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颈部病变相关的眩晕
典型症状为眩晕、颈枕部疼痛
病因不明,可能与颈部外伤、颈椎病有关
康复治疗为主,结合药物、手术等方法
定义
颈源性头晕是一种以头晕和颈部疼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目前确切概念并未确定,病因尚不明确,属于一种排除性诊断。
主要表现为眩晕、颈枕部疼痛、可伴有上肢麻木、无力、耳鸣、恶心、呕吐等表现。
发病情况
颈性眩晕缺乏权威发病数据。
任何人均可发病,其中中老年、女性患者居多。
致病原因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前推测与颈部本体感觉损伤、旋转性椎动脉闭塞有关。
颈部本体感觉损伤
多与颈椎挥鞭样损伤有关。
挥鞭样损伤是指人体由于受到后方碰撞,最常见于为汽车追尾时,被追尾的乘客受到向前的加速度,头部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发生滞后,颈部产生像鞭子猛抽的动作,从而造成颈部的骨骼或
软组织损伤。
颈部肌肉、关节囊和韧带处包含丰富的机械感受器,同时也构成了颈部本体感受器。
当上述本体感受器受到损伤,会导致传入异常信号,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对前庭和视觉信号的分析出现错误,最终影响视觉空间定位及躯体平衡功能,出现眩晕症状。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
椎动脉供血量占脑血流量的40%,是脑干、小脑、大脑后部提供血液的主要血管。
当头颈部转向一侧时,椎动脉受到牵拉或被压迫,在侧支循环缺乏的情况下,导致一过性后循环血流的下降,其本质为
后循环缺血。
可能与颈椎增生、失稳、椎间孔狭窄、
椎动脉狭窄有关。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报道仅150余例。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造成颈部压力增加、肩颈部肌肉紧张可诱发或加重颈性眩晕。
年龄增加。
长期低头、睡眠姿势不佳。
情绪紧张、焦虑。
受凉受潮、感冒疲劳、颈部慢性劳损等。
主要症状
眩晕
为最常见的和最先出现的症状,约占60%~90%。
可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移动或旋转,“天旋地转”、“头晕目眩”。
也可为头昏、晃动、浮沉感,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
有时会与变换体位,如从坐到躺,或头部位置变化有关。
发作时间短暂,持续数秒或数分钟。
颈部疼痛
颈部、枕部(后脑勺)疼痛,多在晨起时发生。
疼痛多与眩晕同时出现。
其他症状
颈神经根压迫症状:表现为手及臂发麻、感觉异常、无力,持物不自主地坠落。
出现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视物模糊、心悸等症状。
并发症
睡眠障碍
长期、反复的眩晕、头颈部疼痛可能会影响患者休息和睡眠,导致失眠、睡眠质量下降。
跌倒、摔伤
眩晕可引起平衡功能下降、走路不稳,容易发生跌倒、摔伤,严重时可引起
脑外伤、肢体骨折等,需警惕。
焦虑抑郁
长期眩晕、疼痛、睡眠质量差、不敢自由活动头颈部可造成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抑郁。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出现反复眩晕、颈部疼痛、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患者也可以到疼痛科、骨科、耳鼻喉科就诊。
康复科
患者病因明确,病情稳定后,可在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眩晕次数、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前尽量避免自行使用治疗眩晕、止痛的药物,以免掩盖病情。
患者易发生跌倒、摔伤,就诊时建议家属陪护。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发生过眩晕?
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天可以发作几次?持续多长时间?
是否有颈部疼痛、恶心、呕吐等?
哪些情况会引发或加重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有颈椎病和颈椎关节炎病史?
既往是否发生过头颈部外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颈椎X线、颅脑CT或MRI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前庭神经镇静药,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既往可能否发生过头颈部外伤,尤其是挥鞭伤。
临床表现
患者常表现为反复眩晕、颈部疼痛、上肢麻木、耳鸣等。
医生通常会进行专科查体,包括颈部检查、头颈鉴别试验、颈部扭转测试等。
颈部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以下情况:
肌肉不对称,枕骨周围、颈椎、肩胛处肌肉紧张、僵硬,颈部活动受限。
按压、轻叩颈部肌肉,可引发疼痛或疼痛加重。
做颈部向前、向后、左右旋转运动时可引起或加重眩晕症状。
头颈鉴别试验
患者坐在可旋转的检查椅上,医生用手轻柔地固定患者头部使其保持中立位,通过旋转检查椅使患者躯干随着检查椅的转动而转动,观察患者是否会出现眩晕。
再次旋转检查椅而不固定头部,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眩晕。
颈部扭转测试
患者坐在可旋转的检查椅上,医生用手轻柔地固定患者头部使其保持中立位,另一医生将椅子向右或左旋转90°并保持30s,然后回到初始位置。
观察患者的眼震情况。除外自发性眼震,如果在任何体位出现每秒大于2°的眼震,则该试验为阳性。
Dix-Hallpike试验
患者取屈膝长坐位坐于检查床上,医生将患者头旋转至检查侧45°并保持颈部轻度后伸,然后协助患者快速躺下。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持续时间大于60s的眼震。
其他专科查体
此外还可以进行颈部扭转平滑追踪试验、颈椎自我归位试验等方法辅助判断颈椎本体感觉功能情况。
检查检验
颈性眩晕属于排除性诊断,目前尚无特异性检查、检验结果。
各种检查目的是排除有明确病因的疾病。
颈椎X线/CT检查
检查目的:明确颈椎曲度、椎间盘、骨质病变情况。
检查结果:部分患者可发现颈椎生理曲线变直或反向弯曲,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但仅凭这些表现并不能确诊颈性眩晕。
注意事项
X线及CT检查有辐射性,备孕、妊娠期患者禁用。
检查时需去除头部、颈部金属饰物,如耳环、项链、发卡等。
头部/内耳磁共振检查(MRI)
检查目的:排除颅内、内耳相关病变。
颈性眩晕应排除颅内出血、水肿、软化灶、脑肿瘤或占位、迷路积液等。
注意事项
CT检查简便快速、通常作为急诊首选,但检查有一定辐射量,儿童、孕妇不宜使用。
MRI检查时不能将任何金属物品带入检查室,包括手机、钥匙、项链、耳环、手表、内衣的钢圈等。
MRI检查前,有假牙、体内有金属植入者,如心脏支架的患者,需提前告知医生。
血管超声检查
检查目的:明确头颈部、颅内血管是否发生狭窄、病变以及血流情况。
检查结果:部分患者可出现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
注意事项:检查当天穿宽松的衣服等。
前庭功能检查
检查目的:评估前庭功能状态是否异常。
常见项目:视频头脉冲试验、视频眼震电图等。
检查结果:部分患者可出现前庭功能异常。
注意事项
检查前48小时,禁服中枢兴奋性或抑制性药物,如地西泮、
苯海拉明等。
检查时不要佩戴美瞳,眼部不要化妆。
检查过程中头晕、恶心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告知医生停止检查。
患者在检查结束后应观察半小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鉴别诊断
颈性眩晕通常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诊断 | 发作时间 | 表现 |
---|
前庭神经炎 | 单次发作,多次发作,或持续数周。 | 发病前多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眩晕常持续数天,伴恶心、呕吐等。眩晕严重而持续、伴恶心呕吐、步态不稳。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几秒钟到几分钟。 | 眩晕症状与头部位置变化有关。 |
脑血管疾病 | 几天到几周。 | 多为急性发病,持续性眩晕,可伴有肢体无力、麻木、吞咽障碍、失语等。 |
脑震荡 | 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 常有意识障碍、头痛、颈痛,可有耳鸣和头晕。 |
梅尼埃病 | 几分钟到几小时,很少超过24小时。 | 表现为阵发性、强烈的眩晕,伴有耳闷、耳鸣和波动性听力损失。 |
前庭性偏头痛 | 4-72小时。 | 一侧头痛、害怕声音或光线,眩晕与头部活动无关,常持续数分钟或数天。 |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减少发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尚无权威治疗指南,临床通过康复配合药物、手术等方法综合治疗。
一般治疗
眩晕发作时注意减少或停止活动,症状较轻者可颈椎围领制动。
避免突然起身或头位变化,缓慢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摔倒。
增加休息,避免声光刺激,放松心情。
用热毛巾热敷头、颈部、轻柔地按摩颈部肌肉。
康复治疗
前庭康复训练
可提高患者对眩晕的耐受性,改善颈部本体感觉信息输入。
凝视稳定性训练:通常称为适应性训练和替代性训练,如原地转头、转身、站在泡沫板上。
习服性训练:通过反复暴露某种症状诱发性刺激而使行为反应减弱,如进行颈部回缩、回缩并后伸、回缩并旋转。
平衡与步态训练:如反复练习前进、后退等动作,利用视觉或本体功能代替缺失的前庭功能。
手法治疗
颈椎松动术、传统颈椎按摩、推拿等手法治疗对于部分患者可能会具有治疗作用。
物理因子治疗
常通过超声疗法、短波疗法、温热疗法等物理因子治疗消除或缓解颈部
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症状。
注意事项
康复治疗专业性较强,请在专业医师、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不建议自行训练。
进行康复训练时动作应舒缓、不可以运动幅度过大或使用蛮力。
家属或医护人员应在旁看护,以免发生摔倒、磕碰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镇痛药物:如布洛芬、
双氯芬酸钠等,用于缓解颈枕部疼痛。
肌肉松弛药物:如替扎尼定、乙哌立松等,用于放松肌肉、减轻颈肩部肌肉紧张、僵硬。
手术治疗
颈性眩晕合并颈椎病或严重颈椎退变时可以考虑采用手术治疗。
但目前手术治疗方法欠缺权威指南,临床可能会采用前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加颈椎钢板内固定等方法治疗。
注射治疗
一些患者还可以采用
星状神经节阻滞、颈硬膜外封闭等方法进行治疗。
治愈情况
大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较好地改善症状,但易复发,难以治愈。
危害性
眩晕会导致摔倒、站不稳,摔倒可能会导致受各种外伤、骨折。
眩晕患者不敢开车、外出、难以进行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影响生活质量。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颈性眩晕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三餐应均衡营养、避免暴饮暴食或营养不良。
饮食以清淡、低脂、低盐为主,不宜食用刺激性、生冷的食品,如浓茶、咖啡、韭菜、辣椒、大蒜、冰激凌等。
生活管理
多加休息,减轻工作压力,必要时应停止工作。
避免长期低头工作、使用电子设备。
避免使用高而硬的枕头,选择松软舒适的枕头。
注意头部和颈部保暖,戴帽子不宜过紧,避免受凉、受潮。
当眩晕发作时,需及时停止活动,坐到椅子、床等安全、稳定的地方,避免跌倒。
若眩晕经常发作,切勿自行驾车或操作具有危险性的器械,以免发生事故。
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眩晕、头颈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变化。
遵医嘱定期复查,病情稳定后每1~3个月需要复查一次。
预防
应注意生产、交通安全,避免头颈部受到撞击、甩鞭伤。
日常生活中避免突然、用力转动颈部。
避免不良的坐姿、长时间低头,加强颈背肌功能锻炼。
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