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终止恶性室性心律不齐的急救方法
是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对安全,但电极与皮肤未严密贴合可导致皮肤灼伤
主要用于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定义
电除颤是用外加的高能量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心室颤动或者
无脉性
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心脏迅速恢复为正常的窦性心律,以维持全身血液循环的急救方法。
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引起成人心跳骤停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这些情况时,人体的心脏无法完成泵血功能,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电除颤是最有效终止心室颤动的方法,早期使用电除颤是决定患者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
电除颤包括体外除颤和植入式电除颤,植入式电除颤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心脏起搏器。本文仅介绍体外电除颤的内容。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是电除颤的绝对适应证。
需要注意的是,电除颤对心搏骤停或严重心动过缓并无作用,对这些患者应使用胸外按压、药物治疗或起搏进行急救。
治疗效果
除了高质量的
心肺复苏外,及时电除颤是唯一一种已被证实的可以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的治疗措施。
安全性
电除颤是抢救措施,相对来说安全高效。
电除颤时,如果电极与患者皮肤未完全贴全,会发生皮肤灼伤,但作为挽救生命的治疗,皮肤灼伤可以忽略。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作为抢救措施,电除颤的难度不高。自动体外除颤仪(AEDs)的普及使接受培训后的非医学人员,也可以进行室颤或者无脉性室速的复苏。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公共场所配置的AED设备一般是供紧急情况时免费使用。
作为医疗单位的急救治疗操作,单次费用一般在50~500元。
根据医院等级,费用会有所差别。具体费用以当地医疗服务价格为准。
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此类抢救措施是普及在各级医疗机构,各级医疗机构及各个科室都可以开展电除颤。
相关急救一般在急诊科进行。
适宜情况
早期电击除颤是决定心搏骤停患者能否存活的关键因素,当院外心搏骤停被目击或发生院内心搏骤停,如有AED或手动除颤器在现场,经培训过的急救人员应立刻进行
心肺复苏和尽早电除颤。
不宜情况
电除颤是没有禁忌证的。作为一项抢救措施,所有发生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者均可使用电除颤。
已发生心脏停搏且无心电信号者,或者缓慢性心动过速者,使用电除颤治疗无效。
治疗前检查
电除颤主要适用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治疗前需要快速判断患者情况并立即施救:
呼叫患者,如无回应即为意识丧失;颈部或腹股沟大动脉处无法摸到搏动。
电除颤前的主要检查是
心电图(一般通过心电监护可见),如果心电图提示室颤或者
无脉性室速即可在启动高质量
心肺复苏同时尽快电除颤。
治疗前准备
患者准备
去枕平卧于硬板床。如果为院外抢救,可以直接平卧于地面。
解开衣服,充分暴露前胸。
环境准备
选择整洁、安静、有电源、有吸氧及吸痰装置的操作空间。
院外抢救时,可以于现场进行操作, 仅需确认环境安全并准备AED装置,同时清理现场人员。
除颤时,周围人员不可接触患者。
心电图检查
确认心律失常类型,明确适应证。
其他准备
院内除颤时应准备抢救药品,如盐酸肾上腺素、
盐酸胺碘酮。
现场急救时,应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求助。
治疗过程
院内除颤
开机,选择能量(单相波360J,双相波200J),确认为电复律非同步方式。
清洁皮肤(如无呕吐物、血液等可不用清洁,避免耽误抢救),涂抹导电糊(无导电糊可用生理盐水纱布代替)。
评估心律,如有心电监护,通过心电监护评估;如无心电监护,则将除颤仪上心电监护连接II导联,将两电极板放置在病人心底区和心尖区识别心律。
再次确认能量和电复律方式正确。
按下手柄上的充电按钮或除颤仪上的充电按钮。
术者大声嘱自己及旁人离开患者及病床。
将两电极板放置在正确位置,“STERNVM”放在右锁骨中线第二肋间,“APEX”放在左腋前线第五肋间心尖部。电极板和胸部紧密接触。
再次确认无人接触患者和病床后,放电。
继续
心肺复苏2分钟再次评估心律。如果除颤成功,清洁皮肤、整理病人衣物等,如果仍是可除颤心律,需要再次除颤。
现场AED除颤
打开AED盖板,依据语音提示进行操作(部分型号需要先按下电源)。
根据电极贴或机壳上图案提示,在患者胸部贴好电极(两块电极板分贴于右胸锁骨下方和左胸乳头外侧的正确位置)。
按下AED面板上“分析”键。
根据AED语音确定需要除颤时,确认无人接触患者后,按下“除颤”键,即完成一次放电。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做5组心肺复苏(30次胸外按压+2次吹气为一组,共约2分钟)。
检查心律,仍然存在
心室颤动时可使用AED除颤。若患者在胸外按压过程中恢复意识,或者发生呻吟等动作,可停止按压。
治疗时间
每一次电除颤持续约数秒。除颤次数依患者的心律情况决定。
电除颤一般和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在准备电除颤过程中,应持续进行胸外按压。
在电除颤后,应立即继续胸外按压两分钟后再行判断心律,必要时再次电除颤。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现场急救成功时,仍应立即将患者送医,患者一般需住院进行后续治疗,护理工作严格遵医嘱即可。
监测与检查
电除颤后患者一般送入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持续心电监护,以及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生命体征监测。
饮食营养
对电除颤后神志未恢复者,需要放置胃肠营养管,给予
肠内营养;如果胃肠道不能耐受,则给予
肠外营养。
意识恢复后,尽快恢复经口饮食。患者及家人应积极配合医生工作,饮食注意事项严格遵医嘱。
并发症及应对
电除颤治疗有可能导致皮肤灼伤,出现心律不齐,或者出现
肺水肿、
肺栓塞、
脑栓塞、心肌损伤等并发症。
皮肤灼伤
电除颤导致的皮肤灼伤,需要注意局部消毒包扎。
心律不齐
电除颤可以诱发各种心律失常,需要区分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期前收缩:大多在数分钟后可消失,无需特殊处理。严重的
室性期前收缩并持续不消退者,应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肺水肿
由于电流峰值比较大对肺造成的损伤,或者心肌损伤后出现
急性心力衰竭所致。
此时需要给予心肌营养、利尿、吸氧,必要时予以呼吸机支持,严重者可以行
血液净化治疗。
肺栓塞、脑栓塞
肺栓塞:使用抗凝、抗休克治疗,以及氧疗(必要时呼吸机支持)、利尿治疗(必要时血液净化)。
脑栓塞:早期溶栓,随后使用抗血小板凝集、降血脂、改善供血、神经细胞营养等药物治疗。
心肌损伤
为电流对心肌的直接损伤。
应予以心肌营养、改善供血等药物进行治疗。
恢复过程
电除颤后仍需要配合高质量的
心肺复苏,直至自主心律恢复。
如果心搏骤停持续时间较短,患者可能在电除颤及心肺复苏过程中即苏醒,此时应寻找导致心搏骤停的原因,并积极加以处理,可以避免再次发作。
如果心搏骤停持续时间较长,患者自主心律恢复后仍处于昏迷状态,需要在监护室继续治疗。
随着原发病的稳定,患者可能逐渐趋于稳定。
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发生感染、休克等并发症并且治疗未能逆转,则可能无法恢复而死亡。
后续治疗
无论电除颤配合心肺复苏后,患者成功苏醒或者恢复正常心律但仍处于昏迷,均应积极寻找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或心搏骤停的原因,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如果有(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
心电图证据的
心肌缺血,首先进行
冠状动脉造影术,并根据情况选择治疗方案,进行CT脑造影和/或CT肺血管造影。
在冠状动脉造影之前或之后,可以通过进行脑部和胸部CT扫描来早期识别呼吸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
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应安装除颤起搏器。
反复发生的房颤可以行射频消融术。
针对不同的脏器功能损害,如肺或脑部疾病,给予相应的治疗。
日常生活
生活管理
作息规律,避免疲劳。
低盐、低脂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戒烟戒酒。
控制情绪,不要过于激动。
体育锻炼
康复出院后,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
建议体育锻炼每周不超过5天,每次大约30分钟。
锻炼时注意心率维持在120次/分以下。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