美容类,刮痧发挥的效果相对较慢。
安全性
刮痧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通常很安全,操作前注意刮痧的禁忌人群和禁忌部位,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在我国很多地区医院的中医科或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等科室都开展了刮痧疗法。在我国古代就有记载刮痧治疗疾病的书籍,刮痧操作历史悠久,技术已经很成熟。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根据不同地区、医院等级、所用耗材、施术部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刮痧的费用会有一定的差别,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各地医保政策、就诊医院级别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各级中医院以及设有中医科的西医院都可以进行刮痧操作治疗,一般可以选择西医院的中医科或者中医院的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等科室就诊。
适宜情况
外感性疾病:中暑、感冒、外感发热、恶心呕吐、咳嗽。
疼痛性疾病:软组织疼痛、牙痛、咽喉肿痛、急性腰扭伤、肩周炎、颈椎病、落枕。
胃肠道疾病:恶心呕吐、胃肠炎、便秘、腹泻。
骨关节退行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痛。
皮肤、神经、肌肉、血管性疾病: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头痛头昏、
静脉曲张、失眠、神经官能症、晕车、晕船、晕机、
慢性疲劳综合征、轻度脏腑功能失调以及
亚健康状态。
儿科疾病:疳积、食欲不振、遗尿、惊风。
五官科疾病:耳鸣、鼻炎、
鼻窦炎、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
防病保健:病后恢复、减肥、美容等。
不宜情况
禁忌人群
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危重病证的患者。
感染性疾病,患有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皮肤高度过敏、皮肤瘢痕、局部皮肤烧伤、体表肿瘤、皮肤溃烂,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外伤骨折处。
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等不配合进行刮痧者。
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
禁忌部位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囟门未闭合的小儿。
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以及大血管显现处等部位。
治疗前检查
刮痧作为一种生活中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日常实际应用时,治疗前一般不进行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前准备
掌握患者的基本病情
施术者在刮痧操作前应掌握患者的病情,包括现病史和既往史,排除刮痧疗法的禁忌证,勿在患者过饥或者过饱、不能配合的情况下操作。
选择合适的刮痧器具
刮痧器械要求边缘光滑圆润,形状及规格要根据人体刮拭部位不同,制成不同边缘弧度、不同厚薄、大小不一的刮板,多以砭石、
水牛角、玉石等为材质,也可使用边缘光滑、洁净、易于手持、不易损伤皮肤的日常用具,如铜钱、汤勺、瓷片、苎麻等。
常用的刮痧板可以按照材质分类也可以按照形状进行分类。
按材质分类
水牛角刮痧板:用天然水牛角加工制成,水牛角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化瘀、消肿的作用,水牛角质地坚韧,光滑耐用,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
砭石刮痧板:用特殊的砭石加工制成,砭石具有一定的镇惊、安神、祛寒的作用。
陶瓷刮痧板:用陶瓷材料烧制而成,具有耐高温、防静电的作用。
玉石刮痧板:用玉石材料加工而成,具有一定的润肤、美容的作用。
木竹类刮痧板:用木材或竹子材料加工而成,檀香木具有行气温中、开胃止痛、提神静心的功效;
沉香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
按形状分类
椭圆形刮痧板:呈椭圆形或月圆形,边缘光滑,适合用于人体脊柱双侧、腹部和四肢肌肉较丰满部位的刮痧。
方形刮痧板:一侧薄而外凸成弧形,对侧厚而内凹为直线形,呈方形,适合用于人体躯干、四肢部位的刮痧。
缺口形刮痧板:边缘设置有缺口,可以扩大接触面积,减轻疼痛,适合用于手指、足趾、脊柱部位的刮痧。
三角形刮痧板:呈三角形,棱角处便于点穴,适合用于胸背部肋间隙、四肢末端部位的刮痧。
梳形刮痧板:呈梳子状,可以保护头发,适合用于头部刮痧。
选择合适的刮痧介质
水剂
夏秋季可用凉开水,冬春季节可以用温热水,也可以根据病情证型的不同使用薄荷水、木香水、葱姜水等水剂,可以一定程度发挥薄荷、木香的辛散行气的功效。
油剂
可以采用刮痧专用油或者茶籽油、麻油及其他植物油等多种有润滑作用的油剂。
刮痧专用油是指用芳香的中草药与医用油精炼而成的油剂,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解肌发表、缓解疼痛、帮助透痧、润滑护肤增效等作用,适合用于成人刮痧,或刮痧面积大者,或皮肤干燥者。
乳膏剂
刮痧乳是天然植物合成的乳剂,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润滑护肤增效的作用。
冬青膏是临床上常用的刮痧用乳膏制剂,适用于跌打损伤的肿胀、疼痛及陈旧性损伤和寒性病证的治疗。
既有护肤又有润滑作用的刮痧乳,多用于儿童刮痧,或面部刮痧,或进行走罐时。
其他介质
可以用水油混合剂作为刮痧介质,如在小碗内盛热水,然后加少许植物油即可。
鸡蛋清也可用作刮痧介质,尤其适用于夏季。
滑石粉等生活中一些质地细腻、润滑的物质也可用作刮痧介质。
选择合适的刮痧场所和体位
选择空气清新、流通的室内环境,并注意保暖、避风,冬季应注意避免感受风寒,夏季应避免空调、风扇等直吹刮痧的部位,以免受风。
选择舒适、能充分暴露刮痧部位、施术者便于操作、患者能坚持的合适的体位。
清洁消毒
施术者双手要严格消毒,刮痧工具、刮痧部位要严格消毒。
刮痧前要仔细检查刮痧的器械,防止器械有突起等刮伤皮肤。
知情同意
对于初次接受刮痧治疗、情绪过于紧张的患者,应进行通俗易懂的宣教,说明刮痧操作的具体部位、治疗时间以及治疗目的、注意事项等,消除恐惧心理,争取患者的配合。
治疗过程
持板方式
一般为单手握刮痧板,将刮痧板的底边放置在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拇指与另外四个手指自然弯曲,放置在刮痧板的两侧,要求掌虚指实。
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为宜,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施术部位准备
充分暴露施术部位,施术者消毒双手和刮痧器具后,对施术部位进行消毒。
消毒后根据具体治疗需求,在施术部位涂抹相应的介质进行润滑。
根据具体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刮痧器具、刮痧方法。
刮痧方式
根据疾病类型、刮痧部位的不同,刮痧操作的力量大小、速度快慢、刮痧方向也不同。
按刮痧部位分类
头面部挤痧法:术者双手拇指与示指相对向上用力挤捏少许受术部位皮肤,挤出一小块皮下
瘀斑,适用于头部的太阳穴和两眉心等处,上肢前面也可使用。
头面部刮痧法:清洁皮肤后均匀涂抹介质,用刮痧板依次按照前额、眼周、面颊、口周、鼻部、下颌的顺序进行刮痧,力度不宜过大。刮痧时应沿肌肉纹理走向或顺应骨骼形态单方向刮拭,如觉刮痧板下有条索或粒状物宜采用压力稍大、速度稍慢的手法重点操作,刮至皮肤轻微发热或皮肤潮红即可,不要求出痧。头部有头发覆盖,不必涂介质,直接在头上刮拭,按由头顶向四周、由上至下的方向刮痧,刮至头皮有发热感为宜。
腰背部刮痧:清洁皮肤后均匀涂抹介质,用刮痧板在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如发现有敏感压痛点,则重点刮拭或采用局部按揉法,以局部出痧为佳。
按刮痧的力量大小分类
轻刮法:刮痧板接触皮肤后下压刮痧的力量小,被刮者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觉。轻刮后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此法宜用于老年体弱者、疼痛敏感部位、辨证属于虚证的患者。
重刮法:刮痧板接触皮肤后下压刮拭的力量较大,以患者能承受为度,适合用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丰富处、青壮年体质较强者以及辨证属于实证、热证的患者。
按刮痧的移动速度分类
快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适合用于体质强壮者,主要用于刮拭背部、四肢以及辨证属于急性、外感病证的患者。
慢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内,适合用于体质虚弱者,主要用于刮拭头面部、胸部、腹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及辨证属于慢性、体虚内伤病症患者。
颤刮法:用刮痧板的边角与体表接触,向下按压,并做快速有节奏的颤动,每分钟100次以上;或在颤动时逐渐移动刮痧板。适合用于痉挛性疼痛的病症,如胁痛、胃痛、小腹痛和小腿抽筋等。
按刮拭方向分类
直线刮法:又称直板刮法。用刮痧板在人体体表进行有一定长度的直线刮拭,适合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部位。
弧线刮法: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痧痕,操作时刮痧方向多循肌肉走行或根据骨骼结构特点而定,适合用于胸背部肋间隙、肩关节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
逆刮法:与常规的刮拭方向相反,从远心端开始向近心端方向刮拭。适合用于
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浮肿患者或按常规方向刮痧效果不理想的部位。
旋转法:做有规律的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刮拭,力量适中,不快不慢,有节奏感。适合用于腹部肚脐周围、女性乳房周围和膝关节髌骨周围。
推刮法:刮拭的方向与术者站立位置的方向相反,如术者在患者的右侧前方,刮拭患者左侧颈肩部时,宜采用此法。
按刮痧板接触体表部位分类
摩擦法:将刮痧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此法适合用于麻木、发凉或绵绵隐痛的部位,如肩胛内侧、腰部和腹部;也可用于刮痧前的放松。
梳刮法: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从前额发际处及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方向刮拭,刮痧板或刮痧梳与头皮呈45°角,动作宜轻柔和缓,如梳头状,故名梳刮法。此法宜用于头痛、头晕、疲劳、失眠和精神紧张等。
点压法:又称点穴手法,用刮痧板的边角与穴位呈90°垂直点压穴位,力量由轻到重,以患者能承受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重复操作5~10次。此法适合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或刮痧力量不能深达,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骨骼关节凹陷部位,如环跳、委中、犊鼻、水沟和背部脊柱棘突之间等。
按揉法:刮痧板以20°左右的角度在体表经络穴位处做按揉点压,点压后做往返循环或顺逆旋转。操作时刮痧板应紧贴皮肤不滑动,每分钟按揉50~100次,力量宜深透。此法宜用于太阳、曲池、足三里、内关、太冲、涌泉、三阴交等穴位。
角刮法:使用角形刮痧板或让刮痧板的棱角接触皮肤,与体表呈45°,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手法要灵活,不宜生硬,避免用力过猛而损伤皮肤。此法宜用于四肢关节、脊柱两侧经筋部位、骨突周围、肩部穴位、沟、窝、凹陷等部位,如风池、内关、合谷、中府等。
边刮法:将刮痧板的长条棱边,与体表成45°进行刮拭。此法宜用于对大面积部位的刮拭,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
刮痧特殊手法
弹拨法:用刮痧板的边角在人体肌腱、经筋附着处或特定的穴位处、利用腕力进行有规律的点压、按揉,并迅速向外弹拨,状如弹拨琴弦,故名弹拨法。操作时手法轻柔,力量适中,速度较快,每个部位宜弹拨3~5次。此法宜用于治疗骨关节、韧带等处的疼痛。
拍打法:又称打法、叩击法。用刮板一端的平面或者术者用虚掌或指尖拍打体表部位的经穴、皮肤,此方式多用于四肢,尤其是肘窝和腘窝处。
放痧法:又称挑痧法。刮痧后,皮肤上出现明显凸起的瘀斑、痧疱或青紫肿块,用酒精棉球消毒后,用
三棱针或一次性采血针头,紧贴皮肤平刺,放出瘀血少许,使瘀血、邪毒得泻。术后用碘伏消毒,并用胶布或创可贴加压固定。此法宜用于腘窝、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曲张之瘀血,也可用于中暑、急性腰扭伤、下肢静脉曲张等病症。
扯痧法:又称揪痧法、挤痧法。施术者手上蘸适量介质并涂抹于受术部位,术者五指屈曲,用屈曲的中指和示指第二指节夹住施术部位,将皮肤和肌肉夹起并用力回扯,或撕扯特定部位,在回扯的过程中,被夹持的皮肤和肌肉会从指间快速滑脱,发出“叭”声,如此反复进行。同一部位连续反复操作,直至局部皮下出现纵向条状红色或暗红色痧块。此法宜用于头面部的印堂、颈部天突和背部夹脊穴等部位。
刮痧顺序和方向
刮拭顺序与方向的总原则是由上而下、由前而后、由近及远、由内到外单方向刮拭,即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
头部一般采用梳刮法,可以由前向后直刮,或采用散射法,由头顶中心向四周刮;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刮,下颌向外上刮;肩上由内向外,肩胛部由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横刮;背、腰部、胸腹部由上到下,从内到外刮;上下肢宜向末梢方向刮。
全身刮痧者,顺序一般为头、颈、肩、背腰、上肢、胸腹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刮痧时应注意点、线、面结合,即穴位、经脉、局部皮部相结合。
刮痧时,除了向刮拭的方向用力施加一定的压力外,还要对刮拭部位向下按压。
刮痧的补泻
刮痧的补泻方法为临床常用的综合手法,针对实证疾病一般采用泻法,虚证疾病一般采用补法,虚实夹杂或无明显虚实的疾病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法。
刮痧补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量小,刮拭速度慢,刮拭时间相对较长。刮痧补法适合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证患者,或对疼痛敏感者等。
刮痧泻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量大,刮拭速度快,刮拭时间相对较短。刮痧泻法适合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证患者以及骨关节疼痛患者。
刮痧平补平泻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和移动速度适中,刮拭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而有所不同。此法适合用于虚实夹杂体质的患者,尤其适用于亚健康人群或健康人群的保健刮痧、慢性疾病患者的康复刮痧。
刮痧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刮痧的手法要用力均匀,手法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
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
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虚证、寒证出痧少。
年迈体弱、儿童、对疼痛敏感的患者宜用轻刮法刮拭。
用于治疗急痧及重症痧症时,一般要痧毒出尽。若用于防病保健,不强求出痧,用于面部美容时不要求出痧。
刮痧的过程要保持施术部位的皮肤润滑,应该一边刮痧一边蘸取刮痧的介质,不可以干刮。
肌肉丰满处,如背部、臀部、四肢可以用刮痧板的横面刮拭。对一些关节处、四肢末端、头面部等肌肉较少、凹凸较多的部位可以用刮痧板的棱角刮拭。
下肢静脉曲张或下肢肿胀者,适合由下向上刮拭,采用逆刮法。
刮拭时遇关节部位不可强行重刮,皮肤感染、破溃、痣瘤及急性骨折、扭挫伤的局部应避开刮拭。
刮痧过程中需仔细观察和询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刮痧的操作。
刮痧过程中,如遇晕刮,即出现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或血压下降、神志昏迷时,应立即停止刮痧,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一般即可恢复,严重者需及时抢救。
痧斑未退的部位,不宜反复刮拭。再次刮痧需要间隔3~6天,以痧斑消退为准。
治疗时间
治疗时间根据具体病情、施术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从数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
一般每个部位刮拭20~30次,每位患者可以选择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10~20分钟,全身刮痧宜20~30分钟,或者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急性病的刮痧疗程一般是到痊愈即止,慢性病一般7~10次为1个疗程。
两次刮痧之间一般以痧退、手压皮肤无疼痛感为衡量标准,一般间隔3~6天不等,若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
护理
刮痧后的注意事项
刮痧后应用干净毛巾、纸巾或消毒棉球将刮拭部位的刮痧介质擦拭干净。
出痧后30分钟以内不宜洗澡,应该等皮肤毛孔闭合后方可洗浴,一般为3小时左右。
刮痧过程中产生的酸、麻、胀、痛、沉重等感觉,均属正常反应。刮痧出痧后的1~2天,皮肤可能出现轻度疼痛、发痒或有轻微灼热感,属于正常现象,数天后即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特殊处理,注意保护刮痧处的皮肤,宜穿棉质柔软舒适的衣物。
饮食宜忌
刮痧后适宜饮用温水或者淡盐水,休息片刻。
刮痧后不宜即刻食用生冷、油腻肥甘食物。
刮痧后宜饮食清淡。
并发症及应对
刮痧中或者刮痧后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仆倒等现象,应及时停止刮痧,使患者平卧休息,取头低脚高体位,饮用温开水或糖水等,并注意保温,或用刮痧板点按患者百会穴、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穴,必要时需急救处理。
恢复过程
疼痛的恢复情况
刮痧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疼痛、灼热等情况,一般1~2天可缓解。
局部出痧的恢复情况
局部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
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一般3~6天可以消退,也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但一般不会留下
瘢痕和
色素沉着。
后续治疗
刮痧后症状缓解者,可以继续刮痧疗法,可以在相同部位或者不同位置进行刮痧,也可以配伍中药内服、外用等多种治疗方法。
刮痧后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者,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病情后决定是否需要继续刮痧治疗或更改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
出痧后注意避风寒,防止邪气入侵。
刮痧后应避免熬夜,规律作息,可以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局部疼痛一般可耐受,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一般3~6天左右痧可消除,局部一般不留有色素沉着。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