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是一种紧急情况,一般发生在院外。心跳骤停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跳骤停发生后4分钟内为抢救的最佳时机。
如果按照医学上的定义,只有发生死亡者才可称为猝死。但通过紧急抢救而复苏成功者,也被习惯性地称为猝死。本文介绍的就是后面这类情况。
如果发现有人突然昏倒,可能存在呼吸心跳骤停的情况,应快速进行下述判断:
检查意识
用力拍打患者双肩,在耳旁大声询问,观察患者是否有回应,或者皱眉、手指抽动等表现。
检查呼吸
用手放在患者鼻前感受是否有气流,或侧头平视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
检查脉搏
检查者食指与中指并拢、伸直,放在患者颈前正中(相当于男性喉结位置)旁两指的凹陷处,以感受是否有动脉搏动。
经上述方法判断为患者存在呼吸、心跳骤停,非专家人员无法确认是否存在呼吸、心跳骤停,均应立即实施
心肺复苏。同时请求身边人员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寻找附近的自动除颤仪(AED)。
发现有人出现意识丧失,且存在或可疑存在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呼叫周围人员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对患者实施
心肺复苏。
120可指导急救,拨打时请将电话设置为免提模式,在120指导下完成对患者的
生命体征判断,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
提示:如果有多人在现场,尽量指定一人拨打120急救电话。
在呼叫120急救电话时,应该提供以下信息:
现场详细地址。
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如果了解患者病史,也应在电话中说明。
患者的情况,包括呼吸、心跳、意识等。
现场急救措施的情况。
在进行快速识别后,确认患者存在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实施现场急救。
非专业人员现场急救
若现场有自动除颤仪(AED),立即按说明书连接并使用。若无AED或经AED治疗无效,立即按下述方法进行
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
患者面朝上平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面,施救者跪在患者右侧,靠近胸部位置。
一只手的手掌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另一手掌放在第一只手背上面。两手重叠,肘伸直,用身体重力垂直向下快速按压5~6厘米后放开,让胸部完全回弹后再次按压。
按压频率保持在100~120次/分。
为保证按压(频率和深度)有效,现场有多人时,应轮流进行按压。每次换人的时间不要超过10秒。
如果患者为婴幼儿,施救者可使用一只手的两根手指在上述位置进行按压,每次按压时深度应达到患儿胸部厚度的1/3。
开放气道
患者平躺,施救者用一只手抬起其下巴,另一只手同时压下其前额,使其仰头以保证气道畅通。
如果患者口中有异物或假牙,要及时取出。
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应先进行30次胸外按压之后,再进行此操作。
人工呼吸
施救者一手捏紧患者双侧鼻孔,吸气后(不用深吸气)用嘴包住患者口唇,向其口中吹气。
每次吹气时间应持续1秒以上,直至患者胸廓向上抬起,然后放开患者口鼻。
人工呼吸应与胸外按压配合进行,一般每30次按压,吹气2次。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应持续至急救医生到达现场。
医生院前急救
急救医生赶到现场后,会快速评估患者
生命体征,若患者心跳及呼吸未恢复,则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及AED除颤。除上述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外,还包括建立静脉通路,并会尽快使用电除颤。
AED除颤
打开AED盖板,依据语音提示进行操作。
根据AED上的图案提示,将两块电极板分贴于右胸锁骨下方和左胸乳头外侧位置。
按下“分析”键。
若AED语音确定需要除颤,在周围人远离患者后,按下“除颤”键完成一次放电。
放电完成,立即做5组心肺复苏(30次胸外按压+2次吹气为一组,每5组用时约2分钟)。
检查患者心律,仍然存在
心室颤动时可使用AED除颤。若患者此过程中清醒,或有呻吟等动作,可停止按压。
抢救成功后,患者一般需要转送至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后续治疗。
猝死是一种十分紧急的情况,进行有效的现场急救为挽救生命之举。但施救者往往是在现场的非医学人员,有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施救注意事项
一旦发现猝死必须在第一时间施救。医学上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心跳停止4分钟以内施救,可以避免脑细胞因缺氧而出现不可逆损害。
在进行现场救治之前,施救者应首先确认环境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切勿试图给昏迷患者喂药、喂水,以免造成窒息。
掐人中、按虎口等方法对意识丧失患者恢复没有帮助,甚至有可能使病情加重。
无法准确判断呼吸和脉搏
部分心脏骤停者可能出现叹气样呼吸,现场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施救者,可能难以准确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
即使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也建议进行胸外按压和
人工呼吸。对心脏实际未停止跳动者实施心肺复苏,并不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
按压导致肋骨骨折
胸外按压操作有可能导致
肋骨骨折,但胸外按压的益处远大于骨折的风险。
施救者应尽量准确按压,出现肋骨骨折时应校准按压部位,但不要停止按压。
猝死是一种十分紧急的情况,而且其判断与急救往往是在没有医生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猝死的相关知识及其预防和救助方法。
猝死与心源性猝死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的死亡,多指在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在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
猝死主要包括心脏原因导致的心源性猝死,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非心源性猝死,其中前者约占90%。
猝死的原因
心源性猝死
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长QT或短QT综合征、短联律间期
室性心动过速、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等。
严重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严重应激或情绪波动,有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
非心源性猝死
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猝死的预防
猝死发病前没有预兆,一旦发作后果严重。预防猝死主要从定期体检筛查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调整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会明显增加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风险。
规律运动:运动能够控制体重,增加心肺功能。但运动强度应该与自身情况相适应。
健康饮食:日常应注意低油和低盐、低糖。建议控制摄入的总热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公益培训
为了提高公众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各地红十字会和社会机构都会开展
心肺复苏、AED公益培训,为公众提供基础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目前许多公共场所均配备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有条件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急救相关的知识,掌握心肺复苏术和AED的使用方法。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