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是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典型旁路为房室结外连接心房和心室肌的通道。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是一种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脏,在房室结(一般为慢路径)释放射频电流,造成局部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传导以治疗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技术。
1.麻醉方法
2.术前准备
(1)完成术前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出、
凝血时间,甲状腺功能和生化检查。
(2)记录窦性心律和心律失常发作时的12导联常规体表
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心脏和肺静脉CT或MRI检查。
(6)术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并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对于AVRT发作频繁、药物治疗不佳、不能耐受或不愿长期服药预防及发作时症状严重者可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局部麻醉后,一般采用
经皮穿刺股静脉、上肢贵要静脉、锁骨下静脉(消融右侧房室旁路)或股动脉(消融左侧房室旁路)插入消融导管到达心脏相应部位,先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后放电消融。
1.心内电生理检查
目的是为了证实旁路的存在和确定其传导特点以及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旁路被标测定位后,可操纵消融导管进行消融。
2.左侧游离壁旁路的射频消融
大多数房室旁路位于左侧游离壁,左侧游离壁旁路的射频消融通常经股动脉逆行插管,在二尖瓣室侧消融,偶尔也可将大头导管跨越二尖瓣环或穿间隔路径行左心房侧消融。在逆行的过程中,为避免导管对冠状动脉系统及对主动脉瓣的损伤,大头弯管跨瓣时应遵循“弯进弯出”的原则,即大头弯管进入左心室大头导管应弯曲,退出时应伸直;进入左心室后,退至主动脉瓣处,再行逆时针旋转;在二尖瓣旋转不可超过360°。术中有效抗凝对于预防术中或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开始3000~5000U
肝素,以后可每小时追加1000U肝素。由于左侧房室旁路的斜行特性和心房侧的多分支性,需要经常调整导管位置,反复标测。
3.右侧游离壁旁路的射频消融
首先,利用冠状静脉窦、希氏束电极及大头导管探查的电位找到旁路的大概位置。再精细标测,直接将消融导管送至右心房。然后适当弯曲导管远端部位,使其远端电极贴靠在三尖瓣环上进行标测和消融,若贴靠不好可加用长鞘。通常由于右侧旁路的导管不易稳定、贴靠,成功率低于左侧旁路。
4.右前间隔部、中间隔部旁路消融
前间隔旁路多于希氏束区,同时记录到His电位和旁道电位,应精细标测记录,以低能量起始谨慎放电消融以避免对希氏束的损伤。中间旁路多于冠状静脉窦窦口前上方区域标测,寻找旁道电位、前传最早心室激动点或逆传最早心房激动点进行小心低能量起始的谨慎放电。
5.后间隔旁路消融
先判断是右后间隔旁路还是左后间隔旁路,然后标测与消融。用大头导管比较冠状静脉窦口上下与窦口内几个部位的激动顺序,在窦口外最先激动的是右后间隔旁路,通常采用经股静脉沿三尖瓣环右后间隔部位标测与消融;在窦口内最先激动的是左后间隔旁路,经股动脉途径在二尖瓣心室侧做后间隔部位标测与消融。AVRT经导管射频消融应先试行放电10秒,若旁路未能阻断应重新标测靶点位置,若有效则继续巩固60~90秒。
1.显性旁路消融终点
体表
心电图预激波消失,心内电图原靶点处融合突然延长。
2.隐性旁路消融终点
心动过速消融时心动过速于逆传心房时终止,或快速起搏心室原来1∶1旁路逆传消失,表现为室房分离或呈文氏现象。
1.消融后血管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后无菌加压包扎,手术侧下肢制动12小时或24小时,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
2.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术后观察有无心脏及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气胸、心包填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动静脉痿、
假性动脉瘤等。
5.消融成功后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服用抗凝药
阿司匹林1个月,以免发生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