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穿刺器械刺入指定部位的技术
通过抽取样本、减压或给药,达到对疾病的诊断或治疗的效果
操作技术相对成熟,安全性较高
用于复杂疾病的诊断、各类疾病的治疗
定义
穿刺是指在医疗条件下,应用专用的穿刺器械刺入人体血管、体腔或组织的一种技术。
通过对穿刺吸取的组织液、血液、组织进行肉眼观察、实验室或病理学检查,从而帮助复杂疾病的诊断;通过穿刺可进行减压操作或注入药物,可以辅助治疗疾病。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穿刺能对多种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诊断性穿刺:通过穿刺活检以对不明性质的结节、肿物等进行诊断;抽取组织液、血液等,对各类疾病进行辅助诊断,了解身体情况。
治疗性穿刺:对各部位的积液进行穿刺,从而引流减压;通过穿刺部位注射药物,从而治疗各类疾病。
治疗效果
通过诊断性穿刺,可以获得疾病的准确资料,了解患者身体状态,帮助医生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通过治疗性穿刺,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并与其他治疗方式协同治疗疾病。
安全性
穿刺是临床常见的操作之一,技术成熟,安全性相对较高。
若没有严格无菌操作或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穿刺失败、出血、感染等。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穿刺作为最基本的诊断、治疗技术,治疗难度不高。部分穿刺由于部位特殊、患者的病情复杂等原因,可能存在一定风险。
穿刺多数为一级手术,少部分为二级手术,极少数是三、四级手术。
穿刺一般有相关的操作要求,按规范进行操作,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穿刺的费用包括穿刺用品、无菌换药包、创面敷料等,其价格从5元到1000元不等。
此外,患者个人医保政策、就诊的医院等不同,各类费用能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情况下,具备相应资质的各级别医院都能开展穿刺。
大部分穿刺在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中均可以开展。深部组织、积液的穿刺,因存在一定风险,一般只在住院患者中进行。
适宜情况
诊断性穿刺和治疗性穿刺适用范围如下情况。
诊断性穿刺
身体各器官或部位(如肝脏、肺脏、甲状腺、皮下等)发现难以判断性质的肿块、结节,可以做穿刺检查。将穿刺取得的组织送到病理科,做病理切片检查,可确定是良性还是恶性。
胸腔、腹腔或颅内积液,不清楚积液来源时可以做穿刺化验,查看积液内是否有
肿瘤脱落细胞、血液、脓性液体等。
通过穿刺抽取人体静脉血或动脉血,通过化验其中成分,从而对机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初步筛查常见病和多发病。
常见的如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
肿瘤标志物、动脉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都需要通过穿刺来完成。
治疗性穿刺
胸腔穿刺、腰椎穿刺、腹腔穿刺、胆管穿刺、胆囊穿刺等,可将其中的液体或分泌物引流出体外,减轻体腔内的压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部分穿刺完成后,还可以向其中注射药物,如血管、胸腔等,以达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不宜情况
穿刺尽管为一种简单易行的诊断、治疗方式,但也有一定的禁忌证。
患有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例如
血友病,穿刺可能会引起严重出血。
严重高血压患者,且血压控制不佳。
患者无法进行配合,如患有精神异常,不能主动配合吸气、憋气等,则无法进行穿刺。
穿刺部位有感染病灶的,穿刺可能造成炎症扩散。
患有严重冠心病、严重的
心功能不全,穿刺时心情紧张等因素,可能会产生影响。
部分穿刺需要注射局部麻醉药,患者若对局部麻醉药过敏,则无法进行穿刺。
在换药前,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治疗前检查、医生准备及物品准备等。
患者一般只需要了解要进行的操作过程,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穿着宽松的衣服即可。
患者在穿刺前,需要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若有过敏的药物、食物等情况,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治疗前检查
治疗前医生通常会询问病史,并针对患者的异常症状和体征,进行体格检查,从而初步判断是某种疾病。
随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再进行穿刺检查或治疗。
治疗前准备
操作者准备
操作者必须穿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洗干净双手。
操作者会对患者的病情、穿刺部位进行充分了解,可以对于穿刺过程有一定规划。
操作者会向患者或家属解释穿刺的大概过程和意义,患者需要尽力配合,调节心理压力。
签署知情同意书
穿刺活检术、穿刺引流术等,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物品及药品准备
在治疗车上按无菌要求及具体需求准备换药碗、酒精棉球、盐水棉球、无菌敷料、穿刺包等。
患者准备
患者应充分了解穿刺的操作过程和目的,从而积极配合。
穿刺时,可穿着宽松衣服或病号服,选取身体舒适、穿刺部位暴露好的体位。
治疗过程
麻醉情况
除静脉穿刺无需麻醉外,组织活检穿刺、积液引流穿刺等,一般需
局部麻醉。
穿刺部位
穿刺部位因患者个人情况不同,需要进行的穿刺不同,穿刺位置会有一定出入。
如:诊断用途的静脉穿刺一般位于肘静脉,治疗用途的静脉穿刺一般位于手背静脉,活检穿刺一般在需要活检器官的对应部位。
治疗过程
穿刺过程中,患者需摆出能暴露穿刺部位、舒适的体位,随后操作者进行穿刺操作。
穿刺过程与患者个人情况、穿刺目标位置、穿刺目标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有关,下面以诊断性静脉穿刺和甲状腺活检穿刺为例,介绍穿刺过程。
诊断性静脉穿刺
确定穿刺部位,于肘部横纹上方约6cm处扎止血带。患者握拳。
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用无菌棉签蘸取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直径大于5cm。
穿刺,操作者持采血针快速刺入皮肤,当见到回血后,针头再沿静脉走形向前送入少许,固定采血针进行采血。
采血结束后,拔除采血针,并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部位3~5分钟。
甲状腺活检穿刺
患者取平卧位,穿刺区域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嘱患者屏住呼吸,避免吞咽动作造成甲状腺的上下移动,使穿刺点难以固定。
局部浸润麻醉后,尖刀于皮肤切开1~2mm的小切口,如果是细针穿刺,无需麻醉和切口。
穿刺针经切口在彩超引导下缓慢进入甲状腺病灶内。通常选取6个方向进行穿刺,而后进行细胞学涂片。
穿刺结束后,局部敷料加压6~8个小时,以预防穿刺点出血。
治疗感受
静脉穿刺无需麻醉,一般在针刺入皮肤时会有刺痛,但一般可忍受,不会有较明显的痛苦感受。
需局部麻醉的穿刺,在注射局部麻醉药物时,针刺入皮肤会有刺痛,一般可忍受,随着麻药注入会有肿胀感。
穿刺完成后,在后续的操作过程中,患者一般不会疼痛。如果疼痛不能忍受,需要及时告诉医生,采取一些措施。不要自行活动,以防止出现不必要损害。
局麻药失效后,可能有较明显疼痛,一般在使用镇痛药物(如布洛芬)后,疼痛症状可明显减轻。
治疗时间
穿刺过程一般需要5~30分钟,个别较复杂的,可能需要30分钟以上。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保护好伤口及敷料,如果出现伤口、敷料的污染,需要及时消毒、更换敷料,以防止出现伤口的感染。
若患者穿刺点出现渗血的话,需要立即告知医生处理,给予加压止血或缝合止血。
在规定的观察时间结束后,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身体功能恢复,还能促进穿刺点愈合。
监测与检查
一般组织活检穿刺、积液引流穿刺后,通常会监测
生命体征,包括监测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等,以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出血、器官损伤等情况。
伤口在拆线前,都需要持续关注有无红肿、渗液、渗血、
肢体肿胀、疼痛等情况。
若留置有引流管,应关注引流管引流物的多少、性质等,同时还要关注引流管与皮肤接触部位,是否出现红肿、有脓性引流物等情况。
饮食营养
具体的饮食要求,需要根据具体疾病来确定。穿刺术后一般不要求禁食,但部分穿刺者的原发疾病可能有禁食要求,因此应遵医嘱。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饮食卫生。
辛辣刺激性食物应少吃或不吃,合理科学的搭配饮食。
戒烟、戒酒。
可以适当补充鱼、蛋、奶等高蛋白质食物,有助于疾病恢复。
注意搭配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有利于促进肠胃蠕动。
并发症及应对
晕厥
穿刺过程中,部分患者由于恐惧、精神紧张、体质虚弱等原因,出现眼花、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有意识短暂丧失。
在穿刺的前期准备时,医生会充分解释穿刺的好处,患者需要调节紧张的心理。有相应病史的患者,应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出现晕厥时,应暂停操作,患者改为平卧,盖被子保暖,一般需要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方便救治。
出血
穿刺口附近有较大血管、操作动作粗暴等原因可导致出血,部分患者甚至在穿刺结束后发现。
首选止血措施应为使用无菌纱布局部压迫,对于绝大部分的伤口出血有效。某些小动脉的出血甚至可能需要进行二次手术止血。
继发感染
由于未规律换药、未严格无菌操作、深部感染继发感染等原因,可导致穿刺口周围继发感染,伤口及周围可出现红肿、发热、疼痛,严重者可有流脓,甚至引起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应严格无菌操作进行穿刺。出现感染后,给予抗生素治疗。在治疗前应取局部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选取敏感抗生素应用。必要时,可行局部清创引流术。
恢复过程
疼痛情况
穿刺较大的伤口,一般在穿刺后数天内感觉到疼痛,尤其是前三天,随着时间推移而减轻。如果疼痛影响个人休息,可以告知医生,由其开具止痛药物。
拆线等时间
换药
静、动脉穿刺:如无特殊情况,一般无需换药。
组织活检穿刺:一般隔2~3天换药一次,直至1周后穿刺口完全愈合。
引流穿刺:一般隔2~3天换药一次,待引流管拔除后继续换药,直至1周后穿刺口完全愈合。
拔管
各类穿刺引流管的拔管标准不一,具体由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
瘢痕情况
穿刺手术一般不会留下疤痕。
整个手术过程并不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创伤。
后续治疗
治疗后用药
存在细菌感染者,会使用抗生素(如
头孢美唑、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
还可能根据需要,使用止痛药(如布洛芬)。
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后续用药,具体由专科医生根据病情制定。
复查
复查前需要与主治医生取得联系,把住院资料和门诊病历均携带或拍照发给医生看。医生根据恢复情况,制定下一步治疗措施。
如果穿刺口持续红肿、疼痛或胀痛,或症状不断加重,需要立即就医。
日常生活
穿刺治疗后早期出院的患者,应定期换药,直到伤口愈合或拔管。
如果穿刺口附近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疼痛等,应及时就医。
留有穿刺引流管的,应注意引流管的护理,同时观察引流物的量、颜色、性质等,还要关注引流管与皮肤接触部位,是否出现红肿、有无脓性引流物等情况。
生活规律,适当活动,有利于增强体质。
减少久坐、久站,不要熬夜。
饮食要注意清淡,少食用一些辛辣、肥腻的食物,多饮水,不憋尿。
如需接受穿刺、拔管等医疗操作,要去正规医院进行,以避免医源性损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