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炎性息肉是继发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
肠结核等疾病之后形成的肉芽肿,也称假性息肉。
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和损伤有关,也可继发于慢性非特异性的炎性疾病。
此类息肉常为多发,息肉无蒂,表面光滑,直径小于0.5厘米,炎症控制后,息肉可消失;若持续受慢性炎症刺激,则有癌变的可能。炎性息肉的一般症状不明显,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肠炎的症状,如腹泻、
黏液便、黏液血便,临床可通过
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
主要有
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内镜检查可见
息肉很小,无蒂,息肉表面多有充血,部分可见水肿和糜烂。病理学检查可见息肉由不规则扩张的腺管和纤维组织构成,有炎细胞浸润。
主要依靠
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内镜检查可见
息肉直径很小,无蒂,息肉表面有充血,部分可见水肿和糜烂。病理学检查可见息肉由不规则扩张的线管和纤维组织构成,有炎细胞浸润。
炎性息肉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发生癌变者需要根据情况进行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
结直肠炎性息肉怎样治疗
结直肠炎性息肉通常继发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疾病,治疗方法有病因治疗、针对息肉的治疗等。
1.病因治疗:克罗恩病患者可以通过使用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等药物控制轻度活动期,对于中重度活动期的克罗恩病患者可使用氢化可的松等糖皮质激素治疗;肠结核的患者需进行抗结核治疗,如使用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治疗。
2.针对息肉的治疗:炎性息肉仅需定期复查,一般不需要行手术处理。
确诊结直肠炎性息肉的患者应该前往医院就诊,请医生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制定治疗方案。
在炎性息肉形成的早期,如炎症能有效控制,肉芽肿很有可能随之消失,如果炎症不能有效控制,且呈持久的慢性刺激,炎性息肉就有可能癌变,癌变的概率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极高的癌变率,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克罗恩病也有癌变的可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