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截骨术

更多功能

股骨近端截骨术
概述 麻醉方式 术前准备 适应证 禁忌证 手术步骤 术后并发症 术后护理 术后饮食 手术影响
采用截骨术治疗骨关节疾病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25年Lolenz等提出,经粗隆间截骨可治疗骨关节炎。1935年McMurray采用Lolenz分叉截骨,即经粗隆间斜行截骨,将股骨远端尽量向内侧移位,治疗进展期髋关节骨关节炎,对解除疼痛有明显效果,其解除疼痛的机制是截骨后体重至股骨远端的传递路径改变的结果。1936年Malkin报道了采用单纯粗隆间截骨术可治疗进展期髋关节骨关节炎。1950年Pauwel报道了对早期髋关节骨关节炎采用内翻截骨治疗的结果,并建议这一手术措施应用于年青患者,对伴有髋臼发育不良和股骨头向外侧移位者疗效更好。最初Pauwel并不强调截骨端的移位,但是在1956年他介绍了如果在截骨断端内收位可改变股骨头的外形时,则应做外翻截骨。1960年Nissen报道用股骨远端内移截骨治疗早期髋关节骨关节炎,如果治疗较早,不仅能改变股骨近端的力学传递,而且可以启动其生物学愈合过程,阻止骨关节炎的发展,并指出股骨远端向内轻度移位与明显移位的效果相同。Harris和Kirwan报道了内移截骨术2~9年的随诊结果,并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早期与晚期两组。其结果是如果患者髋关节屈曲90°、股骨头无塌陷、Shenton线完整连续、股骨头的球度保持良好者,则无论从临床或是X线检查其结果均为优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