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较强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来消除心律失常,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
取决于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
术后需根据情况对患者心律、心电图情况进行复查随访
术后可能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
定义
除颤仪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抢救设备之一,主要由控制电路、
心电图记录器、电源以及除颤电极板等组成。
心搏骤停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纤颤,不及时处理数分钟之内即可能转为心脏停搏,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
除颤仪用脉冲电流作用于心脏,实施电击治疗,消除心率失常,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
具有疗效高、作用快、操作简便以及与药物相比较为安全等优点。
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室扑、
无脉性
室性心动过速等。
治疗效果
引起心脏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颤,电除颤适用于治疗心室纤颤的方法,在发病5分钟内,如果能使用自动除颤器,存活率可增加到75%。
早期电击除颤是决定心脏骤停患者能否存活的关键因素,除颤每延迟1分钟患者存活率下降7%~10%。
在心搏骤停后5分钟内实施CPR(心肺复苏术)的同时进行电除颤,复苏成功率较高。
安全性
电除颤的电击本身是一种抢救的治疗手段,可以使心脏从紊乱状态恢复到正常心率的稳定状态,其危害性较小,急救过程中电除颤对于心脏损害较轻,对多数成年患者不会留下神经系统损害。
单向波电除颤所需能量水平较高,电流峰值较大,对心肌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体外电除颤简单易操作,是临床医护人员急救基本技能之一。
公共场所与大型社区设置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它是一种便捷式、简单易于操作的现场急救设备。最大特点是无需使用者具有很高的判断心电图的能力,只要根据AED自动的录音提示接通电源,按动电钮就可以完成心电图的自动分析,然后除颤。非医务人员接受几个小时学习,然后演练就能完全掌握。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进行电除颤的费用在100~1000元不等,根据医院等级、耗材种类等,费用会有所差别。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危急患者需体外电除颤抢救时医院内各临床科室均可完成。当患者发病时,需紧急去往急诊科救治。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这项操作通常于心血管内科完成。
适宜情况
心房颤动,只有心室率快,药物控制不佳,合并预激综合征时,不合并左房增大,房颤史小于1年,合并甲亢时甲亢已控制,排除
洋地黄中毒,才会考虑使用。
不宜情况
洋地黄过量引起的心律失常(除室颤外)。
伴有高度或完全性传导阻滞的房颤、房扑、房速。
严重的低血钾暂不宜做电复律。
左房巨大,心房颤动持续一年以上,长期心室率不快者。
医生会做术前准备,保证除颤仪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同时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和药品。
患者需按要求麻醉,电转复前麻醉是为了患者安静,减少电击时患者的不适应;如果患者已处于麻醉或意识丧失状态,则无需麻醉。
心室颤动发生至电除颤的时间间隔越短,电除颤的成功率越高,因此电除颤应争分夺秒,立即进行,若条件允许可在准备及操作的同时向家属交代相关情况。
如是择期实施同步电转复者医生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复律的目的和利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风险,并要求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择期电转复操作前医生会让患者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连接血压和心电监护(注意接地线);患者在治疗前应除去义齿。
治疗前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心电图状态等,并尽早进行电除颤。
治疗前准备
电极板(垫)位置
前侧位,一个电极板(垫)放置在右胸前壁锁骨下(胸骨右缘第2肋间),靠近但不与胸骨重叠;另一个电极板(垫)放在心尖区(左乳头左侧,其中心位于腋中线);紧急电除颤电极板(垫)多选择摆放前侧位。
前-左肩胛位,一个电极板(垫)放在右前壁锁骨下,另一个电极板(垫)放在左肩胛下。
前-右肩胛位,一个电极板(垫)放在心尖部,另一个电极板(垫)放在右肩胛下,注意避开脊柱。
前后位,一个电极板(垫)放在左肩胛下,另一个电极板(垫)放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水平。
电极板(垫)距离
两电极板(垫)位置间隔10cm以上。
电极板应该紧贴患者皮肤并稍为加压,不能留有空隙,边缘不能翘起。
检查除颤仪
检查除颤仪,各部位按键、旋钮、电极板完好,电能充足。
注意事项
安放电极处的皮肤应涂导电糊,也可用盐水纱布,紧急时甚至可用清水,但绝对禁用酒精,否则可引起皮肤灼伤。
成人电极板(垫)与儿童电极板(垫)不能混用。
两个电极板之间要保持干燥,避免因导电糊或盐水相连而造成短路。
对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电极板(垫)安放位置应距离起搏器脉冲发生器10cm以上。
治疗过程
患者取平卧位,操作者位于患者右侧位。
迅速开启除颤仪,调试除颤仪至监护位置,显示患者心律。
用干布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胶。
正确安放除颤电极板胸部位置相应位置,并观察心电波型。
选择除颤能量:单向波电除颤选择的能量为360J;双向波电除颤,能量选择范围为120~200J,合适的能量选择因除颤器品牌不同而有差异,紧急情况下默认选择能量200J。
按压除颤充电按钮,使除颤器充电,警示周围人员避让。
除颤电极板紧贴胸壁,适当加以压力,再次确定自身及周围人员无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
除颤器显示可以除颤信号时,双手同时协调按压手控电极两个放电按钮进行放电。
放电结束后立即继续进行有效的5组的CPR(约2分钟),之后再检查心律和脉搏,必要时再行电除颤。
治疗时间
该治疗时间以患者复律成功为准,1次电除颤后进行5组CPR(约2分钟)后再检查心律,若仍为
心室颤动可再行电除颤。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需要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面色、神志等病况,根据情况给予酌情处理。
检查静脉通路和监测管道是否通畅,以确保急救用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除颤后需要注意局部皮肤有无灼伤,加强复苏后对
脑水肿、
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进行护理。
监测与检查
严格监测
生命体征,包括监测心率、脉搏、血压、呼吸以及面色、肢体情况及有无栓塞表现等。
如患者没有恢复正常的生命体征及窦性心律,需再次进行电除颤。
饮食营养
复律当天禁食。
卧床休息1~2天后可清淡饮食,少吃多餐。
选择高营养、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烹饪采用蒸、煮、炖的方式。
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咖啡、酒精等。
适当提高全谷物、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保持排便。
术后并发症及应对
心律失常
除颤器可以转复心律失常,同样可以导致心律失常。
如果患者由非室颤进展为室颤,必要时可以再次除颤,备齐所有的抢救药物和气管插管等措施。
低血压
多发生于高能量电击后,可持续数小时,多可自行恢复。如血压下降明显应立即呼叫医生进行治疗,一般可用多巴胺、阿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
皮肤灼伤
几乎所有患者在电复律后电极接触部位均有皮肤灼伤,可见局部红斑水疱,多由于电极板按压不紧导电糊过少或涂抹不均,一般无须特殊处理。
血栓栓塞
心脏电复律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约为1.5%,多为心房栓子脱落导致外周动脉栓塞。过去曾有反复栓塞史者,尤其是房颤患者复律前应注意评估给予抗凝治疗的必要性。
肺水肿及心力衰竭
由于电复律后左房机械性功能受到抑制,或受到
肺栓塞的影响而出现
肺水肿及
心力衰竭,可使用扩血管药物及利尿剂治疗,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心理恐惧
患者常常有濒死感或是不舒服的感觉,应加强心理安慰。
恢复过程
保持良好的心态,卧床休息,不要出现下床活动,特别是对于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该绝对的卧床休息。
后续治疗
治疗后用药
在CPR和除颤后,可以开始建立静脉通道,考虑药物治疗。
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原发疾病各不相同,术后需常规用药进行原发疾病的治疗,举例如下。
肾上腺素:当至少1次除颤和2分钟CPR后室颤/
无脉室速仍持续时,可给予静脉应用肾上腺素,1mg/次,每3~5 min重复一次。
当室颤/无脉室速对CPR、除颤和肾上腺素治疗无效时,在持续CPR下可考虑给予胺碘酮或
利多卡因静注。
当心脏骤停为凶险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时,可以给予
硫酸镁静注。其他心律失常不推荐使用硫酸镁。
室颤或室速终止后,应对心脏骤停的可逆原因及因素进行处理,包括纠正组织缺氧、
电解质紊乱、机械因素及血容量不足。
房颤电转复前后需进行抗凝治疗,选择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
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保持
凝血酶原时间在合适的范围。
康复运动
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不要出现下床活动,特别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该绝对卧床休息。
病情恢复良好且无明显并发症的患者可遵医嘱进行适当活动,如散步等。需注意运动时有无胸闷胸痛、心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如有请立即停止运动并向医生报告。
出院后可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及医嘱进行运动,主要推荐有氧耐力训练如散步、慢跑等,不宜进行剧烈运动。
训练过程中注意热身及放松,避免运动损伤,运动过程中有任何不适需及时停止运动,若出现无法缓解的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复查
出院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复查项目包括
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
如出现严重胸闷、胸痛、心悸、濒死感等症状,建议立即就诊。
日常生活
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少食多餐,适当提高全谷物、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保持排便通畅。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避免熬夜,戒烟戒酒。
适量饮水,有心力衰竭、肾衰竭等情况须按照医生要求适量饮水。
避免过度劳累、紧张、焦虑、愤怒、情绪激动等,保持良好的心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