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

更多功能

脊柱结核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指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脊柱引起的结核病变
早期无明显症状,活动期出现低热盗汗,脊柱局部疼痛,脊柱畸形、活动受限
由牛型结核杆菌侵入人体,经血液传播到达脊柱
常规采用规律抗结核治疗,严重者需进行手术治疗
定义
脊柱结核是继发性疾病,是由牛型结核杆菌入侵机体,经血液传播侵及脊柱,致使椎体及附件区发生的感染病变。
分型
按病变部位分型
中心型:感染灶在椎体中心位置,儿童多见,表现以骨质破坏为主,椎体被压成楔形。
边缘型:成年人一般是此型,表现为骨质的溶解破坏,该型常常侵犯椎间盘,造成椎间隙狭窄。
骨膜下型:椎旁脓液沿着前纵韧带流动,使得相邻椎体前方被脓肿侵蚀。
附件型:感染灶局限于附件区骨质上,严重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等症状。
按椎体破坏程度分型
I型:病变局限于椎体。合并1个椎间盘退变,无椎体塌陷,无神经损害,无后凸畸形。在此基础上,根据有无脓肿形成,可细分为A、B两种亚型。
Ⅱ型:患病椎体骨质塌陷,并且有1~2个椎间盘破坏、脓肿形成、后凸畸形。脊柱稳定,脊柱矢状面后凸<20°。
Ⅲ型:椎体破坏后变扁,伴有1~2个椎间盘破坏。形成椎旁脓肿。造成严重后凸畸形,脊柱稳定性减低、矢状面后凸≥20°。
病理学分型
病理学检查是脊柱结核诊断重要方法, 根据脊柱结核病理学表现的不同进行以下分型:
干酪状坏死型
该型临床较为常见,病灶表现为干酪状坏死,会有死骨出现,病变常累及骨周围组织。
同时在坏死液化之后,在椎旁出现结核性脓肿,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结核性窦道。
增生型
该型临床发生率低,主要特点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出现,无显著性干酪样坏死或死骨。
影像学分型
依据CT分型
根据CT检查的不同表现分型如下:
碎裂型:表现为骨质破坏区椎体正常结构消失,有大小不等的碎骨片,碎骨片一般超出正常椎体范围,可侵入椎旁软组织内。此类最常见,约占总数47%。
溶骨型:表现为骨质破坏区呈低密度,病变边缘模糊,伴有椎旁椎旁软组织肿块。
骨膜下型:表现为椎体前缘不规则骨质破坏,病变多沿骨膜下和前纵韧带下纵向邻近椎体蔓延。
局灶硬化型:表现为椎体内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骨质破坏区,出现周围环绕硬化带或病变椎体不规则硬化。
根据核磁共振(MRI)分型
核磁共振对软组织(如:肌肉、神经、血管等)显示得更加清晰明了,临床应用广泛,依具体情况分型如下:
信号改变型(Ⅰ型):病变局限在椎体、椎间盘或者附件,有椎间盘退变,周围软组织肿胀或者较小脓肿的形成,但椎体没有明显骨质破坏塌陷,神经功能正常。
脓肿形成型(Ⅱ型):该型又细分为A、B两型。
ⅡA型:病变不完全局限于椎体内并形成有明显的脓肿,但未出现椎体破坏、塌陷和椎体不稳,神经功能正常。
ⅡB型:椎体轻度破坏,未出现椎体塌陷和脊柱失稳、脊髓压迫、后凸畸形以及椎管占位,椎旁有巨大脓肿。
椎体破坏型(Ⅲ型):椎体破坏严重,椎体指数小于30°,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
椎管占位型(Ⅳ型):椎体压缩性骨折,碎骨块进入椎管,导致占位,或者脓肿坏死物压迫椎管,致压物超出上下正常椎体后缘连线5mm。
后凸畸形型(V型):矢状面后凸角度>30°,常伴有椎管占位。
发病情况
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30岁以下的患者占80%以上,男性稍多于女性。
脊柱结核是临床上最为多见的骨与关节结核,约占一半。脊柱结核中99%为椎体结核,1%为附件结核。
脊柱结核中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腰椎,胸椎紧随其后,其余依次为胸腰段、腰骶段以及颈椎,骶尾骨最少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