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
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
感染性休克和
中毒性脑病。本病全年均有发病,但多流行于夏秋季节。可给予抗菌药治疗。少数可迁延成慢性。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感染科
别名
急性菌痢、志贺菌病。
临床症状
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等。
危害
可能损害神经系统,产生耳聋、失语、肢体瘫痪等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危及生命。
并发症
感染性休克、毒血症、中毒性脑病、
败血症、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
检查
血常规、粪便常规和细菌培养、特异性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查、肠镜检查等。
诊断
根据流行病史、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结合
粪便细菌培养和特异性核酸检测可以诊断。
治疗原则
1.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2.对症治疗,纠正水
电解质紊乱。
治愈性
及时有效的治疗,可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未经及时正规治疗可转为慢性。
饮食建议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忌食生冷、刺激、油腻的食物。
重要提醒
需隔离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才可终止。
病因
引起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为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流行病学
常年散发,夏秋多见,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传播,还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典型症状
1.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现,畏寒、发热可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先为稀
水样便,1~2天后稀便转成
脓血便,每日排便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常伴
肠鸣音亢进和左下腹压痛。一般病程10~14天。
2.轻型(非典型)
全身中毒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均不明显,可有低热、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无脓血,一般腹泻次数每日10次以下。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以此与急性肠炎相鉴别。一般病程3~6天。
3.重型
多见于年老体弱或营养不良的患者。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道症状。起病急、
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
4.中毒型
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患者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皮肤花纹、反复惊厥、嗜睡,甚至昏迷,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
诊断依据
1.多在在夏秋季出现,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2.出现腹泻,脓血便、或
黏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急后重等症状。
3.也可有高热、惊厥、
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症状。左下腹有明显压痛。
4.粪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或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可以诊断。
治疗方针
消化道隔离,根据当地流行菌株的药敏试验或患者大便培养的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纠正水
电解质紊乱,改善微循环障碍,保护重要脏器,降温、止痛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喹诺酮类(如
诺氟沙星、
培氟沙星、
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阿莫西林,头孢曲松,中药
小檗碱等。
其他治疗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和退热药。伴惊厥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
预后情况
轻型和普通型急性细菌性痢疾一般预后良好,病程常为10~14天;重型和中毒型预后较差。
日常护理
1.消化道隔离,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才可停止。
2.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注意腹部保暖。
3.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养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应注意饮食和饮水的卫生情况。
4.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饮食调理
宜食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其他注意
认真处理病人排泄的粪便,污染的餐具和用具,彻底消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