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皮肤变硬为特征的慢性结缔组织病
皮肤出现硬化性斑块,皮损局部疼痛、瘙痒、紧绷感、感觉减退
病因尚不明确,免疫、遗传、血管功能障碍、胶原合成等多因素参与
主要为药物治疗、光照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局限性硬皮病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炎症性或硬化性斑块。
分型
斑块状硬皮病
皮损部位多分布于躯干,但也可以发生于身体各处。
一般不影响肢体功能。
泛发性硬皮病
至少出现4个硬化斑块,且至少2处不同解剖部位受累。
常始于躯干部位,然后向肢端扩散,通常面部很少受累,不累及手指和足趾。
此型可转化为系统性硬皮病,自然缓解较斑块性硬皮病少见。
线状硬皮病
表现为线状分布的硬斑型斑块。
多于10岁前起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局限性硬皮病类型。
病变出现在四肢或颜面部,但也可出现在躯干,可有1处或多处受累。
深部组织(皮下组织、肌肉或骨)受累可导致严重畸形,包括
肌无力、
关节挛缩,生长期儿童还可出现肢体不等长。
其他类型
其他类型的局限性硬皮病包括混合性硬皮病、点滴状硬皮病、深部硬皮病等。
流行病学
局限性硬皮病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疾病,发病率从0.4/10万人到2.7/10万人不等,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
儿童发病率为每年每百万儿童3.4例,绝大多数表现为线状硬皮病。
女性比男性更易患病,女性中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6~6倍。
致病原因
局限性硬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提出很多可能的病因,包括自身免疫、遗传因素、血管功能障碍、胶原合成异常。
自身免疫因素
目前普遍认为,免疫功能障碍参与了局限性硬皮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局限性硬皮病存在
自身抗体阳性,体内T辅助细胞及其他炎症通路相关的循环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升高的现象。
遗传因素
目前易感基因尚未明确,但局限性硬皮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也参与发病。
血管功能障碍因素
皮损标本中检测到真皮毛细血管数量减少、血管基膜异常和内皮细胞损伤,支持血管功能障碍参与该病的发生。
胶原合成异常
成纤维细胞胶原生成的调节异常,合成更多胶原,导致胶原沉积、纤维化,皮肤和(或)皮下组织被胶原纤维替代,导致皮肤紧绷、坚硬。
诱发因素
多种环境因素、感染、创伤、药物等因素可能诱发局限性硬皮病。
环境暴露(如长期接触X线辐射)。
感染(如疏螺旋体等)。
皮肤创伤(如擦伤、手术)。
主要症状
斑块状硬皮病
皮损呈单发或多发性边界清晰的椭圆形至圆形斑块,呈淡红色或紫红色。
数周或数月后直径可扩散至1~10cm甚至更大的光滑、质硬、稍凹陷、象牙白或黄白色皮损。
皮损表面干燥,具有蜡样光泽,周围有轻度紫红色晕,有时伴毛细血管扩张,触之如皮革。
在数年间出现疾病活动-缓解-活动的交替过程。
泛发性硬皮病
泛发性局限性硬皮病皮损有两种分布模式:
对称分布:病变对称分布于手臂、乳房、腹部和下肢。
同形分布:病变分布于长期摩擦区域(如腰带摩擦区、内衣肩带摩擦区、腹股沟皱褶处和腋窝等)。
线状硬皮病
皮损沿一侧肢体或肋间神经呈带状分布,也可出现于前额正中部。
皮损呈刀砍形,局部显著凹陷,皮肤菲薄不发硬,不同程度的贴于骨面上。
其他症状
仅有部分病人有皮肤外症状。
骨骼肌肉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若累及肌肉骨骼,可能出现肢体不等长。
自觉症状
多数患者并无自觉症状。
少部分患者可有局部疼痛、瘙痒、紧绷感、感觉减退等自觉症状。
雷诺现象
雷诺现象指在寒冷刺激、情绪激动、长期使用
震颤性工具时,四肢末端皮肤颜色间歇性苍白、发绀和潮红的变化。
其他系统症状
眼病
病变累及头面部可能出现眼病。
若累及眼睑、睫毛或泪腺的眼附属器出现眼睛干涩等症状。
若累及视网膜、葡萄膜、眼部肌肉等可能出视力下降、斜视、瞳孔散大等症状。
神经系统
头面部受累的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发作、头痛、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或神经精神异常等。
牙齿受累或颌部功能障碍
● 头部(尤其是面部)线状硬皮病可引起错牙合畸形、牙列改变。
● 面部局限性硬皮病(通常为线状硬皮病)还可能出现破坏性
牙龈炎,表现为牙龈发炎后牙龈和骨骼退化。。
食管异常
可出现食管异常,表现为吞咽困难等,少见。
肺部病变
可能累及肺脏,出现
肺纤维化,表现出气短、呼吸困难等,少见。
就医科室
皮肤科
皮肤出现局部硬化性皮损,伴或不伴有疼痛、瘙痒、紧绷、感觉减退等,建议及时到皮肤科或皮肤性病科就诊。
风湿免疫科
患者出现局部硬化性皮损,以及关节肌肉疼痛、关节活动障碍等,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局限性硬皮病的皮损会变化,可以通过手机拍照保存皮损形态照片,可能会给医生更多提示。
如果面部有皮损表现,就医前不要化妆。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硬化性斑块最早出现的时间?有什么变化?
是否有疼痛、瘙痒、紧绷感、感觉减退等症状?最早出现的时间?
是否有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疼痛持续的时间?疼痛如何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中?
是否近期是否有过感染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沉、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
自身抗体谱
影像学检查:消化道钡餐、四肢X线、胸部CT、皮损软组织核磁(MRI)
用药清单
近期用药治疗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下,近期有皮肤创伤、感染病史,有
硬皮病家族史等。
临床表现
症状
自觉症状少见,可有皮损局部疼痛、瘙痒、紧绷感、感觉减退,伴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
体征
皮肤:皮肤出现斑块状硬化、线状硬化等。
肢体长短:双侧肢体不等长。
关节活动度:关节活动障碍。
实验检查
血沉和C-反应蛋白
可以通过这两个指标反映疾病是否处于活动期。
血常规
血常规可以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自身抗体谱
自身抗体谱中可以观察多种自身抗体,部分自身抗体可能与线状硬皮病严重程度相关。
影像学检查
超声
皮损局部超声可以评估病变深度和软组织受累情况,还可以监测疾病活动性。
X线
消化道钡餐:可以显示胃肠道蠕动情况、消化道是否变窄等,有助于发现消化道病变。
四肢X线:可以显示双手指端骨质吸收,四肢是否缩短等。
胸部CT
胸部CT可以发现双肺间质性病变,是检测和随访间质性肺病的主要手段。
皮损软组织磁共振成像(MRI)
可以评估病变深度和软组织受累情况。
尤其适用于临床表现提示局限性硬皮病深达真皮层以下的患者。
还可以监测疾病活动情况。
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是一项侵入性检查,有创伤性,一般用于对于诊断不确定的患者。
对于确诊局限性硬皮病具有重大意义。
鉴别诊断
部分局限性硬皮病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与下列疾病混淆,应予以鉴别。
系统性硬化症
不同点:
系统性硬化症皮肤进行性硬化,且常有内部器官受累。系统性硬化症一般始于
雷诺现象,随后出现指尖最初肿胀、最终硬化(肢端硬化),常伴有指甲周围毛细血管改变,后期出现皮肤紧绷,面具脸。局限性硬皮病无肢端硬化、甲周毛细血管、面具脸等改变,一般不累及内脏。
脂肪皮肤硬化症(硬化性脂膜炎)
相似点:皮肤硬化斑块。
不同点:脂肪皮肤硬化症是一种纤维化性脂膜炎,通常发生于小腿,伴有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局限性硬皮病发生部位不仅仅局限于小腿,伴随疼痛、瘙痒、紧绷感、感觉减退等自觉症状,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
相似点:皮肤硬化性斑块。
不同点:硬化性萎缩性苔藓皮损好发于外阴部,皮损为光滑、轻微发皱的灰白或象牙白色斑块,周围有紫红色晕,有的斑块为散在白色斑点状,可伴有轻度硬化。硬斑病不高出皮面,硬化不明显,分布散在,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有时二者可合并出现。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相似点:皮肤硬化性斑块。
不同点: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皮损好发于胫部,也可发生于股、踝及足部,多合并糖尿病。局限性硬皮病皮损散在分布,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疏螺旋体属感染
不同点:疏螺旋体属感染皮损通常平坦、无
瘢痕,可能有瘙痒或烧灼感,但基本无疼痛,游走性红斑具有游走性且无中央硬结,局限性硬皮病皮损较硬,无游走性,可遗留瘢痕,据此可鉴别两者。但局限性硬皮病也可合并疏螺旋体属感染。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治疗原则:局限性硬皮病的病程需要根据疾病活动水平、组织受累深度、受累体表面积、有无功能障碍/外观毁损或其风险,确定个体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轻度单发的皮损有一定自限性,可以不治疗。早期患者可外用或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线状硬皮病特别是跨关节者应注意关节活动,配合各种理疗以预防
关节挛缩、活动受限。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药物治疗
适应证:接受治疗的稳定性斑块状
硬皮病患者,一线治疗常选择外用皮质类固醇、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外用维生素D类似物和病灶内注射皮质类固醇。
外用皮质类固醇
作用机制:皮质类固醇有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
用法:
将外用皮质类固醇(如
氢化可的松软膏等)涂抹于病变皮肤,一日1~2次。
应在疾病活动期使用中、高效的糖皮质激素,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3个月,如需延长治疗时间,应间断性用药。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0.1%的
他克莫司软膏),通过抑制钙调磷酸酶来抑制免疫。
用法:将他克莫司软膏涂抹于病变皮肤,一日2次。
疗效:预计12周内会出现改善征象,在疾病活动征象消退后,会逐渐降低用药频率并最终停止治疗。
不良反应:局部短暂烧灼感、红斑或瘙痒。
维生素D类似物
作用机制:外用维生素D类似物(如0.005%
卡泊三醇软膏)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和T
淋巴细胞活化。
用法:将外用维生素D类似物涂抹于病变皮肤,一日2次,预计12周内会出现改善征象。
不良反应:外用维生素D类似物普遍耐受良好,副作用少,罕见
高钙血症。
病灶内注射皮质类固醇
作用机制:局部和病灶内给予皮质类固醇有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
用法:需定期将皮质类固醇(如
曲安奈德)直接注射到患处真皮内。
需要监测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若注射后病情改善,每4~6周重复注射1次,直到疾病活动征象消退。
若治疗后病情继续进展(病灶扩大或形成新病灶),则应改用其他治疗。
不良反应:常见局部不良反应是皮肤萎缩,还可能发生色素沉着。
全身性药物治疗
适应证:难治性局限性硬皮病、无法接受光疗或光疗后病情持续进展或者引起功能障碍或外观损毁加重的泛发性硬皮病、导致美观敏感部位外观损毁的活动性进行性局限性硬皮病、进行性功能障碍局限性硬皮病。
类固醇皮质激素
作用机制:类固醇皮质激素也称为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抑制免疫等作用。
用法:类固醇皮质激素常与
甲氨蝶呤同用,单药使用停药后易复发,且存在严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所以不建议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不良反应: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类库欣综合征特征,体重增加,
青光眼和白内障风险增加,消化道溃疡及出血等。
甲氨蝶呤
作用机制:甲氨蝶呤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用法:
可单用或联合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对大多数患者都单用甲氨蝶呤,仅对炎症很严重的快速进展性局限性硬皮病患者加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确认疾病不活动6~12个月后开始逐渐减少甲氨蝶呤剂量。
疗效:治疗2~5个月通常可见疾病活动征象(红斑、进展)消退。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黏膜损伤(如口腔溃疡)、肝损害、胃肠道反应、肾损害、生殖系统损害等。
麦考酚酯
作用机制:抑制免疫。
适用人群:通常仅用于不能耐受甲氨蝶呤或甲氨蝶呤无效的患者。
用法:
在疾病活动消退后继续治疗6~12个月后再逐渐减量。
疗效:病情改善相对缓慢,疾病活动常在3~4个月内逐渐减少。
不良反应:胃肠道不适、骨髓抑制,其他潜在不良反应包括感染和恶性肿瘤。
光疗
适应证
不稳定的扩散性病变,病灶扩大、新病灶形成、局部或病灶内治疗无效的活动性斑块状硬皮病,大多数泛发性硬皮病。
作用机制
光疗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和对胶原分解的刺激作用而起效。
方案选择
UVA1(340~400nm)、窄谱UVB(311~313nm)和宽谱UVA(320~400nm)等光疗方法均可用于治疗局限性硬皮病。
一般而言,多用UVA1光疗来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更多证据表明其有效,引起灼伤的风险低于宽谱UVA。
没有UVA1时,可以选择窄谱UVB或宽谱UVA光疗。UVB的穿透深度较浅,因此窄谱UVB通常仅用于病变相对表浅、只有轻度硬化的患者。宽谱UVA用于更深层组织受累患者。
可以仅治疗患处,也可用于几乎整个皮肤表面。全身治疗通常用于不断出现新病灶的患者,以尝试抑制新病灶的出现。
不良反应
红斑、瘙痒、色素沉着过度、灼伤和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再激活。潜在远期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加速老化和皮肤癌。
手术治疗
矫正畸形手术
适应证:持续性致残性挛缩,且处于非活动性(萎缩期)期,无其他重大疾病的局限性硬皮病患者。
不良反应:手术切口或放疗部位可能出现新发局限性硬皮病或局限性硬皮病加重。
注意事项:
先优化内科治疗,在手术前后降低疾病活动性。
仔细监测患者术后有无疾病活动增加的征象。
在手术恢复后,通过三维摄影或影像学检查客观量化不对称性,以作为体积评估的基线。
整形手术
适应证: 局限性硬皮病累及颜面部,可能会损毁外观,影响美观,可以考虑整形外科干预。
不良反应:手术切口或放疗部位可能出现新发局限性硬皮病或局限性硬皮病加重。
注意事项:仅在疾病的非活动阶段考虑手术干预,以降低局限性硬皮病复发的风险。
治愈情况
未治疗
自愈:泛发性硬皮病自愈较少见,大部分局限型硬斑病可自愈,在数年间出现疾病活动-缓解-活动的交替过程。
致残:局限性硬皮病可能引起肢体挛缩和其他继发于组织硬化的功能障碍。
治疗后
局限性硬皮病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治疗可以加速疾病进入缓解期,延缓疾病进展。
据临床观察,通过上述治疗1~2个月后,皮损逐渐变软,病情逐渐改善,但病情不同,缓解情况也不相同。
局限性硬皮病出现皮肤外损害者预后不佳,需多学科共同诊治。
危害性
局限性硬皮病可能会出现瘙痒、疼痛、
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及生活。
局限性硬皮病可能会损毁外观,造成心理压力,导致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
局限性硬皮病可能会导致肢体不等长,导致残疾,影响终身。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营养,多进食蔬菜水果、蛋白质类食物。
无特殊饮食禁忌,但病情活动期建议可考虑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易胀气的食物,减轻胃肠负担,有助于疾病恢复。
卫生管理
注意皮损局部清洁卫生,防止感染,避免用热水烫洗局部,避免搔抓损伤局部皮肤。
运动管理
保持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强度以锻炼后不感到疲惫为宜。
心理支持
接受健康教育,了解
硬皮病相关知识,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以增强安全感及治愈的信心。
有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及时向亲友倾诉,也可以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以免由于心理问题影响治疗效果。
康复训练
建议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肢体功能。
病情监测
皮损
皮损的变化有助于监测病情变化,建议患者对皮损每天拍照,对比皮损的变化,注意观察皮损的大小、颜色、厚度以及是否有新发皮损等情况。
符合活动性疾病表现:
原有皮损的外周出现硬化伴红斑。
原有皮损逐渐扩大。
有新病灶出现。
肢体长短
注意测量双侧肢体长度,双侧肢体进行对比、记录,防止肢体挛缩出现双侧肢体不等长。
关节
注意观察关节活动度,是否出现关节活动障碍、关节疼痛等。
随诊复查
长期临床随访对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有益,有助于控制疾病和早期识别疾病活动复发。
对于大多数患者,建议在确诊后1~2年内每2~4个月进行1次临床检查。
疾病得到控制后,建议在确诊后第2年将检查频率降至每6个月1次,此后每年临床随访1次。
患者应意识到本病可能复发,建议在发现新病变或疾病进展的其他征象时回到医院接受评估。
预防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很难有效预防,以下措施可能会降低发病风险。
脱离污染环境
脱离辐射环境,长期暴露于此环境下可能会诱发局限性硬皮病。
避免感染
局限性硬皮病可能与感染有关,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感染。
减少创伤
局限性硬皮病可能与皮肤创伤有关系,因此应减少皮肤创伤,如擦伤、手术等。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可能会在疾病早期发现,及早用药,促进疾病缓解,延缓疾病进展。
改变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保持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免疫力,可以选择慢跑、广场舞等,强度以锻炼后不感到疲惫为宜。
保持积极的心态,遇到挫折、烦心事多向亲友倾诉,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