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伤后,除皮肤表面的伤口外,蛇毒会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会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
发生蛇咬伤后,需要在现场进行快速识别,如果确认为毒蛇咬伤,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急救。
观察咬伤部位
毒蛇咬伤通常呈现两个小的、相距较近的针状齿痕,伤口较深。无毒蛇咬伤时,一般为一排或两排细小齿痕。
但需注意,毒蛇咬伤的外观可能因蛇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症状
局部症状:咬伤后局部剧烈疼痛、红肿、出血,被咬肢体迅速肿胀。伤口处血液难以凝固,严重者流血不止,也可能有水疱。由于蛇毒具有神经毒性,可能伤口疼痛并不明显。因此不能仅以伤口疼痛程度作判断。
全身症状:恶心、呼吸困难、心悸、虚弱、头晕等。毒蛇咬伤可能导致的症状因蛇种及毒素种类不同而异。
现场情况
目击者或患者看到了咬人的毒蛇。
延迟症状
咬伤一段时间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流口水、视物模糊、语言不清、肢体软瘫、张口与吞咽困难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被咬伤1~4 小时后出现。
当确认为毒蛇咬伤时,应立即进行急救。如果无法确认是否为毒蛇咬伤,也应按毒蛇咬伤进行现场紧急处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非毒蛇咬伤通常不致命,但也可能引发感染,因此同样需要密切关注。
发生毒蛇咬伤,均应在快速现场急救的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向专业机构求助。
呼叫时的注意事项:
现场有两人以上时,指定一人拨打急救电话,以保证电话被有效拨打。
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以便急救人员快速到达现场。
向急救人员描述被咬伤者的症状和伤口情况。
如果可能,描述毒蛇的外观特征,以便医务人员提前了解可能的蛇种和毒素种类。
120会指导急救,不要主动挂断电话。
经上述快速识别,确认或可疑为毒蛇咬伤后,应在确认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立即进行现场急救,不要被动等待120到来,或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再送医院。
非专业人员现场自救
在拨打120等急救电话求助同时,进行下面的操作:
救助者尽量使患者和自己保持冷静,避免慌乱和过度害怕。
让患者平躺下来,尽量限制受伤肢体的活动,以减缓毒素在体内的扩散速度。
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物品,如衣袖、裤腿或饰品,以免肢体出现肿胀后无法取下,导致局部受压。
使用绷带或布条捆绑伤口靠近心脏一侧的肢体,防止毒液回流。注意不要绑得过紧,以捆绑后肢体的动脉搏动稍减弱为宜,每隔15分钟放松绑带1分钟后可再度绑紧。
用清水轻轻冲洗伤口,以清除表面污物。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洗液,因为它们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疼痛。
使用冰块或冰袋轻轻敷在伤口周围,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肿胀。
注意,如果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实施
心肺复苏。
医生院前急救
急救医生到达现场后,一般会进行以下操作:
评估
生命体征,存在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若为神经毒蛇咬伤,早期可沿咬痕纵行切开排毒,并用负压拔罐吸出毒素。
若有条件,可将
利多卡因或
普鲁卡因注射液用生理盐水稀释为0.25%~0.5%浓度溶液,用此稀释液溶解
胰蛋白酶(浓度5000单位/ml)或
糜蛋白酶(浓度800单位/ml)后,以咬痕为中心,在伤口周围做浸润注射或在肿胀部位上方做环状封闭。
神经毒毒蛇咬伤肢体者,用绷带加压固定,咬伤部位也可用加压垫法固定。
现场紧急处理后,急救医生会尽早将患者转送到附近有条件救治的医院,进行后续的创面处理、抗蛇毒血清治疗、破伤风免疫注射等专业治疗。
发生咬伤后,不要主动追打或试图捕捉毒蛇。如果可能的话,使用手机或相机拍下蛇的照片并提供给急救医生。
不要尝试用嘴吸毒,也不要用手去挤压伤口。用嘴吸毒可能导致救助者中毒,挤压伤口无法将蛇毒挤出,反而会加速其入血。
捆绑受伤肢体时不要过紧,以免导致肢体缺血而坏死。
被咬伤后不要剧烈运动,如果需要转移患者,可由他人搬动而非患者自己行走。
不要给患者饮用咖啡、茶或其他含有咖啡因的饮料。
毒蛇咬伤的危害
世界上目前已知大约有2200种蛇类,对人类有致命危害的毒蛇约195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蝮蛇、眼镜蛇、眼镜王蛇、五步蛇、金环蛇、银环蛇及竹叶青蛇等。
不同种类毒蛇的毒素成分各异,毒蛇咬伤后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
血液毒素:主要作用于血管壁、血细胞或凝血系统,可导致血管壁破坏、血细胞破裂或凝血。
神经毒素:可阻断神经-肌肉传导而引起神经肌肉弛缓性麻痹。
细胞毒素:包括透明质酸酶、蛋白水解酶、心脏毒素等,可以导致全身多处细胞和组织破坏。
预防蛇咬伤
毒蛇咬伤往往发生在受害者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因此难以预测。但在一些高风险区域,如丛林、草地等活动时,要格外小心,避免意外发生。
以下措施对于预防蛇咬伤有一定帮助:
避免在毒蛇可能出没的地区行走,如高草、岩石和树林等。
穿着长裤和密封性好的鞋子,以保护脚踝和腿部。
遵循当地野生动物保护规定,了解可能遇到的毒蛇种类。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免将手或脚伸进看不见的地方,如岩石缝隙、草丛等。
如果发现毒蛇,请保持距离。即使蛇看起来已死,也不要试图触摸或搬动它。因为这些看起来“死”了的蛇仍可能具有攻击性,造成意外伤害。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