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发作是大脑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抽搐、双眼上翻、口吐白沫等。
急救时需评估患者意识水平、观察面部、肢体情况及皮肤颜色和温度,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急救。
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是由于大脑神经细胞同步、异常放电引起的突发、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
患者多表现为肢体抽搐、双眼上翻、口吐白沫、神志不清。此外还可以表现为“愣神”、不断重复某些动作、“似曾相识感”等。
通常所说的癫痫发作急救主要针对
癫痫大发作或
癫痫持续状态。
识别方法
以下是一些快速评估患者状况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急救的方法。
检查患者的意识水平:大声呼叫,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如果患者无法回应,动作停止甚至突然倒地,说明患者意识丧失。
观察面部:双眼上翻或向一侧凝视,牙关紧闭,口角抽搐,口唇或面部皮肤青紫。
肢体情况:有紧握拳、四肢强直收缩或者抖动。
皮肤颜色和温度:皮肤苍白、青紫或发红。触摸患者的皮肤时,可有相应的温度变化。
在癫痫发作时,如首次发作,症状持续超过5分钟,出现呼吸困难、受伤,或发作者为孕妇、心脏病患者、老年人等情况时需拨打急救电话。
注意指定拨打者,保持冷静,详细告知患者信息、症状、病史、位置,并接受指导进行现场急救。
拨打电话
当癫痫发作时,以下情况需要拨打医院急救电话。
首次发作,无既往癫痫史。
症状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或者短时间内反复发作。
肢体抽搐停止后,患者意识未完全恢复。
患者在发作过程中受伤,例如摔倒、撞伤头部等。
患者是孕妇、伴随心脏疾病,或者是老年人。
注意事项
在拨打急救电话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如果现场有2人以上,应指定一人拨打电话,以免误以为别人会打电话而耽误时间。
保持冷静,电话接通后详细告知患者的年龄、性别、现场情况和发作症状。
如有可能,获取并告知医生患者的病史和药物过敏情况。
准确告知现场的位置,以便救护车尽快到达。
接受120的电话指导进行现场急救。
在救护车到来前,现场救助者进行紧急处理,保护患者避免受伤和窒息。无论现场急救是否成功,均应送医院就诊并预防再次发作。
癫痫持续状态需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急救,如吸氧、建立静脉通路、使用抗癫痫药物等。
紧急处理
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在确认环境中不存在危险因素之后,现场救助者可进行相应现场急救。
将患者放置在安全、坚固的地面或床面,保持侧卧位以防止窒息。
解开患者的领带、衣领、纽扣、裤带,保持呼吸顺畅。如果口中有分泌物流出,要及时清理。
全身抽搐的患者不要强力限制其动作,也不要强行活动其肢体或使其张嘴。
除非环境中存在危险,一般不要搬动患者。
如果存在外伤出血或骨折,可进行简单的压迫止血或包扎固定。
无论现场急救是否成功,都应该立即转运到医院住院就诊,进行规范诊疗,预防癫痫再次发作。
专业急救
当出现癫痫持续状态时,需要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急救。
吸氧或机械通气、建立静脉通路,防止出现缺氧、误吸、
电解质紊乱、继发损伤,稳定
生命体征。
使用地西泮、咪达唑仑、苯巴比妥或其他抗癫痫药物终止癫痫发作。
对诱因及原发病进行针对性处理,如对感染所致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对停药诱发的患者恢复用药。
避免在患者口中放入任何物品,包括手指、压舌板、筷子、纱布等,以防误吞或窒息。
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特殊需求,避免在急救过程中给患者带来额外伤害。
孕妇急救时需特别注意,尽量避免对腹部施加压力。
不要用力摇晃患者试图将其唤醒,避免造成伤害。
癫痫发作原因包括神经系统疾病、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部分患者发病原因无法明确。
常规治疗方法有药物、手术及生酮饮食。药物治疗是首选,遵照医嘱使用。
手术治疗包括切除性手术、神经调控和阻断神经放电传导的手术。
生酮饮食主要针对药物难治性患者,需专业指导。
发作机制
常见的可引起癫痫发作原因包括神经系统疾病、遗传因素及其他原因。
遗传因素:某些类型的癫痫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其他原因:包括缺氧、
低钠血症、内分泌疾病、代谢性疾病;
氯丙嗪、
奋乃静等药物过量;酗酒,使用海洛因、可卡因等违禁物质。
癫痫发作原因复杂,部分患者即使进行了全面、完善的检查仍无法明确原因。
治疗方法
癫痫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及生酮饮食等。
药物治疗
药物是癫痫的首选治疗。通常从一种药物开始,足量、足疗程使用,如效果不佳,可增加另一种药物。
常用口服药物包括
丙戊酸钠、
左乙拉西坦、
拉莫三嗪、
托吡酯、
卡马西平、
奥卡西平等。药物使用需遵照医嘱。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切除性手术、神经调控、阻断神经放电传导的手术等。
切除性手术适用于局灶性起源的药物
难治性癫痫。常见方法包括癫痫病灶切除术、颞叶切除术等。
神经调控手术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术(rTMS)、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反应性神经刺激术(RNS)等。
阻断神经放电传导的手术包括胼胝体切开术、大脑半球离断术等。
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主要适用于药物难以控制病情的患者,尤其是儿童。
饮食原则是大量增加高脂肪食物比例,如黄油、奶油等;极少量的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等;适量的蛋白质,如牛奶、瘦肉。脂肪与后两者食物的比例为(3~4):1。
生酮饮食属于饮食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和营养师指导和监管。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