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等方式切除胆囊息肉
可以切除病变胆囊,降低癌变风险,并获取息肉的病理学诊断
术后需预防出血、胆瘘、感染等并发症
预后很好,但仍有一定风险
定义
胆囊息肉切除术是通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等方式治疗胆囊息肉的一类手术方式的统称。
根据是否保留胆囊,可分为胆囊根治性切除和内镜保胆
息肉切除术。
胆囊根治性切除可采用经右侧腹直肌纵切口或右肋缘下斜切口,手术方式可分为顺行性和逆行性胆囊切除两种手术方式。
传统的开腹胆囊息肉切除术针对性差、创伤大、伤口愈合慢、易出现并发症,导致患者痛苦大、术后恢复不良的问题。自从腹腔镜胆囊息肉切除术发展以来,此术式迅速为外科医师及患者所接受。
有学者认为胆囊并非可有可无的器官,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应尽可能保留胆囊,故对胆囊息肉提出了保胆手术的观念,即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但其真正意义、效果尚有待研究。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胆囊息肉,又称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影像学检查发现的所有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统称。
PLG可分为非
肿瘤性息肉(假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真性息肉)两大类。
非肿瘤性息肉
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息肉、腺肌症、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
胆固醇性息肉占全部PLG的80%以上,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占10%~15%。
肿瘤性息肉
主要包括胆囊腺瘤等良性肿瘤和早期
胆囊癌等
[4],肿瘤性息肉约占5%
[5]。
治疗效果
胆囊根治性切除
可以彻底切除病变胆囊,降低癌变风险,并获取息肉的病理学诊断,以制定进一步治疗或随访策略。
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
最大限度地保留有功能的胆囊,降低了胆囊切除潜在手术及术后发生胆道功能障碍的风险。
可以完整切除病变,降低癌变风险,并获取息肉的病理学诊断,以制定进一步治疗或随访策略。
安全性
该手术仍存在一定风险,治疗很少会出现死亡的情况,需充分做好术前准备,一般术后恢复良好。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传统的胆囊切除手术,即开腹胆囊切除手术,通常归为二级手术,而腹腔镜下的
胆囊切除术,通常归为三级手术。
根据我国《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三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住院费用大概在1万到3万元,具体还要结合患者个人情况。
根据医院等级、麻醉和手术操作不同,费用会有所差别。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围手术期并发症是明显增加治疗费用的因素之一。
医院科室选择
根据我国《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在二级及以上级别医院可以开展此项技术。开展科室为普外科或肝胆外科。
适宜情况
目前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
胆囊息肉仍较困难,关于外科手术的指征和时机存在较大争议。
症状:对出现临床症状如持续性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等,及合并
胆囊结石的PLG,应行
胆囊切除术[5-7]。
胆囊息肉的大小:目前共识的推荐意见是,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0毫米时,患者面临较高的恶变风险,应考虑进行胆囊切除术[7]。
胆囊息肉的生长速度:如果通过连续的影像学检查发现胆囊息肉的生长速度较快,尤其是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大,这可能提示恶变风险增加,应考虑手术治疗[8]。
胆囊息肉的数量和形态:多发性胆囊息肉或形态不规则的胆囊息肉可能与恶变风险增加有关,此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年龄和其他风险因素:年龄较大、有家族史或合并其他
胆道疾病的患者,胆囊息肉的恶变风险可能较高,因此可能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
不宜情况
具有以下情况的患者不宜进行胆囊息肉切除术。
合并有功能的无症状胆囊结石。
伴有严重并发症的
急性胆囊炎,如伴有化脓、穿孔、
坏疽及Mirrizi综合征。
有无法控制的凝血障碍。
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妊娠妇女。
胆囊息肉切除术通常需要住院,住院时间一般在2~7天,依据具体手术方式不同住院时间稍有差异。
需要告知医生既往腹部疾病病史及手术病史。
需要告知医生目前所患疾病,比如流行性感冒、肺部炎症等,可能影响手术麻醉的情况。
需要告知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疾病,以及是否服用
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药物。
需要告知医生有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治疗前检查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术前最重要的检查,医生通过查体可发现右上腹压痛,以便安排后续治疗。
实验室检查
通常会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尿培养、凝血常规、传染病指标、血生化等常规术前检验,排除手术禁忌证。
血常规: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的感染、贫血及血液系统疾病等。
凝血功能: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预防术中及术后出血情况的发生。
传染病指标:主要评估有无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传染病。
生化常规:了解患者肝肾功能及血糖情况。
血型:为术中及术后可能出血的情况做配血准备。
影像学检查
B超
超声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可达95%以上,是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诊断方法。
典型超声表现:为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的、与胆囊壁相连的强回声团,后方无声影。
其他检查
包括CT增强扫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
有助于与
胆囊癌的鉴别诊断,了解胆囊、胆囊管、肝内外胆管有无变异等。
还需要完善
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胸部平片,用于评估有无心脏、肺部疾病,保证手术安全。
治疗前准备
调整正在使用的药物
对于服用抗凝药、降糖药等药物的患者,术前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手术安全。
控制基础疾病
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需纠正凝血功能正常后再行手术。若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时需停药7天后再行手术治疗。
患有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时,要先控制好这些基础疾病再进行手术,否则可能增加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风险。
如果存在感染情况,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
肺部感染,需要积极抗感染后,再行手术治疗。
饮食准备
术前12小时禁止饮食,术前8小时禁止饮水。有抽烟喝酒习惯者,至少提前一周戒烟戒酒。
清洁卫生
护士会在术前备皮,也就是剔除手术区域周围的毛发,目的是清洁手术区域。
腹腔镜手术入路多在脐周,一般用肥皂水清洗脐部,脐部污垢可用松节油或石蜡油清洁。
衣着配饰要求
患者手术时会穿着病号服或宽松衣服,方便穿脱,减少对手术区域的影响,注意不要穿内裤,提前取下配饰物品,患者需佩戴腕带。
心理准备
医生护士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的各种可能预后及并发症,以便对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
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生会详细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手术情况,手术方式以及手术风险和注意事项等,患者或家属应配合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这类手术一般是在麻醉下完成的,麻醉医生会详细说明麻醉情况、麻醉风险和注意事项,患者或家属应配合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治疗过程
麻醉情况
全身麻醉
简称全麻。医生会静脉输注药物使患者处于昏迷、无知觉、无痛觉的状态。通过口腔或者鼻腔插入气管插管,帮助患者在术中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是没有意识的,感觉像“睡了一觉”。全麻通常比较安全,不会影响患者的智力。
椎管内麻醉
简称腰麻、半麻。麻醉时,患者需侧卧位,椎管内麻醉多选择腰椎为穿刺点,即在后腰的正中处。
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持续通过腰椎穿刺位置注射麻醉药物。患者意识是清醒的,但是手术部位没有任何感觉。
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麻醉是在硬膜外腔注入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使手术部位丧失知觉。
治疗部位及切口位置
开腹胆囊息肉切除术
开腹胆囊息肉切除术多采用右侧经腹直肌纵切口或右肋缘下斜切口。
腹腔镜胆囊息肉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息肉切除术根据术者的经验或术中患者胆囊的局部病变情况可能选择单孔、三孔或四孔法。
三孔法戳孔位置:脐部、剑突下、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cm处,如加戳右腋前线肋缘下2cm处孔则为四孔法。
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
内镜保胆
息肉切除术是经口插入胃镜来进行手术的,没有体表的切口。
治疗过程
具体的治疗过程复杂多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外科医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定,以下过程仅供了解,不作为诊疗依据。
开腹胆囊息肉切除术
进入手术室后,一般安静平躺即可,
全身麻醉一般不需要更换体位。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时患者需侧卧位,穿刺成功后转平卧位。
麻醉完成后,手术医生会确认患者信息,再充分消毒手术部位,腹腔镜或开放手术需要消毒腹部或腹股沟区,有些患者还需要消毒会阴部,并留置尿管。
医生经过一系列操作后,打开腹腔,充分暴露胆囊及肝十二指肠韧带,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右侧游离缘开始解剖分离,切开胆囊颈左侧的腹膜,寻找胆囊管、肝总管及胆总管的位置,然后结扎胆囊管。
在胆囊三角内寻找胆囊动脉,找到后尽量紧贴胆囊壁切断它,近侧断端应做缝扎并结扎然后由胆囊底部开始在浆膜下剥离胆囊,直至剥离至胆囊管,再次确认三管关系无误后可切断胆囊管,最后将切除的胆囊及息肉取出。
腹腔镜胆囊息肉切除术
麻醉过程同前。
先要在患者腹壁上戳孔,根据术者的经验或术中患者胆囊的局部病变情况可能选择单孔、三孔或四孔法。
三孔法戳孔位置:脐部、剑突下、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cm处,如加戳右腋前线肋缘下2cm处孔则为四孔法。
一般脐部戳孔处先放入气腹针,气腹针进入腹腔时操作者可以感觉到落空感,注入CO2气体至腹腔内压力达13mmHg,腹腔内置入腹腔镜,然后在视频监视下放入其他腹腔镜器械。
手术除了摄像显示系统监视而非直视、操作器械为腹腔镜专用器械外,手术切除胆囊过程与前文开腹手术一样。
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
患者术前漱口,口服
利多卡因胶浆行咽部局麻及祛泡,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体位选择仰卧位、头偏左侧,术前半小时静脉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经口插入胃镜后,充分冲洗胃腔,于胃窦前壁小弯打开胃壁全层进入腹腔。
定位胆囊,于胆囊底部切开胆囊壁,可见胆汁溢出,予吸尽。
进入胆囊腔内,根据胆囊息肉大小及形态选择治疗器械,大者选择圈套器完整切除息肉、小者或黄色胆固醇性息肉予以活检钳咬除或氩离子凝固术(APC)烧灼处理、合并
胆囊结石予取石网篮取尽结石,探查胆囊排除息肉和结石残留。
金属夹夹闭胆囊壁开口。充分冲洗腹腔,必要时经腹壁穿刺放置引流管一根至手术区。
使用钛夹等封闭胃壁手术切口,必要时内镜直视下放置胃管一根。
【提示】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并不适用于所有胆囊息肉患者。这种手术方法更适用于无症状、较小(直径小于1厘米)、单发胆囊息肉的患者。
治疗感受
手术中患者没有意识,也不会感到疼痛,手术结束后,麻醉师会叫唤患者,此时听从麻醉师的要求,配合睁眼、调整呼吸,清醒过程中会有恶心等轻微不适。
治疗时间
手术大约需要1~3小时左右,手术时间可能因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而不同。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切口护理:如果腹部有切口,需保持干燥清洁卫生,2~3天换药一次。
体位护理:清醒且血压稳定者,改为半卧位,医护人员会指导患者有节律地深呼吸,达到放松和减轻疼痛的效果。
运动:一般2~4天内避免下地活动,需遵医嘱逐步恢复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
洗澡:术后8~9天左右待切口恢复后可正常洗澡,但需注意保持干燥清洁。
监测与检查
有切口的患者,要注意监测切口处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如果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饮食营养
全麻患者术后第1天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饮食以流食为主,包括粥、果汁等,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出现肠道排气后,可恢复正常饮食。
术后恢复饮食后加强营养,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需多饮水,勤排尿,避免憋尿。
并发症及应对
出血
观察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和伤口渗血情况;有腹腔引流管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如出现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腹腔引流管引流出大量血性液体等情况,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胆瘘
术中胆道损伤、胆囊管残端破漏是胆囊切除术后发生
胆瘘的主要原因。
患者出现发热、腹胀、腹痛、
腹膜刺激征等表现,或腹腔引流液呈黄绿色胆汁样,常提示发生胆汁渗漏。
这种情况需要医生及时处理:
充分引流胆汁:取半卧位,放置腹腔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将漏出的胆汁充分引流至体外是治疗胆瘘最重要的措施。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长期大量胆瘘者应补液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防止胆汁刺激和损伤皮肤:及时更换引流管周围被胆汁浸湿的敷料,给予
氧化锌软膏或皮肤保护膜涂敷局部皮肤。
切口感染
表现为伤口红、肿、热、痛,严重时形成局部脓肿。若发现需立即告知医生,多是因为不注意卫生导致切口污染、继发细菌感染等。
处理措施主要是去除引起的病因、清洁创面、定期换药,切口引流,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等。
恢复过程
疼痛及切口恢复
术后患者多数存在切口疼痛不适,与手术创伤刺激有关,是术后的正常反应。
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疼痛可逐渐减轻或消失,必要时医生会进行止痛处理。
换药及拔管
除非特殊情况,一般术后2~4天进行换药,观察切口恢复情况,更换敷料。
内镜保胆
息肉切除术后,如无特殊术后第2天即可拔除腹腔引流管和胃管。
瘢痕情况
腹腔镜切口小,恢复快,一般无
瘢痕,开放手术切口相对较大,可能形成瘢痕。
半年后瘢痕逐渐变得平整、颜色淡、质地柔软、没有痛痒感觉,但
瘢痕体质患者可能出现
瘢痕疙瘩。
后续治疗
治疗后用药
胆囊根治性切除术后一般无需用药,仅使用止血或补液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输注消炎药抗感染治疗,具体需要由医生综合分析,请严格遵医嘱。
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可能需要抑酸治疗,合并结石患者建议服用
熊去氧胆酸预防结石复发。
康复训练
手术后,需卧床6小时,6小时后若患者无特殊不适,可在床上进行四肢的伸展活动。
术后1~2天内,避免剧烈运动,可在家属照顾下,小范围内进行慢走等轻微活动。
术后1~2周后,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但仍注意要避免剧烈运动。
术后1月后,大部分患者已完全恢复,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复查
胆囊根治性切除术后复查
胆囊根治性切除术,由于患者情况不同,复诊时间可能略有差异,一般遵医嘱进行即可。
复诊内容通常为换药及拆线,查看有无并发症以及手术瘢痕等。
术后若存在伤口出血、引流管脱出、切口感染、腹痛、胆瘘等情况,要立即到医院治疗。
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后复查
术后3个月复查内镜及腹部彩超,观察胃内创面愈合情况。
术后6个月、1年各复查1次,之后每年复查1次腹部彩超,了解有无
胆囊息肉复发。
日常生活
良好的生活方式对患者的术后康复有积极的帮助。
调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尽量避免肥肉、海鲜、油炸食品等,尽量做到不喝酒和含酒精的饮料。
经常运动,每天做至少2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如快走、打太极拳、打羽毛球等。
保证充足睡眠,心情舒适,避免情绪激动。
如果体重比较重,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减肥食谱和运动计划,并严格执行,减轻体重。
定期做体检,可以关注血脂、血糖等指标。认真阅读体检结果和医生建议,如果出现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