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

更多功能

结直肠息肉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结直肠息肉是发生在结直肠黏膜表面、凸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
多无明显症状,少数可有排便异常、便血、腹痛等症状
可能与遗传因素及炎症刺激等有关
多数可经内镜切除,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结直肠息肉是什么?
定义
结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结直肠黏膜表面、凸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
结直肠息肉数目不等,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数目在一百个以上时称为肠息肉病
分型
根据息肉数目
可将结直肠息肉分为单发、多发,息肉数目多于100个时称息肉病。
根据组织学
可分为肿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
肿瘤性息肉:也称腺瘤性息肉,为明确的癌前病变,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等,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
错构瘤性息肉:为正常组织的异常形成所致,组织结构紊乱。一般不会癌变。
增生性息肉:体积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5毫米,通常认为是非肿瘤性病变。但近年研究发现与结直肠癌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
炎性息肉:也称假性息肉,可见于结直肠的炎症性病变如炎症性肠病血吸虫病等。
根据内镜下形态
可根据山田分型将息肉分为四型。
Ⅰ型:息肉呈丘状,隆起处较为平滑,与黏膜间夹角>90°。
Ⅱ型:息肉呈半球状,隆起与黏膜间夹角近似90°。
Ⅲ型:息肉类球状,隆起与黏膜间夹角小于90°。
ⅠV型:息肉有明显的蒂部。
根据巴黎分型
可将隆起的结直肠息肉分为Ip(有蒂)、Isp(介于Ip与Is之间,有亚蒂)、Is(广基底,无蒂)三型。
发病情况
我国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4.8%~17.8%。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80岁为患病高峰,可达40%~60%。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结直肠息肉一定要手术吗?
不一定。
大部分结直肠息肉可以通过内镜进行切除,只有当息肉数量过多、息肉过大、息肉位置不适宜内镜切除时,或息肉癌变且侵及黏膜下层时,需要通过传统的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切除。位于直肠的息肉也可以经肛门手术切除。
如果息肉恶变概率低,且没有临床症状,也可以不切除,但要动态观察,定期随访。炎性息肉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结直肠息肉有什么早期症状?
结直肠息肉早期通常没有症状,少数人可以有排便习惯的改变、腹部不适、便血等。
少数患者早期可能出现排便次数较之前增多或者腹泻,也可能出现便秘。如果息肉位于直肠,还可能出现便意急但排便困难的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反复的腹胀、不适,或者腹部隐痛。
如果息肉出血,或排便时息肉受到挤压而脱落,患者还可能便血,大便呈暗红色或表面带有鲜血。
结直肠息肉怎么查?
多数可通过结肠镜确诊。
部分患者可能在体检时通过肛门视诊或直肠指检等发现息肉。通过结肠镜能够更直观的观察到息肉进行确诊。在镜下还可以取息肉组织活检或直接切除,明确病理类型。
其他检查如便隐血试验、血常规等也有助于判断结直肠息肉是否合并有出血、贫血、感染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