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穿孔的器官或组织的手术
通过手术可修补伤口,阻止腔内容物进一步漏出,恢复组织脏器功能
手术用于治疗食管、胃、肠道、鼓膜、鼻、子宫等处的穿孔
穿孔修复术后需要2周至数月才能完全恢复脏器功能
定义
穿孔修复术是一大类用于关闭和修复因穿孔造成的伤口的手术,用于治疗身体器官或组织的穿孔,例如食管穿孔、胃穿孔、肠道穿孔、
鼓膜穿孔、
鼻中隔穿孔、
子宫穿孔等。
穿孔是指器官或组织出现洞或裂缝,导致其功能受到影响或者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常见主要是胃穿孔。
穿孔修复术包括以下三类:
缝合法:这是一种常见的修复方法,医生将使用缝合线将伤口两边连接起来。
移植修复:对于较大的穿孔,医生可能会使用移植材料或其他组织来修复。即放置到穿孔区域,然后将其缝合。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可以用于刺破修复,通过刺激胶原蛋白生成来缩小孔径。这种方法可能需要多次治疗,效果因个人差异而异。常见于视网膜穿孔修复。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穿孔修复术主要用于治疗空腔脏器及膜穿孔后造成的伤口。
治疗效果
通过对穿孔部位进行外科缝合或修补,解决穿孔后消化液及消化道内容物进入腹腔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恢复脏器功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安全性
穿孔修复手术是安全、有效的穿孔治疗方法,在医院及医生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前提下,手术适应证范围内,患者术后发生死亡的概率较低。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穿孔的大小、部位、患者的自身状态、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是否有消化液或内容物的漏出等因素不同,手术的技术难度、复杂程度、风险各不相同。
胃穿孔修复术为三级手术。所谓三级手术是指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较大的各种手术。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治疗费用根据医院等级、耗材种类、麻醉和手术操作不同,费用会有所差别;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胃穿孔修复手术大概1万~2万元。
医院科室选择
穿孔修复术一般在二级及以上医院进行。根据穿孔部位选择相应的科室。胃的穿孔修复术则主要在普外科完成。
穿孔修复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穿孔,但某些情况下可能不适合。
适宜情况
穿孔造成的
瘢痕:如果穿孔导致瘢痕产生,修复术可能有助于改善瘢痕的外观和结构。
感染:如果穿孔区域出现感染,可能需要修复术来清除感染。
撕裂或扩大:如果穿孔造成创口撕裂或扩大,或保守治疗6小时无明显改善者,修复术可能有助于修复损伤。
职业或生活需求:如果因职业或生活需求需要关闭穿孔,修复术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不宜情况
患有严重的
心脑血管疾病不能承受手术者,急性左心衰、急性脑出血等。
手术可能导致患者出血不止的情况,例如患者凝血功能差,
血友病等。
患者全身状况差而不能耐受手术等。
穿孔周围的皮肤发生活跃的皮肤病,如湿疹、
银屑病等。
穿孔区域存在严重感染。
对麻醉药物或其他材料过敏。
有免疫系统问题,如HIV感染等,应与医生讨论风险和潜在并发症。
穿孔修复术一般需要进行术前检查及准备,通常需要住院。
治疗前检查
手术前要对病人的全身情况有足够的了解,查明是否存在增加手术危险性或对恢复不利的明显异常,包括可能影响整个病程的各种潜在因素,如心、肺、肝、肾、内分泌、血液、免疫系统功能以及营养和心理状态等。
因此,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有异常并预备行大手术者,还需做重要器官的特殊检查,以便发现问题,并对病人的手术耐受力做出确切的估计。
实验室检查
通常会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传染病指标等,目的是排除手术禁忌证。发现有水、电解质及
酸碱平衡失调和贫血等情况时予以纠正。
一般还会检查血型,是备血所需,以防手术时出血较多需要输血。
食管、胃及肠穿孔修复术前可能需要做
肿瘤指标的检查,排除肿瘤穿孔的可能。
影像学检查
主要包括X线、CT、B超等。
胃、
十二指肠穿孔患者立位腹平片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有利于明确诊断。
其他检查
通常在手术前还会做
心电图、
肺功能检查等,判断患者的心肺功能可否耐受手术,对心肺功能较差者在术前、术中可能使用药物调整。
消化道穿孔者可能需要做腹腔穿刺或胸腔穿刺。抽出脓性液体、消化液或消化道内容物等,有利于明确诊断。
治疗前准备
属于急诊手术者,一般患者所需准备较少。对于择期手术,可能需要做如下准备:
调整正在接受的药物
如果正在使用的药物影响到凝血功能,往往需要调整或者停用,但具体要遵循医嘱。
用药准备
可能会在手术前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等药物。
适应性锻炼
多数病人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涉及消化道的穿孔修复术术前应该练习。
术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必须及时排出,但会因切口疼痛不愿咳嗽,因此术前应教会病人正确的咳嗽、
咳痰方法。
控制基础疾病
当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时,要先控制好这些基础疾病再做手术,否则可能增加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风险。
胃肠道准备
对于胃肠道的手术,应该在术前放置胃管,持续
胃肠减压。
安排生活工作
住院手术大约需要7~14天。
出院后通常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术后会有创面疼痛、出血、水肿等不适症状。
请据此安排好休假时间。
饮食准备
若选择
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通常在术前8~12小时开始禁⻝,术前4小时禁食饮水。
清洁备皮
若毛发影响手术操作,手术前应予剃除。
留置导管
手术前一般不用留置导尿管。但患者合并前列腺增生,为避免术后
排尿困难,可术前放置尿管、留置导尿。
衣着配饰要求
患者手术时会穿着病号服或宽松便服,注意提前取下配饰、假牙等物品。
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生会详细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手术情况,以及手术风险和注意事项等,患者或家属需配合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这类手术一般是在麻醉下完成的,麻醉医生会详细说明麻醉情况、麻醉风险和注意事项,患者或家属需要配合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治疗过程
穿孔修复术主要包括麻醉、修复等,治疗时间因手术部位、具体情况而异。
麻醉情况
麻醉方式可能因手术方法、穿孔部位和大小、以及患者的个人状况而有所不同。
手术方法
传统开腹手术
经上腹正中切口,探查腹腔内污染情况。暴露胃幽门和十二指肠,检查穿孔所在。
闭合穿孔。
穿孔缝合前及缝合后,应尽量吸除腹腔,特别是膈下及盆腔内的渗液。
术后在穿孔修补附近及盆腔内可酌情放置引流管。
腹腔镜穿孔修补手术
单纯缝合修补术:用可吸收线间断全层缝合或连锁缝合。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穿孔较小的患者,修补可靠。
网膜片修补法:该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效果好,术中要注意网膜片固定须牢固。
蛋白胶粘堵法:用吸收性
明胶海绵或网膜组织涂上生物蛋白胶或ZT胶后,直接插入穿孔内,使吸收性明胶海绵或网膜组织与胃十二指肠壁粘在一起,封闭穿孔,该方法适用于较小的穿孔。粘堵法操作比较简单,所用粘合剂为生物制剂,但价格较昂贵。
腹内灌洗也是手术的重要环节。
治疗感受
由于是全麻,手术中患者没有意识,也不会感到疼痛。
治疗时间
穿孔修复手术的具体时间,需要根据不同手术部位结合实际情况。一般可以在30分钟至2小时内完成。
穿孔修复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遵医嘱定期换药、复诊。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保留鼻胃管>48小时,持续
胃肠减压,保持胃的空虚状态,有利于穿孔的愈合。
做好口腔、皮肤等基础护理,保持口腔、皮肤的清洁,预防感染。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对躁动、昏迷病人及不合作患儿,可适当使用约束带并防止敷料脱落。
术后在穿孔修补附近及盆腔内可能会放置引流管,需注意引流管是否固定、通畅,是否有液体流出。
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伤口及周围皮肤有无发红及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伤口感染、伤口裂开等异常。
体位
全身麻醉尚未清醒的病人,应平卧、头转向一侧,使口腔内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避免吸入气管。
监测与检查
合理的术后监护是及时了解术后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的重要保证。最基本的监护项目有
生命体征、
中心静脉压、体温、体液平衡等几个方面。
饮食营养
一般需禁食24~48小时,待肠道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少量流质,逐步递增至全量流质,至第5~6日进食半流质,第7~9日可过渡到软食,第10~12日开始普食。
术后留置空肠营养管者,可在术后第2日自营养管输注肠内营养液。
并发症及应对
感染
在手术前后需要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修补处漏
术后修补处漏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5%~16%,主要发生在腹腔镜纤维蛋白胶修复患者。
肺炎
肺炎可能与气腹有关,或是
坠积性肺炎,一般采用抗生素静脉给药治疗。在明确致病菌之前一般经验性给予广谱抗生素,明确致病菌后,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
此外还有腹腔感染、脓肿、
肠梗阻、外瘘、出血等并发症,具体处理办法需结合实际情况。
恢复过程
疼痛情况
术后数天常会感觉到疼痛,随着时间而减轻。如果疼痛难以忍受,可以向医生反映,开具止痛药物。
拆线或拔除导管情况
手术后一般会定期伤口换药,可以每3天一次。
1天后通常可以拔除导尿管,拔除尿管前护理人员会指导定期夹闭尿管训练膀胱功能,根据引流的性状和量考虑是否拔除腹腔引流管。
腹部手术切口一般在7~10天愈合,可拆除缝线,高龄患者、合并一些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者愈合时间可能会适当延长。
瘢痕情况
手术后切口瘢痕会有短期内发红、隆起等表现,一般在半年后
瘢痕逐渐变得平整、颜色淡、质地柔软、没有痛痒感觉。
后续治疗
治疗后用药
术后即开始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滞剂。
抗生素应用至少5天直至发热消退。
还可能根据需要使用止痛药、营养类药物。
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术后1月检查胃镜以明确穿孔的原因。
出院后如果发现伤口有渗液、脓液等流出,提示伤口感染、不愈合,应当立即就医。
日常生活
在疼痛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能够促进肠蠕动,可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并减少
肠粘连的发生,从而避免肠梗阻的出现,对于患者恢复具有帮助。
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睡眠,不熬夜,避免劳累。
戒除不良嗜好,戒烟戒酒。
均衡饮食,饮食中富含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保持良好、乐观心态,适量运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