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穿刺针从腹前壁直接刺入腹膜腔的诊疗技术
腹腔穿刺术在各级医院的腹部疾病诊治中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穿刺治疗前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腹腔穿刺术通常很安全,极少导致死亡,也很少出现并发症
定义
腹腔穿刺术是在无菌条件下用穿刺针从腹前壁直接刺入腹膜腔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是确定有无
腹腔积液及鉴别腹腔积液性质的有效方法。
为了诊断和治疗疾病,通过穿刺术抽取腹腔积液,可以明确腹腔积液的性质、降低腹腔压力或向腹腔内注射药物(如抗生素、化疗药物等)。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诊断性腹腔穿刺术
适用于高度怀疑腹腔脏器病变的患者。
治疗性腹腔穿刺术
包括排放腹腔积液、腹腔积液自身回输两种。
排放腹腔积液适用于感染性与癌性腹腔积液。
腹腔积液自身回输适用于肝硬化等大量顽固性腹腔积液,以缓解压迫症状。
排放腹腔积液速度不宜过快,每排放1000ml腹腔积液,应补充6~8g
白蛋白。
治疗效果
腹腔穿刺术可以排放腹腔积液,减轻腹腔压力,缓解压迫症状。
另外,腹腔穿刺术还可以明确诊断腹腔积液等疾病,指导后续治疗。
安全性
腹腔穿刺术通常很安全,严格无菌及规范操作,极少导致死亡,也很少发生并发症。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腹腔穿刺术通常难度很小,属于常规的临床操作。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费用通常在200~1000元,包括治疗费、麻醉费、耗材费等。
根据医院等级、耗材种类不同,费用也会有所差别。
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尽相同。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情况下,一级及以上级别的医院都可以进行这项操作。
腹腔穿刺术一般是在普外科、消化内科、急诊科、儿科等科室进行。
适宜情况
抽取
腹腔积液进行实验室检查,寻找腹腔积液产生的原因(如感染性、肝源性、结核性、癌性等可能),协助临床诊断。
监测腹腔积液变化。
大量腹腔积液引起胸闷、气促、少尿等症状,可适量抽放腹腔积液以缓解症状。
不宜情况
凝血功能障碍。
患者有精神障碍、不能配合。
妊娠中晚期(3个月以上)。
严重肠胀气。
穿刺点有化脓性感染。
需要完善穿刺前检查、穿刺准备,穿刺后换药、护理等,患者通常需要住院。
具体住院时间要根据原发病而确定。
治疗前检查
生命体征及体格检查
穿刺前测量腹围、体重,通过触诊、叩诊确认穿刺点无误后再实施穿刺操作。
实验室检查
重点关注血常规(尤其是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
影像学检查
穿刺前应通过影像学资料明确
腹腔积液量和部位,必要时B超定位。
穿刺时体位应保持与超声扫描时相同。
治疗前准备
调整正在使用的药物
如果正在使用的药物(如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影响凝血功能,往往需要调整或者停用,具体应遵医嘱。
术前评估
评估患者是否符合腹腔穿刺术的适应证、有无不宜情况(禁忌证)。
了解病史、核查患者过敏史(特别是麻醉药物过敏史)。
如积液量较少或者为包裹性积液时,应考虑超声引导下穿刺,以确保安全。
物品准备
特别应注意操作物品的包装完整性及有效日期。
一次性腹腔穿刺包1个(内含消毒孔巾、穿刺针、5ml及50ml注射器各1个、消毒纱布、无菌敷贴)。
止血钳1把。
带刻度的容器1个(用于盛放腹腔积液)、无菌试管(用于留取和送检标本)。
消毒用品(碘伏、75%酒精)。
术者及助手用品(包括无菌手套、一次性帽子、一次性医用口罩)。
其他用品:胶布、无菌纱布、弯盘1个(盛放污物)、腹带(穿刺包扎后加压固定)。
患者的术前准备
一般无需空腹。
需要排空尿液,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
有可疑药物过敏史的患者,需作利多卡因皮试,等结果阴性方可进行操作。
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生会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详细说明腹腔穿刺的目的、意义、安全性、可能的并发症等。
患者或家属需配合签署操作知情同意书和腹腔穿刺风险告知书。
治疗过程
治疗体位
嘱患者排尿后卧床,将床头抬高45~90°。
根据需要取半卧位、侧卧位或平卧位。
穿刺部位
穿刺前行腹部触诊和叩诊以再次确定穿刺点,用
龙胆紫在皮肤上标记。
穿刺点多取脐与髂前上棘联线的中外1/3处,此穿刺部位既不容易损伤内脏及腹壁血管,还有利于抽取积液。
穿刺点也可取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上方1.0cm、偏左或偏右1~1.5cm处,此处无重要器官且易愈合。
穿刺点取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相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
少量积液,尤其是包裹性积液时,可选择B超定位点作为穿刺点。
治疗过程
穿刺前检查:检查注射器是否漏气, 针头是否通畅。
消毒、铺巾
确定穿刺点后,常规碘伏、酒精消毒皮肤,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
戴无菌手套,术者铺无菌洞巾,由助手胶布固定。
助手协助打开穿刺包外层,术者戴无菌手套打开腹穿包内层,整理穿刺包内物品。
放开连接穿刺针胶管上的卡子,以50ml注射器连接胶管后抽吸、推注,检查通畅性。
局部浸润麻醉
术者以5ml注射器吸取2%
利多卡因后排净注射器内的空气。
针头从穿刺点斜刺入皮内,形成直径5mm皮丘,以回抽、注药、进针的步骤进行局部逐层浸润麻醉至壁层腹膜。
注意进针过程中必须先回抽无血后再注药。
穿刺
穿刺时左手拇指和示指绷紧并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麻醉部位垂直缓慢刺入,穿刺针进入皮下后,“Z”形入路进针。
当针尖有落空感或胶管内见液体流出时表明已进入腹膜腔。
抽液
助手以止血钳钳夹、固定穿刺针,防止穿刺针摆动或刺入过深。
术者将50ml注射器连接穿刺针后的胶管,抽吸
腹腔积液。
抽满后夹闭胶管,取下注射器,将腹腔积液注入容器内。
抽取的第一管标本不用于腹腔积液常规检查,因为可能混入血液和皮肤细菌引起结果不准。
拔针和穿刺点处理
抽液后拔出穿刺针,稍用力压迫穿刺点片刻,避免腹腔积液由穿刺孔外漏。
助手局部消毒穿刺点,术者予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
治疗时间
一般情况下,腹腔穿刺术需要半小时左右,具体时间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穿刺过程中如果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心动过速及面色苍白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立即停止操作,对症处理。
术后需平卧休息,穿刺点24小时内不要接触水。
注意观察术后反应、有无不适,术后需再次测腹围、脉搏、血压、腹部体征。
如果术后在患者腹腔内放置了引流管,也需要同时观察引流液形状,出现异常需要及时报告医生。
引流不畅时,检查导管是否扭曲,改变体位可改善引流不畅。
腹部皮肤护理:若出现伤口渗液或敷贴被污染时,需及时消毒更换。
监测与检查
腹腔穿刺术后,抽取的腹腔积液一般会进行如下检查。
腹腔积液常规:检查腹腔积液中颜色、透明度、比重、凝固性和黏蛋白定性试验等,可大致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腹腔积液生化:包括检测
葡萄糖、蛋白等,能够大致判断患者腹腔积液为渗出液还是漏出液。
腹腔积液肿瘤标志物
CEA、AFP、CA19-9、CA125、CA242等多种肿瘤标志物。
根据肿瘤标志物水平,协助判断腹腔积液是否与肿瘤相关。
细胞病理学检查:腹腔积液标本进行离心后,可以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患者腹腔积液中是否有
肿瘤细胞。
饮食营养
正常进食患者,在穿刺治疗前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注意补充水果、蔬菜、谷类、瘦肉、鱼肉等,多饮水,以补充液体丢失。
如果患有肝硬化、
腹部损伤、细菌性腹膜炎等疾病,饮食需要根据相应疾病进行适当调整。
并发症及应对
出血
如果穿刺时损伤腹壁血管或者腹腔脏器血管,可导致出血。
穿刺时患者需要安静配合,医生需要谨慎操作。
感染
如果患者皮肤原本就有感染性皮肤疾病或没有遵循无菌操作,细菌可以随穿刺针进入腹腔引起感染。
严格进行消毒,如果有感染性皮肤疾病尽量避免穿刺,可以有效避免感染发生。
腹腔脏器损伤
操作过程中可能损伤肠管导致肠管破裂,可引起
腹膜炎,损伤肝脏、脾脏可引起大出血。
穿刺针头部设有护套保护装置,可有效保护和避免穿刺针损伤脏器,因此,此并发症极少发生。
穿刺意外和麻药过敏
穿刺过程中要避免穿刺针折断,操作完毕需要及时完整取出。
麻药过敏者在穿刺过程中会出现荨麻疹、瘙痒、面部水肿等过敏症状,可对症处理(如应用
西替利嗪、
氯雷他定)。
休克
穿刺过程中如出现头晕、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出汗,甚至晕厥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抽液,患者需平卧,必要时需要皮下注射0.1%
肾上腺素。
肝性脑病
肝硬化减压抽液,首次不超过1000ml,过多放腹腔积液可诱发
电解质紊乱、
肝性脑病。应输入
白蛋白、补充电解质以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
腹腔积液漏出
穿刺后腹腔积液从穿刺口漏出。
医生一般会采取“Z”字型进针穿刺,穿刺后平卧、腹带加压包扎,就可以避免腹腔积液漏出。
恢复过程
疼痛情况
穿刺当天常会感觉到疼痛,随着时间而减轻。
如果疼痛难以忍受,可以向医生反映,开具止痛药物(如布洛芬)。
恢复情况
穿刺后在穿刺处覆盖无菌敷贴,1~2天会愈合,无需缝合。
高龄患者、合并一些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者愈合时间可能会适当延长。
瘢痕情况
穿刺点短期可能出现红、肿、痛等表现,因穿刺点微小,通常不会留下
瘢痕,换药观察即可。
后续治疗
腹腔穿刺术后一般没有特殊治疗,后续会继续治疗基础疾病。
可能会因基础疾病的需要,再次或多次进行腹腔穿刺术。
日常生活
腹腔穿刺术后,除了注意饮食和运动外,还要注意保护穿刺部位,穿着宽松衣服,经常更换,避免潮湿,减少出汗。
加强营养,予高热量、优质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放腹腔积液后遵医适量嘱补充白蛋白、电解质、血浆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