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颈椎、椎间盘、颈部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头痛
表现为慢性、单侧头部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局部压痛
主要与各种原因导致的颈椎病变有关
治疗以物理疗法、药物治疗、神经阻滞为主
定义
因颈椎、椎间盘、颈部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头痛。
表现为慢性、单侧头痛、颈部活动受限、常伴有颈痛、失眠、头晕等。
发病情况
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在1%-4.1%之间。
占严重头痛患者的17.5%。
中年人发病较多,女性较多,约占75%。
致病原因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与高段颈椎关节病变有关。
第1到3颈椎称为高段颈椎。
第1到3脊神经支配高段颈椎、头部枕区、额颞和眼眶周围区域。
外伤、不良姿势、慢性劳损可引起寰枕关节、颈椎小关节不稳定、颈椎曲度异常、
椎间盘变性、骨赘形成、椎间孔狭窄。
上述病变以及颈部肌肉、筋膜的病变可刺激、压迫第1到3脊神经,引起颈部、头部、眼周的疼痛。
其中颈椎第2到3关节突关节受累是颈源性头痛最常见的病因。
诱发因素
以下情况易诱发颈源性头痛发作:
寒冷、潮湿环境。
强光、噪声。
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
高危人群
存在以下情况者为本病高发人群:
长期伏案工作人员,如财会人员、办公室文员、电脑工作者、发型师、木匠等。
有颈部外伤史者,尤其是颈部“挥鞭伤”病史。
颈椎病患者。
主要症状
疼痛部位:一般为单侧,疼痛首先发生于一侧颈后部,逐渐扩散至同侧的额部、颞部及眼眶周围,以颞部(即太阳穴附近)最为明显。
疼痛性质:呈胀痛或牵拉样痛,常为深部疼痛。
发作情况:慢性病变,间歇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小时至数日。
加重或减轻:按压或活动颈部、劳累、不良姿势时可加重头痛,休息可缓解。
其他表现: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恶心、头晕、耳鸣、同侧肩及上肢疼痛。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如出现单侧头痛、颈痛、颈部僵硬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就医。
疼痛科、骨科、康复科
如需进行神经阻滞、微创介入、外科手术也可以到神经科、骨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避免自行强行活动颈部。
避免去进行非正规机构进行推拿按摩。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单侧头痛症状?严重程度如何?
每次头痛持续多长时间?
有无加重或缓解的因素?
病史清单
颈部是否受过损伤?
受伤过程如何?
是否患有颈椎病?
平时是否经常低头伏案工作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颈部X线、颈部CT、颈部核磁共振检查(MRI)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肌肉松弛剂:巴氯芬、替扎尼定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有颈部外伤史。
患有颈椎病。
长期伏案工作。
临床表现
症状
出现单侧头、颈部疼痛、颈部僵硬、颈部活动时疼痛加重。
体征
按压颈部、枕部(后脑勺处)肌肉时出现疼痛。
颈椎进行前屈、后伸、旋转时活动范围受限,伴有疼痛。
向下用力按压头顶时可引起或加重头痛。
实验室检查
检查目的:了解患者全身状态,与感染、风湿免疫性疾病相鉴别。
常见结果:颈源性头痛患者多无明显异常。
影像学检查
颈椎X线平片
检查目的:判断颈椎骨质、关节病变,排除
肿瘤、骨折等。
检查结果:可发现颈椎椎体和关节位置异常,特别是寰枢关节、小关节的双边影,钩椎关节的不对称等。
注意事项
X线检查前应去除头颈部的金属部件,如项链、胸针等。
有一定辐射量,孕妇禁用。
颈椎CT检查
检查目的:判断颈椎小关节病变的程度及其与椎管之间的联系。
检查结果:可发现颈椎骨折、错位、椎间盘突出、小关节肥大、骨刺形成等。
注意事项
CT检查简便快速、通常作为颈部外伤后急诊首选。
但检查有一定辐射量,儿童、孕妇不宜使用。
颈部核磁共振检查(MRI)
检查目的:明确病灶的部位、大小、对周围脑结构的影响。
检查结果:发现外伤后颈椎骨髓水肿、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注意事项
不能将任何金属物品带入检查室,包括手机、钥匙、项链、耳环、手表、内衣的钢圈等。
有假牙、体内有金属植入者,如心脏支架等,需告知放射科医生,确认是否能行MRI检查。
第3枕神经阻滞
用于诊断颈源性头痛,也可用于进行射频治疗的筛选。
注意事项:此为有创检查,操作风险较大。
诊断标准
根据2018年《颈源性头痛临床诊疗:中国疼痛科专家共识》,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如下:
源于颈部疾患的一处或多处的头面部疼痛。
临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能证实存在颈部病变。
如颈部病变治疗成功,头痛在随后3个月内消失。
至少符合下列4项中的2项:
头痛可随着颈部疾病的缓解或消失而减轻。
某些刺激性动作,如用力甩头可导致颈部活动受限和头痛明显加重。
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后头痛消失。
鉴别诊断
偏头痛
相似点
均以一侧头痛为主。
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不同点
偏头痛多位于额颞部,头痛位置可以变化,无颈部活动受限的特点。
颈部影像学检查无相关病变,诊断性神经阻滞无效。
丛集性头痛
相似点
均以一侧头痛为主。
不同点
丛集性头痛较少见,疼痛位置为一侧眼眶周围、剧烈、反复密集发作。
疼痛性质为烧灼感、刀割样。
常伴有同侧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前额和面部出汗等。
颈部影像学检查无相关病变,诊断性神经阻滞无效。
紧张型头痛
相似点
均可出现头痛、恶心症状。
不同点
紧张性头痛通常为双侧枕部或全头紧缩性或压迫性头痛。
多因精神刺激、焦虑、忧郁、紧张引起。
颈部影像学检查无相关病变,诊断性神经阻滞无效。
治疗目的:缓解疼痛,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以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为主,配合神经阻滞、手术等方法。
物理疗法
是本病的初始治疗方法。
可减轻、缓解疼痛,帮助恢复颈部生理曲线、稳定性。
常用方法
手法治疗,包括扳法、颈部肌肉松解法、整脊法。
功能训练,包括颈椎关节、肩胛关节或上肢静态与动态的伸展与训练。
低负荷耐力运动治疗,如颈部运动操、颈肌耐力训练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可减轻、缓解疼痛,放松紧张肌肉血液循环。
常用药物
注意事项
可出现胃肠道不适、眩晕、嗜睡等不良反应。
部分抗癫痫发作药物有致畸作用,备孕期、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慎用或禁用。
神经阻滞治疗
上述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选择。
治疗目的:减轻、缓解疼痛。
常用方法
寰枢关节注射:枕下或枕部疼痛,颈部旋转加重
C2~3关节突关节注射:上颈部疼痛并向枕部放散,颈部旋转或后仰时加重。
枕神经阻滞:诊断和治疗枕区疼痛。
注意事项
注射药物期间,如出现头晕、恶心、心动过速等症状,应及时告诉主治医生。
疼痛缓解迅速,但维持时间较短,可能需要反复注射或进一步进行微创治疗。
有引起高位硬膜外麻醉、全脊髓麻醉、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微创介入治疗
诊断性神经阻滞有效的患者可进行。
常用方法:射频、臭氧、等离子微创治疗、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注意事项
操作有一定风险,可能会引起颈部动脉、脊髓、神经根损伤。
手术治疗
非常规治疗,仅适用于对于所有非手术疗法均无效的
顽固性头痛患者。
其他治疗
中医中药:常采用温针灸、推拿以及舒筋通络、活血祛瘀、平抑肝阳的中药治疗。
心理治疗: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放松训练等治疗。
健康教育:教育患者对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久坐、过度负重,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等。
治愈情况
本病通过规范治疗,症状能够常可获得良好改善,但如基础病因不能根除,容易复发。
危害性
长期头痛,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这些不良情绪会进一步加重头痛,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上无特殊禁忌,健康、均衡饮食即可,需注意以下事项:
尽量少喝酒,不喝或少喝咖啡、茶等饮品。
充足饮水,成人保证每日1500~1700毫升的饮水量(7~8杯)。
三餐规律,营养均衡。
生活管理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6~8小时),避免劳累。
坐位、站立、睡眠及工作时颈部和头部保持正确姿势。
注意颈部自我保护,如不要大幅度摇头旋转、避免头顶重物等。
平时应注意肩颈部保暖,避免空调或电风扇直接吹颈部。
适当的颈部锻炼可有效减轻颈部肌肉损伤引起的头痛,如抬头看天、低头看地、头颈前伸、旋转、环绕等。
心理支持
日常保持乐观情绪,家人多关心患者,增加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患者自身尽量减少焦虑情绪,保持稳定、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病情监测及随诊
监测头痛范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情况,以了解病情变化。
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即可,可能会复查颈部CT、MRI等。
如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须及时就诊。
预防
注意保持良好的睡姿,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侧卧时头颈部与脊柱保持在同一水平)。
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体位,避免同一体位持续时间太久,坚持劳逸结合和做工间操,头颈部保暖。
工作、生活及运动中注意颈部自我保护,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佩戴安全头盔。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