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原因引起结肠黏膜的急慢性炎性病变
主要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便秘等表现
由微生物感染、环境因素、肠道微生态异常、遗传因素、免疫失衡等引起
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结肠炎是指由细菌等微生物感染、环境、肠道微生态异常、遗传、免疫等各种因素引起的结肠黏膜急慢性炎性病变。
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感染性结肠炎
指的是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寄生虫等,这些致病微生物会损伤结肠黏膜,产生炎症反应,导致结肠炎的发生。
非感染性结肠炎
肠道缺血:各种导致肠道缺血的的原因,如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栓塞等,会引起
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
物理因素:与X线接触等有关,如盆腔手术后进行
放射治疗时,会引起肠道损伤,从而出现放射性结肠炎。
药物及毒物因素:如进食毒物腐蚀肠粘膜或长期进食抗生素等药物导致结肠炎。
根据发病时间分类
急性结肠炎
在我国以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无性别差异,一般潜伏期为12~36小时。其发生原因多是由于饮食不当,如进食不洁或生冷的食物、暴饮暴食等。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时会导致脱水,甚至出现休克等。
慢性结肠炎
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状,重者可有
黏液便或
水样便。
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每1~2小时一次,甚至出现大便失禁。
发病情况
克罗恩病多见于青少年,发病高峰年龄18~35岁。
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
缺血性结肠炎中老年患者多见,常大于60岁。
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多发生于老年人与儿童住院期间。
致病原因
微生物感染
志贺菌、沙门菌、阿米巴、血吸虫、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进入肠道引起感染,继而引起感染性结肠炎。
环境因素
全球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近几十年来持续增高。我国炎症性肠病在以往少见,但近10余年病例明显增多,在本病中某些环境因素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
炎症性肠病发病有遗传倾向。有研究发现在白种族人群中的某些基因突变和炎症性肠病发病相关,患者近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但我国目前尚未发现与炎症性肠病发病关联的基因,因此不同种族遗传背景不尽相同。
肠道微生态
有实验发现炎症性肠病的患者肠道微生态与正常人群不同,某些炎症性肠病使用抗生素治疗有效,说明肠道微生物在炎症性肠病中起重要作用。
免疫失衡
各种因素引起身体部分炎症激活,炎症和抗炎因子失衡,炎症因子分泌增加,引起肠道黏膜持续的炎症,屏障功能受损伤。
局部肠道供血不足
由于
动脉粥样硬化易引发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者肠道回流受阻,致肠壁缺氧损伤,产生炎症性病变,引起
缺血性结肠炎。
放射或化疗治疗因素
进行腹腔、或者盆腔肿瘤放射性治疗,引起肠道损伤,引起急性、慢性放射性结肠炎。或者向结肠内注入化学药物治疗,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导致化学性结肠炎。
抗生素
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艰难梭菌感染。该细菌本身是非侵袭性的,但其产生的毒素可间接导致肠道上皮细胞炎性病变及坏死。
药物、腐蚀性化学物质
由于特定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或腐蚀性化学物质引起肠粘膜损伤,导致的肠炎。
高危因素
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人群,或具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低下、老年人、糖尿病、胃肠手术、营养不良、肾功能衰竭等患者易发生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者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发生缺血性结肠炎。
结肠炎中包括的类型较多,症状根据病因、病程长短,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差异。
主要症状
腹痛
多有轻至中度腹痛、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也可累及全腹。
腹泻
腹泻每次量不等,每日可达10余次,阿米巴感染的粪便是果酱样便,
缺血性结肠炎可排出鲜红色或紫褐色的血便,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重者每日可达数十次的大量
水样便。
黏液脓血便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会出现黏液
脓血便,化学性结肠炎由于腐蚀肠粘膜会出现血便。
便秘
放射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出现肠腔狭窄,表现为便秘、排便困难。
伴随症状
结肠炎可伴有消瘦、乏力、发热等。
并发症
肠出血
肠道出现炎症,侵袭肠粘膜导致出血,会出现脓血便。
肠穿孔
炎症向内侵袭,严重者可出现肠道穿孔,引起
腹膜刺激征,出现腹胀、腹痛、腹壁紧张、拒按等。
肠梗阻
结肠炎引起肠道
瘢痕狭窄,或者肠黏膜水肿,影响肠道蠕动,会出现
肠梗阻,表现为停止排气排便、腹痛等。
结肠癌
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慢性的结肠病变刺激,可能会引起肠道癌变。
中毒性巨结肠
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感染严重时容易导致全身感染中毒、结肠扩张等。患者可能出现
高热、心动过速、血压降低、嗜睡等;有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查体可见肠型、
腹部压痛、
肠鸣音消失等。
肠外病变
口腔溃疡、外周关节炎、
结节性红斑、前葡萄膜炎、
强直性脊柱炎。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179
结肠炎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感染内科
有接触史(如疫区人员、食物、水源等),怀疑细菌性或阿米巴痢疾的,前往感染内科就诊。
急诊科
出现腹部剧痛难忍、持续不能缓解、大量便血、
高热持续、神志不清等危急情况,可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最好穿着宽松衣物方便医生检查。
近期有服药史,应记录药名、用法用量,方便告知医生。
近期就诊过的,应携带相关病历、化验单、检查报告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腹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是什么?
大便一天多少次?
大便是黄色稀烂?水样?粘液带血?
可以看到排泄物为白色或红色黏液样吗?有腹痛吗?
腹痛的时想上厕所吗?上厕所后腹痛有缓解吗?
近期有没有乏力、消瘦、发热等症状?
病史清单
最近有吃生冷、霉变、辛辣刺激等不合适的食物吗?
有疫区的接触史吗?
家里人有长期或近期腹泻、黏液血便、腹痛的情况吗?
以前做过手术吗,比如腹部手术?做过肠镜或胃镜吗?
平时生活工作压力大吗?这次发病和情绪有关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便常规。
影像学检查:腹部CT、磁共振成像(MRI)。
用药清单
5-氨基水杨酸:美沙拉嗪、奥沙拉嗪等。
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等。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179
结肠炎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既往可能有阿米巴、血吸虫等疫区接触史、有结肠炎家族史、有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史、有
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主要有腹痛、腹泻、黏液
脓血便、便秘等症状,常伴有消瘦、乏力、发热等,偶有外周关节炎、口腔溃疡、
前葡萄膜炎等肠外病变。
体征
可能出现
腹部压痛,重者可出现
反跳痛、
腹肌紧张,
肠鸣音减弱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如果白细胞和
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存在感染,如果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进行性下降提示结肠炎可能存在活动性的
消化道出血。
便常规
便常规检查可以了解隐血试验、白细胞、红细胞。
如果出现大便白细胞、红细胞升高,提示结肠炎可能,存在感染。
粪便病原学检查
可判断是否有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明确结肠炎感染的病原体。
免疫学检查
抗核抗体谱、中性粒细胞抗体等检查可以辅助诊断是否有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等
炎症性肠病。
影像学检查
腹部或肠道CT检查
主要是查看腹部脏器如肝胆胰脾有无病变,或是肠管有无梗阻、有无积气、积液等,可以用来鉴别疾病,如胰腺炎、
缺血性肠病、
肠梗阻等疾病。
腹部MRI检查
结肠镜检查
可以直接观察结肠的炎性改变、出血、溃疡,必要时可行组织活检、治疗。
病理检查
通过肠镜、手术等方式获取病变部位标本,进行病理活检。根据病理学表现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肠结核
相似点:都有腹痛、糊状大便的表现。
不同点:
肠结核是由于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腹痛为右下腹或脐周,大便无脓血。常伴有结核病史,影像学检查常见腹水。结肠炎患者无结核病史,常伴有脓血便。
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点:都有腹痛、腹泻的表现。
不同点:
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可表现为大便无脓血,
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结肠炎大便多有脓血,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红斑、溃疡、甚至出血。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并且促进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治疗原则:对于不同的结肠炎,针对病因综合采取药物、手术等治疗。
一般治疗
结肠炎一般可使用高糖、高蛋白、低脂、少渣饮食,症状严重的患者需禁食,静脉给予补充营养物质。
因便血导致贫血者,可给予输血治疗;低蛋白血症者可以输人血
白蛋白。
腹痛严重时可应用阿托品、
山莨菪碱等药物减慢肠道蠕动、减少肠液分泌,有助于止痛。
若出现呕吐或严重脱水,可静脉补充水及电解质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氨基水杨酸制剂
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炎症性肠病患者。
免疫抑制剂
用于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及激素依赖者的维持治疗。
硫唑嘌呤大剂量及用药过久时可有严重骨髓抑制,可导致粒细胞减少,甚至
再生障碍性贫血。
生物制剂
适用于炎性肠病所致肠炎患者,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明显时。
常用药物主要有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
抗感染药物
病毒性结肠炎一般不需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即可自愈。
治疗细菌感染性肠炎:常用的有喹诺酮类(如
诺氟沙星、
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阿莫西林、头孢曲松等。药物过敏者禁用。
吡喹酮是血吸虫感染的主要治疗药物。
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艰难梭菌感染后,给予
万古霉素口服及灌肠治疗。
调节肠道菌群药物
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可以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对预防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也有一定的作用。
肠道动力药物、止泻药
适用于存在明显腹泻的患者,常用药物有曲美布汀、
蒙脱石散等。
手术治疗
如果结肠炎并发了肠穿孔、
肠出血等并发症,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可以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多是切除病变肠段,达到治疗目的。
慢性
放射性损伤出现
肠梗阻、出血、肠坏死、穿孔和
瘘管时,由于肠管慢性缺血和纤维化具有不可逆性,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管。
介入治疗
若确诊非闭塞性肠缺血,可以经造影导管向动脉内灌注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用药期间需反复开展血管造影,以对
血管痉挛状况予以动态观察。
中医治疗
中医对于治疗结肠炎有独特的理论、经验。
结肠炎在中医归属于泄泻、腹痛等范畴,可在中医师辨证下使用中药方剂、针灸、中药灌肠等治疗。
治愈情况
对于部分病情较轻的肠炎,经合理饮食及对症治疗后,肠黏膜可自行修复,是能自愈的。
年老体弱、病情严重的患者,如不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
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
结肠癌,甚至死亡等。
通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可缓解、可以控制疾病进展、复发。
炎症性肠病是长期慢性病,易反复发作。
危害性
病情反复发作容易影响生活质量、心理健康。
部分有并发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癌的风险。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疾病发作期:患者只能进食流质食物,若腹泻症状较重,或有大量出汗,需要适量补充淡盐水等,防止体内水电解质失衡。
疾病恢复期:患者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少食多餐,加强营养。
避免食入不洁净食物、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生活管理
感染性结肠炎应注意做好餐具、便具消毒、手卫生。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戒烟限酒,禁食咖啡、浓茶等。
心理支持
病情反复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可积极学习疾病的相关知识,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听音乐、电影等来转移注意力。
家属应给予心理支持,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
随诊复查
慢性的结肠炎患者需排除癌变的可能,建议定期进行大便常规检查、
结肠镜检查。
结肠炎范围广泛的患者应每隔1年复查结肠镜,20年后每年进行;其他类型的结肠炎反复发作病程超过15年的患者应每隔1年复查结肠镜。
预防
定期清洗、消毒盛放饭菜的碗筷、以及做饭用的菜板、餐具等。
避免摄入可能被污染的食物和水,避免喝生水、吃生食。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劳累、受凉、感冒。
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时,要定期到医院复查,遵医嘱及时调整剂量或停药。
对于存在上文所述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行大便检查、肠镜检查进行筛查,以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