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明确定义,多指还没有发生浸润和转移的结肠癌
一般无明显症状,少部分患者可能会有便血等表现
由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预后良好,大部分可长期生存
定义
目前国内外对早期
结肠癌(early colon cancer,ECC)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
国内指南认为,早期结肠癌是指癌细胞局限于黏膜固有层以内,或穿透结肠黏膜肌层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累及固有肌层。
国外指南认为,早期结肠癌均无具体定义,多指cT1~T2期结肠癌。
在临床研究中,对于早期结肠癌诊断也存在多个标准,如TisN0M0结肠癌。
本词条描述的早期结肠癌采用国内指南的标准,也就是cTisN0M0期和cT1N0M0期结肠癌。
肠镜检查是早期结肠癌进行早筛、早诊的金标准,通过肠镜可以观察到肠壁黏膜的结构改变,并可直接镜下钳取组织进行病理确诊。
分型
组织学类型
根据消化系统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结肠癌早期可以分为腺癌、腺鳞癌、
鳞状细胞癌、梭形细胞癌/肉瘤样癌及未分化癌等。
腺癌
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
根据
肿瘤腺管结构的分化程度,又可分为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
低分化腺癌。
分化程度表示与正常细胞的差异程度,高分化者差异程度相对小,提示恶性程度相对低,低分化者与之相反。
黏液腺癌
由分泌黏液的癌细胞构成,癌组织内有大量黏液。
恶性程度较高。
印戒细胞癌
肿瘤由弥漫成片的印戒细胞构成。印戒细胞的细胞核深染,偏于细胞质的一侧,整个细胞在显微镜下似戒指样。
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腺鳞癌
肿瘤由腺癌细胞和鳞癌细胞构成。
其分化多为中度至低度。
较少见。
未分化癌
癌细胞弥漫呈片或呈团状,不形成腺管状结构,细胞排列无规律,癌细胞较小,形态较一致。
预后差。
发病情况
结肠癌是我国的消化道“头号肿瘤”。
2020年,中国结肠癌新发病人数为56万人,死亡人数为29万人。
是中国第二大高发癌症,第五大高死亡癌症,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
发病率逐渐增加,有报道指出从2011年至2020年间,中国
结直肠癌发病率增长了126%,年均增长9.5%。
目前我国没有结肠癌早期的权威统计数据,但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是中晚期,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占比仅约20%~30%。
致病原因
结肠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结肠癌反映的是结肠癌的初期阶段。
危险因素
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是由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被称为结肠癌的危险因素。
目前研究已确立的危险因素如下。
结直肠癌家族史
结直癌家族史与结直癌发病风险增高有关。
有研究指出,一级亲属患结直癌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76倍。
饮食因素
约50%的结肠癌与饮食因素有关,如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肉类、鱼类食物的高温烹调,缺乏新鲜蔬菜及
纤维素饮食等。
生活习惯
吸烟和大量饮酒都会导致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增高。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克罗恩病、结肠血吸虫病引起的慢性炎症,使肠黏膜反复破坏和修复,导致发生癌变的风险大大增加。
肥胖
体质指数(BMI)每增加5kg/m2,结肠癌发病风险就会增加约5%,腰围每增加10cm,结肠癌发病风险增加2%。
其他
中国慢性病前瞻研究(CKB)纳入50万人群进行随访,发现现场体检查出的糖尿病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较一般人群增加了44%。
以往患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等妇科肿瘤接受过放疗的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高于正常人群。
保护因素
但是研究也发现,有一些因素可能会降低结肠癌发病风险,被称为保护因素。
阿司匹林
现有研究认为
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但是由于服用阿司匹林会有导致
胃肠道出血等副作用的可能,不建议大众自行盲目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结肠癌。
饮食习惯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的摄入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合理的体育锻炼
多项研究发现,合理的体力活动强度和时间,可以明显降低结肠癌发病风险。
发病机制
结肠癌的发生与其他
肿瘤的发生一样,是多因素、多步骤、内外因交互作用于结肠,经诱癌、促癌及演进多阶段而导致的结果。
肿瘤是在人体内在因素与外界因素联合作用下,细胞中基因改变并积累而逐渐形成的,从而具有“正常上皮-
腺瘤-癌”发展序列的经典结肠癌的癌变分子事件模式图。
癌变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发展得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的许多环节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来阐明和完善。
排便习惯改变
患者可表现为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次数增多等。
大便性状改变
腹痛、腹胀
常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或仅为腹部不适或腹胀感。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有下列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
近期出现持续腹部不适、隐痛、胀气。
排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或腹泻,或二者交替。
便血。
普通外科
有上述症状时,或者确诊为
结肠癌早期需要进行外科治疗,也可前往普通外科、胃肠外科等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腹痛,多长时间?
近期有无大便带血?
是否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
大便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黏液?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肠癌等恶性肿瘤家族史?
有无结肠腺瘤等病史?
是否吸烟、喝酒?
饮食习惯是怎样的,爱吃红肉或加工肉类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CT检查、磁共振(MRI)、PET-CT。
诊断依据
病史
医生在进行临床诊断时,部分患者可能有以下相关病史。
长期吸烟、过度摄入酒精、肥胖、少活动。
临床表现
可能没有明显临床表现,也可能有以下症状。
近期出现排便习惯改变。
近期出现腹胀、腹部隐痛不适。
实验室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
肠道出血量少时肉眼不可见,但粪便隐血试验可以出现阳性。
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
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是通过测定粪便携带的肠道脱落细胞中某些特定分子的异常改变,明确是否有
结肠癌可能,具有无创、便捷、精准等优点。
肿瘤标志物
早期结肠癌患者在诊断时、治疗前、评价疗效、随访时,一般需要检测外周血
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
CEA和CA19-9一般不用于筛选,也就是说二者的数值不能提示患有结肠癌的风险高低,对于病情监测作用更大。
术后CEA和CA19-9仍持续增高的患者,常提示仍有残留病灶。
术后CEA和CA19-9恢复正常,但以后再次增高常提示
肿瘤复发。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包括
息肉活检及病理检查)是诊断早期结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金标准,也是治疗结肠病变的重要手段。
结肠镜检查及病变切除可使结肠癌的发病率降低76%~90%,死亡率降低53%[24]。
影像学检查
除CT外,其他的影像学检查一般较少用于结肠癌的筛查,而是在怀疑或确诊有结肠癌后进行,主要是为了了解病情。
CT检查
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大小、邻近脏器受侵犯、淋巴结受累和有无远处转移灶等情况,对术前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主要用于排除多发癌和息肉病。
腔内超声检查
可探测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和邻近脏器受累的情况,对术前评估肿瘤临床分期和选择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PET/CT检查
一般不是早期结肠癌的常规检查方法。
对于病程长和肿瘤固定的结肠癌患者,为排除远处转移及评价术后有无复发,有条件者可考虑行PET/CT检查。
分期
本文所指早期结肠癌主要包括临床分期为cTisN0M0期和cT1N0M0期者。
临床分期的含义
简称cTNM(clinical TNM),是治疗前的分期,即根据首次临床治疗前的资料所作出的。
这些资料可以来自体检、影像学、内镜、活检、手术探查及其他有关的检查,并经过专业医生的综合判断。
cTNM对选择和评估治疗方法和治疗时机尤为重要。
cTisN0M0期
主要是指位置比较表浅、没有转移的结肠癌。
Tis是指
原位癌,黏膜内癌(固有层受累,不通过黏膜肌层延伸)。
N0表示没有淋巴结转移。
M0表示没有远处器官的转移。
cT1N0M0期
T1是指肿瘤侵犯结肠壁的黏膜下层(通过黏膜肌层,但不进入固有肌层)。
N0表示没有淋巴结转移。
M0表示没有远处器官的转移。
鉴别诊断
早期结肠癌的鉴别诊断主要是
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
血吸虫病、
阿米巴肠病等。
最可靠的鉴别是通过结肠镜取活组织检查。
结肠息肉
相似点:结肠管状腺瘤、结肠炎性息肉等息肉样病变,在未明确病理性质之前,都称为息肉或息肉样病变。较大息肉也可引起腹部绞痛、便秘等症状。
不同点:一般通过结肠镜检查和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结肠息肉。
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点:都有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的症状。
不同点
发病年龄: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20~40岁患者;结肠癌40~65岁发病率较高。
腹泻特点:溃疡性结肠炎腹泻重者每日10数次,轻者仅有大便稀烂,每日3~4次;结肠癌是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
克罗恩病
相似点:都有腹痛、腹泻和体重下降等表现。
不同点
克罗恩病常伴有发热。
可有全身多个系统损害,因而伴有一系列肠外表现,包括:
杵状指(趾)、关节炎、
结节性红斑等。
慢性细菌性痢疾
相似点:都有腹痛、腹胀、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慢性细菌性痢疾常有急性菌痢病史,粪便检查可分离出痢疾杆菌,结肠镜检查时取黏液脓性分泌物培养的阳性率较高,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阿米巴肠病
不同点:粪便或结肠镜取溃疡渗出物检查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血清抗阿米巴滋养体抗体阳性。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治疗原则:优先通过内镜切除,必要时采取局部切除或肠段切除术,一般不需要辅助化疗。
内镜治疗
早期
结肠癌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以上,大部分可通过内镜下进行微创治疗。
适应证
如果要通过内镜进行切除或局部切除,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肿瘤最大径<3 cm。
肿瘤侵犯肠周<30%。
切缘距离肿瘤>3 mm。
肿瘤活动,不固定。
仅适用于T1期肿瘤。
高-中分化。
治疗前影像学检查无淋巴结转移征象。
治疗方式选择
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对于早期结肠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更高。
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整块切除率约为85%,完全切除率为68.6%~86%[25-2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整块切除率为88%~98.3%,完全切除率为89%~92%[27-28]。
肠段切除术
术前
内镜超声检查属T1期或局部切除术后病理学证实为T1期,如果肿瘤切除完整、切缘(包括基底)阴性且具有预后良好的组织学特征(如分化程度良好、无脉管浸润),则不推荐再行手术切除。
如果具有预后不良的组织学特征,或者非完整切除,标本破碎切缘无法评价,推荐追加肠段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
治愈情况
早期
结肠癌经过内镜治疗后,患者一般可长期生存,若能严格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可能获得正常的寿命。
生存率
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是指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
特别提醒
5年生存率等统计学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
患者的生存期需要结合其发病时的分期、身体状况、是否及时接受了规范的治疗和规律的复查等因素综合分析,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可能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的一系列因素。
早期结肠癌的预后主要与及早诊断、规范治疗有关。
日常管理
心态与情绪调整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在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适量活动,避免劳累及受凉。
每日定时排便,逐渐养成有规律的排便习惯。
术后1~3个月,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
饮食管理
要少吃的食物
调节饮食结构,少食洋葱、大蒜、豆类、山芋等易产生刺激性气味或胀气的食物。
建议多吃的食物
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少渣食物为主,如蛋类、鱼类。多吃水果和蔬菜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复查随诊
病史、体检及CEA、CA19-9监测
第1~2年:每3个月1次。
第3~5年:每6个月1次。
5年之后:每年1次。
胸腹/盆CT或MRI
第1~2年:每3个月1次。
第3~5年:每6个月1次。
5年之后:每年1次。
肠镜检查
术后1年内行肠镜检查,如有异常,1年内复查。
术后1年,每1~2年1次,随诊检查出现的
结直肠腺瘤均建议切除。
如术前肠镜未完成全结肠检查,建议术后3~6个月行肠镜检查。
PET/CT
不是常规推荐的检查项目,对已有或疑有复发及远处转移的患者,可考虑PET/CT检查,以排除复发转移。
预防
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安排膳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的食物。
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不抽烟、不酗酒、平衡饮食、积极参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和防止肥胖。
结直肠癌筛查
筛查对象
国内推荐结直肠癌筛查对象为40~74岁一般人群,对于高危人群,应该详细咨询专业医师,并严格遵医嘱进行结直肠癌筛查。
筛查方案
如被筛查对象拒绝直接接受结肠镜检查,采用特定的结肠癌风险问卷进行风险评估,同时用免疫法进行
粪便隐血试验(FIT),对初筛阳性者(高危人群或FIT阳性)行结肠镜检查。
若筛查对象结肠镜检查依从性差,可进一步行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阳性者再进行结肠镜检查,可进一步限定高危人群,提高结肠镜下
肿瘤检出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