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黏膜上出现的多个突出于肠腔的隆起样病变
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部分患者有腹部不适、便血、腹痛等症状
病因尚未明确,该病与肠道感染、年龄、遗传和家族史等因素相关
大部分均可肠镜下切除
定义
结肠多发
息肉是指结肠黏膜上出现的突出于结肠肠腔的隆起样病变,且数量多于一个
[1-3]。
息肉较小时,大多无症状表现。随着息肉生长,部分患者可有腹痛、腹泻、便血,大便中含有黏液等。
分类
根据Morson组织学分类
肿瘤性息肉:恶变风险较高,组织学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3种类型。
错构瘤性息肉:组织正常,但出现结构异常的肠腔隆起状病变,常见包括Peutz-Jephers综合征。
炎性息肉:是黏膜受炎症刺激时出现的良性隆起状病变,常见包括炎性息肉、假息肉病。
增生性息肉:是黏膜慢性炎症刺激引起黏膜增生而出现的良性隆起状病变,常见包括多发性增生性息肉等。
结肠镜下山田分型
山田Ⅰ型:广基的隆起。
山田Ⅱ型:半球状隆起。
山田Ⅲ型:有亚蒂隆起。
山田Ⅳ型:有明显的蒂形成。
发病情况
结肠多发性息肉一般40~60岁多发,年轻人发病率比较低。好发人群为肥胖、饮食不健康的人群,以及有
结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
致病原因
炎症刺激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是引起炎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常见于
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
肠结核、
克罗恩病等。
遗传因素
部分
结肠息肉病有家族性遗传的倾向,例如:家族性
腺瘤性息肉、Peutz-Jephers综合征。
基因突变
部分
肿瘤性结肠息肉发病或许与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有关联。抑癌基因,如APC等,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如果抑癌基因出现缺如或者突变,就容易发生腺瘤性息肉病以及癌变。
饮食因素
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吸烟、饮酒都会增加
息肉形成的风险。
高危因素
年龄:在我国以中老年人群高发。
肥胖:缺乏运动,体重超标,长期坐卧。
主要症状
多发
结肠息肉大多无症状,随着息肉的生长,部分患者可有腹部不适、便血、腹痛、
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腹部不适
大部分结肠多发
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随着息肉的生长,一部分人会出现腹部不适。
便血
当息肉表面破溃时可能出现大便带血,具体表现根据部位及出血量的不同而改变,最常表现为黑便、大便与血液混合。
腹痛
大便习惯改变
当息肉较大或多发时,可出现便秘或腹泻,或者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并发症
肠套叠或肠梗阻
结肠息肉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息肉会慢慢增大,当息肉直径比较大时,可以引起肠腔狭窄,导致肠黏膜内套叠、
肠梗阻。
可能会出现剧烈腹痛、腹胀、停止排便等症状。
贫血
部分结肠多发息肉患者由于长期便血,可引起
血红蛋白降低,出现贫血症状。
在临床上也常成为就诊的原因。
结肠癌
常见症状有便血、腹胀、腹痛等症状。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当患者出现便血、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或
结肠镜检查发现
息肉时,建议及时去消化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结肠镜检查前要遵医嘱服药进行肠道准备,大便拉至清水状。
就医前几日要清淡、规律饮食,保持良好的睡眠。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况?大便什么颜色?
是否有腹胀、腹痛?
这些症状多久了?
这些症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父母、兄弟姐妹是否患有结肠息肉、肠癌?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腹部CT、磁共振(MRI)。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临床表现
症状
实验室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
如果检查结果为阳性,可能是
大肠息肉破裂、糜烂,导致粪便里含有血液。
血常规检查
影像学检查
腹部CT或MRI检查
不作为结肠息肉的常规检查,主要用于排查怀疑
结肠癌的患者。
可以筛查部分体积比较大的
息肉,同时能了解息肉是否存在癌变。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查看患者肠道内的情况,明确是否有结肠多发息肉,同时可以观察息肉的形态、数量、大小等。
注意事项:检查前三天需要无渣饮食(如粥、牛奶、面条等粗纤维含量较少的食物),肠镜检查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检查时可能会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肠镜取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息肉的病理性质,指导下一步治疗。
鉴别诊断
结肠多发息肉与结肠癌、
胃肠间质瘤有相似之处,应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进行判断。
结肠癌
相似点:一般早期都有大便习惯的改变,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不同点:根据位置分为左半结肠癌(多表现为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
肠梗阻的症状)和右半结肠癌(多表现为便血、贫血的症状),结肠癌患者会有消瘦、乏力等症状,需通过肠镜取病理活检进行鉴别。
胃肠间质瘤
相似点:早期都有大便习惯的改变,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不同点:小部分间质瘤发生在结肠,大多表现为出血、消化不良和肠梗阻症状,主要通过
内镜检查进行鉴别,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治疗目的:治愈疾病,消除症状。
治疗原则:结肠多发结肠
腺瘤性息肉应尽可能内镜下切除,炎性息肉仅需要定期复查,增生性息肉一般不引起症状,无须特殊治疗。
内镜治疗
通过结肠镜准确定位息肉位置后,运用高频电凝电切、热活检钳钳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方法切除息肉,是目前
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术后可能会出现出血、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
高频电凝电切术
适应证:应用比较广泛,适用于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直径小于2cm的无蒂息肉以及数目较少、散在的多发性息肉。
方法:通过结肠镜插入一个带电的圈套器或热活检钳,通电后,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将
息肉切下来。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适应证:适用于无蒂、扁平息肉。
方法:使用注射针往黏膜下层注射液体(
亚甲蓝等),将息肉抬起,然后用圈套器将息肉完整圈除。
热活检钳钳除术
适应证:一般适用于1~5mm的小息肉。
方法:通过结肠镜插入一个带电的热活检钳,将钳子的两个嘴张开后,夹住息肉,通电后,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将息肉切下来。
冷圈套切除术
适应证:一般适用于直径≤10mm的息肉。
方法:使用圈套器收紧直接切除息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方法:在病变下方的黏膜下层注射含亚甲蓝的
甘油果糖溶液,将病变抬高,然后用切开刀在病变的周围和底部逐渐切割,最后将病变完整切除。
氩离子凝固术(APC)
适应证:适用于小息肉或扁平息肉的患者。
方法:将氩气离子化,把高频能量传送到息肉表层,氩等离子体无接触情况下即可对靶组织产生凝固效应,从而起到止血和切除息肉的治疗作用。
尼龙绳套扎术
适应证:适用于带蒂的结肠息肉患者。
方法:用尼龙绳套扎息肉根部,使息肉组织的血液供应中断,l~4 d内坏死脱落。此方法虽简便易行,但脱落的息肉组织不能回收做病理检查。
激光治疗
适应证:适用于结肠息肉。
方法:激光作用于息肉时,产生热效应造成蛋白变性、 组织坏死炭化、燃烧直至气化,达到去除息肉目的。
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
适用于结肠镜无法全部切除的结肠息肉但是又无需开放性手术治疗的患者。
优势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乙状结肠切除术
适用于结肠镜无法全部切除的结肠多发息肉患者以及出现癌变的肠息肉患者。
一般进行局部肠段切除或者根治性切除,提高患者预后以及生存率。
治愈情况
炎性息肉在炎性刺激消退后,息肉能够自行消失。
增生性
息肉如果直径<5mm,无需治疗,定期复查结肠镜即可。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注意饮食卫生。
多吃蔬菜水果,如胡萝卜、芹菜、西兰花、香蕉等,摄取足够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肠道健康,避免便秘。
建议日常生活中可以粗细粮搭配,可以适当吃一些红薯、玉米、土豆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多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肉、鸡蛋及牛奶等,增强营养。
日常生活中不吃高脂肪、刺激性的食物,建议饮食保持清淡。
日常生活管理
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
建议加强户外体育锻炼,如快走、跳操、游泳等,保持身体健康,增强机体抵抗力。
戒烟戒酒。
心理管理
结肠息肉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
随诊复查
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
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
腺瘤性息肉治疗后,通常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结肠镜。若无新的腺瘤性息肉发生,以后结肠镜复查的时间可延长为2年一次。
预防
尽量不吸烟、喝酒。
日常生活中应均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高脂肪的食物,多吃瓜果蔬菜。
保持良好排便习惯,避免便秘。
建议40岁以上健康人群开始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