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又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一种类型,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发病率约为1/3500活产男婴。女性多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发病者罕见,且症状较轻。此病是由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MD基因)突变所致,患者常以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伴腓肠肌假性肥大为特征,行走呈鸭型步态。目前以康复治疗和延缓疾病进展的药物治疗等为主,针对病因的
基因治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DMD基因突变所致,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DMD基因是目前在人类中发现的最大基因,它编码的抗肌萎缩蛋白是稳定肌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其最重要的功能是维持肌细胞的稳定性,使肌肉在收缩过程中不会受到破坏。患者因肌肉中缺少该蛋白,导致肌肉自出生后便不断被破坏和萎缩。
出生后婴儿期患儿活动如抬头、坐姿等均正常。通常在3~5岁开始逐渐出现行走困难,患儿动作笨拙,易跌倒,走路摇摇晃晃,登楼梯或由坐、卧位起立困难。大多数10岁以后丧失独立行走能力,20岁前大多出现咽喉肌肉和呼吸肌无力,声音低微,吞咽和呼吸困难,易发生
吸入性肺炎等继发感染而危及生命。
2. Gowers征
随着病变进展,臀中肌无力导致行走时呈特殊的鸭步,患儿从仰卧位起立时需先翻转为俯卧,再以双手支持足面和下肢缓慢地站立,称为Gowers征。
3. 假性肌肥大和广泛肌萎缩
患儿早期即有双侧腓肠肌因脂肪和结缔组织增生发生假性肥大,而骨盆和大腿肌肉逐渐
进行性肌萎缩,腓肠肌与其他部位肌萎缩对比鲜明。肩带肌肉萎缩后,举臂时肩胛骨内侧远离胸壁,形成翼状肩胛。脊柱肌肉萎缩可导致脊柱弯曲畸形。疾病后期可发生肌肉挛缩,造成膝、腕或肘关节屈曲畸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一般在12岁前失去独立行走能力,常年与轮椅为伴,20岁可前因呼吸衰竭、
心力衰竭而死亡
4.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表现为行为异常、学习困难。30%患者有智力障碍。
血中肌酸激酶(CK)水平显著升高,甚至可达正常值的1万倍。疾病晚期,几乎所有肌纤维已经变性丢失,血清CK含量反而会下降至正常。
2.肌电图
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可伴较轻的失神经支配电位,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3.肌肉活检
肌肉活检可见肌纤维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及再生,伴
单核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进一步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抗肌萎缩蛋白,如蛋白表达缺陷也可作为诊断依据。
4.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是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和二代测序等检测有无特定基因突变,为诊断提供依据。
根据临床表现和遗传方式,尤其是基因检测和抗肌萎缩蛋白检测,配合肌电图、肌肉病理检查及血清CK测定,一般都能做出明确诊断。
1.患儿有行走困难、Gowers征、肌萎缩、双侧腓肠肌假性肥大等症状或体征。
2.血清
肌酸激酶测定发现浓度显著升高,晚期可出现下降。
3.肌电图可见典型肌源性损害。
4.肌肉活检发现肌纤维变性、坏死,呈肌营养不良样病理改变,可伴
单核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缺失可支持诊断。
5.基因检测明确有DMD基因突变可明确诊断。
1.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治疗是目前唯一被证实有效可延缓病程的药物。短期口服可增强骨骼肌力量和功能,并可能在更长时间内稳定骨骼肌力量和功能。
(2)
艾地苯醌、辅酶Q10等药物有助于延缓呼吸肌、心肌病变。
(3)左旋
精氨酸、支链氨基酸、一水肌酸等药物可促进肌肉细胞增殖代谢,亦可试用。
2.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可针对病因治疗,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3.康复治疗
合理、规范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肌萎缩等造成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应在确诊后早期、规范开展。
4.手术治疗
如有
脊柱侧凸、
关节挛缩等畸形,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纠正。
5.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主要是针对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进行支持,维持患者生命。出现呼吸肌无力、呼吸困难后,可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出现吞咽困难后,可通过胃管、胃造瘘等进行
营养支持。
6.心理治疗
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可长期困扰患者,带来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疏导,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
本病预后差。不仅是肌肉
运动障碍,而且会引起
脊柱侧凸、认知功能障碍,以及
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等多系统疾病,大部分患者于成年早期死于呼吸和循环衰竭。
1.一级预防
孕前进行婚育指导及遗传咨询,进行基因诊断。
2.二级预防
进行产前筛查,预防出生缺陷。
3.三级预防
在新生儿出生后,CK检测联合分子诊断技术筛查新生儿DMD,对DMD患者进行早期的干预和治疗。
1.患儿可有
运动障碍,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耐心、细致的照料。家人应注意观察患儿生活中的困难并予以帮助,不可打骂、羞辱患儿。
2.可在规范的神经肌肉病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帮助关节被动运动,有助于保持肌肉功能,预防
关节挛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